“劳动创造了人本身”,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又反过来促进人的自身的完善早在人类的童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开始制作陶器,泥土是人类最早的劳动对象之一也许是天性使然,人类和泥土天生就具有一种亲和力,这也许是来自于“女娲造人”的神话故事。
而由粘土为原料烧制的陶器自产生那天起也是作为实用器皿出现的,是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陶瓷因材料的丰富性,制作的目的及功用不同,加工成型方式不同,可以分为许多种类从广义上讲,陶瓷是经由人的劳动,将黏土成型,然后经火烧成,高温烧结,并为人所利用的器物;根据陶瓷制品在原料、制作工艺、烧成温度上的不同大体上可分为陶器和瓷器两大类陶瓷的制作是一门专门的技术,它的制作有五个阶段:原料备制、成型、上釉、装饰、烧成,其中成型和装饰工艺是最能感受和展现陶瓷的材料特征的陶瓷制作工艺的成熟是在技术发展和经验积累的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是孕育在陶瓷本身发展的过程中,并且一直沿用至今,所以通过了解陶瓷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我们可以更清晰、透彻的了解陶瓷的制作工艺瓷器是在陶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陶器是新石器时代人类社会由渔猎社会转变为定居的农业社会的产物远古时代的中国先民就有了制陶活动陶器的出现是新石器时代的主要特征之一,陶器在人类生活中有很重要的意义,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也加强了定居的稳定性考古发掘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陶片,经碳14测定,距今约11018~一般来说,远古时代人们制陶的原料是就地取材后经过一定选择的,不是一般的黄土,当时的制陶原料是采用红土、沉积土、黑土或其他粘土,经过淘洗去掉杂质得到的,可塑性较黄土好,而且其中铁的含量较黄土高,因为铁的化合物在烧成的过程中起着助熔的作用,可以降低烧成温度新石器时代晚期,陶器的制作方法也初有雏形,小型的器皿用捏制法,器壁上常常遗留有指纹,器型也不大规整较大的器物采用泥条盘筑法,是把陶土搓成泥条,然后圈起来,一层一层叠上去盘筑成器形,在陶坯还没有全干的时候用某种工具例如木片、卵石等把陶坯的表里打磨光滑,这时制陶的技术已经能够制作出非常优美的“彩陶”“彩陶”是指一种绘有黑色、红色的装饰花纹的红褐色或棕黄色的陶器黑色是锰化物颜料,红色是赤铁矿颜料,是在陶坯制备好之后画在陶坯上的,然后入陶窑去烧,形成美丽的图案在我国中原和西北地区的彩陶工艺衰落之后,在黄河下游和东部沿海的广大地区出现了另一种陶瓷类型——黑陶黑陶的器壁很薄,有“蛋皮陶”之称这是因为黑陶的制陶工艺已经广泛采取轮制轮制法是将泥料放在陶轮上,借其快速转动的力量,用提拉的方式使之成形,这是一个极大的进步,它使所制器形都趋于正圆的形式,器皿的胎壁厚薄均匀,也大大提高了制陶生产力,并一直流传至今,就是现在广为使用的拉坯成型法同时这一时期的制陶技术已经掌握了封窑技术,这样可以提高窑室的温度,提高器物的烧成硬度拉坯是现代陶瓷成型工艺中使用非常普遍的工艺方法,在拉坯之前,需要将泥料进行踩炼,首先是踩泥,俗称“踩莲花墩”然后再以手工揉泥,使泥料中残余的气泡排出,并使泥料中的水分进一步均匀,防止烧成过程中产生气泡、变形和开裂泥料备制好了之后就可以进行拉坯了,拉坯技艺是要经过时间的锤炼的,一个熟练的拉坯工人通常要经过至少一的时间才能拉制出大小、厚薄一致的陶坯待陶坯半干或全干后,就要进行成型中最后的一个工序利坯,利坯的目的是使器物表面光洁,形体连贯、规整一致是用专门的刀具在旋转的陶坯上修整出理想的形状、厚薄的过程除上面提到的之外,陶器主要的制作方法还有“模具敷泥贴筑法”:借助原始的模具(黏土、自然物或人造物),将泥料敷抹在模具内壁或外表,待泥料晾干具有一定硬度后取下“泥板围合法”:将泥料拍打或压延成泥板,切取各式泥板围合、粘接、拍压成型,这些成型方法都一直保存了下来,在随后产生的瓷器以至到今天都在沿用到了商代,我国出现了原始瓷器我国是世界上发明瓷器最早的国家,瓷器的发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世界物质文明的一项重大贡献瓷器的产生与发展和其他器物一样,是一个从青涩到成熟的发展过程根据目前已发掘的材料可知,大约在公元前十六世纪的商代中期,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长期烧制陶器的实践中,在不断改进原料选择与处理,以及提高烧成温度和器表施釉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原始瓷器一般说,瓷器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第一,原料的选择和加工,主要表现在氧化铝(al2o3)的提高和fe2