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以7月至8月间,古籍文献室就多次接待了不同行业的读者7月14日,由南京工学院毕业后赴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就读研究生的周行女士,利用暑假时期专程赶来查阅资料,了解研究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及瓷业发展;7月21日,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熊廖为了编写《中国陶瓷技术史》,来此参阅了《浮梁县志》等文献资料;同8月13日,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杜梅林带领学生一行四人,到古籍文献室查找了陶瓷古籍资料,并对《陶记》全文进行拍照……让古籍文献室工作人员印象深刻的是,为了配合《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分典》的编撰工作,该室于10月,配合由景德镇陶瓷学院专家组成的“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分典编撰委员会”,为委员会查阅相关资料提供了诸多便利近来,景德镇市委、市政府通过实施陶瓷品牌发展战略、对外推广陶瓷文化等手段,试图让千瓷都从工业、文化、经济等各方