o3的降低,使烧成胎质呈白色;第二,要经过1200℃以上的高温烧成,使胎质烧结致密、不吸水分、击之发出清脆的金石声;第三,在器表下施有高温下烧成的釉,胎釉结合牢固,薄厚均匀,而陶器是不施釉的三者之中,原料是瓷器形成的最基本条件,是瓷器形成的内因,烧成温度和施釉则是属于瓷器形成的外因,但也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满足了这三个条件就可以把瓷器和陶器划分开了原始瓷器是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也可以说原始瓷器还处于瓷器的低级阶段,从陶器到原始瓷器再到瓷器,胎质中的fe2o3含量逐渐降低,al2o3含量逐渐增加,这就要求必须有更高的温度烧成,从而使瓷器含有更多的莫来石和玻璃态,使它具有致密、不吸水、白色、高透明度和一定的机械强度,而达到瓷器必须具备的性能釉的发明与使用,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必备条件商、周原始瓷器的釉色呈黄绿色或青灰色根据化学分析,当时的釉多是石灰釉。
cao的含量都在16%左右,个别的也可能高到20%,可能都是用石灰石粘土配合而烧成的由于多数粘土内含有或多或少的铁质,所以釉中也含有2%左右的fe2o3,在氧化气氛中烧成,则显青色或青绿色。
原始瓷器的成型工艺,多采用泥条盘筑法部分原始瓷的器表也拍印纹饰,因为经过拍打,器物的内壁上也留下“抵手”抵住内壁时的凹窝,原始瓷器有的外壁和内壁都涂釉,有的则是外壁和内壁上部涂釉,内壁下部没有涂釉,釉的厚薄也不均匀,并有流釉现象。
在原始瓷器的烧制工艺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的条件下,真正的瓷器在距今一千八百余前的东汉晚期出现了,由于瓷器比陶器坚固耐用,清洁美观,又远比铜、漆器的造价低廉,而且原料分布极广,蕴藏丰富各地可以因地制宜,广为烧造所以一出现就成为十分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品。
到了六朝时期,我国进入了瓷器时代,瓷器的制作工艺越来越丰富、纯熟这一时期的陶瓷的装饰多以刻花、划花、印花、堆贴为主,这类装饰手法是在瓷坯上按照画好的图案的形状刻画、堆贴出具有装饰性绘画效果的浅浮雕装饰图案,现在雕、刻、画、贴技艺的使用都基本上延用传统的方式此后出现的一个巨大的飞跃是白瓷的出现,早期的瓷器都属于青瓷系统,因为制瓷原料中都含有一定量铁的成分,这些含铁的坯釉经过还原焰烧成,便呈现出各种深浅不同的色调经过制瓷工人的长期实践和研究,控制了胎釉中的含铁量,克服了铁的呈色的干扰,从而又发明了白瓷白瓷的发明是后来各种彩绘瓷器的基础,为我国制瓷工业开拓了一条广阔的道路之后陶瓷装饰的工艺迅速发展丰富起来了元代青花就是在白瓷的基础上产生的优秀的陶瓷品种“青花”是指应用毛笔蘸取钴料在瓷胎上绘画,然后上透明釉,在高温下一次烧成,呈现蓝色花纹的釉下彩瓷器在青花产生之后,中国瓷器上的装饰手法让首位于彩绘青花的手绘有两个过程:勾线和分水分水是青花特有的表现技法,使用特制的鸡头笔,落笔时,笔中满含料水,落笔后迅速用笔锋在不接触坯泥的情况下带动料水移动完成填色在元代景德镇发明的釉里红是指以铜红料在胎上绘画纹饰后,罩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中烧成,使釉下呈现红色花纹的瓷器与青花的制作工序大体相同,同为釉下彩,但釉里红必须在还原焰气氛中烧成才能呈现红色在明清时期发展成熟起来的各种釉上彩装饰手法都是先把瓷坯以高温烧成后,然后绘彩,再用低温彩烧而成不同的种类有不同的制作工艺和艺术效果康熙五彩瓷器是用黑、红、蓝色勾勒人物面部和衣褶轮廓,然后用平涂的方法敷以各种彩料,常用的彩料有红、黄、绿、蓝、紫、黑、金等若干种烧成画面给人一种明朗感,后人把他和雍正盛行的有柔软感的粉彩相比,就称它为“硬彩”,也叫“古彩”它鲜明透彻,线条有力,能耐火,不褪色,不剥落,恒久如新明万历五彩镂空云凤纹瓶清康熙五彩花鸟纹尊古彩上色工艺“粉彩”瓷器是在五彩的基础上创制的一种釉上彩新品种,粉彩与五彩的区别是:一,粉彩用“玻璃白”打底,玻璃白的成分是氧化铅(pbo)、氧化硅(sio2)、氧化砷(as2o3),砷的乳浊作用,使画面产生不透明的效果二,粉彩用渲染的表现方法,使颜色从深到浅产生浓淡明暗三,粉彩用油料调色,五彩用胶水着色四,粉彩是温润匀净的美,五彩则是清新透彻的美。
清雍正粉彩团花蝴蝶纹碗清乾隆粉彩镂空转心瓶粉彩上色工艺以上是传统陶瓷制造工艺的简要介绍,在现代陶艺类作品的创作中,虽然在现代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产生了许多新的制造工艺,但是传统制瓷工艺的这些成型及装饰手法还是被现代陶艺家普遍的采用,广泛的应用在自己的创作中资料整理:陈淑娜(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艺术设计系)
陶瓷历史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历史 :
其他周边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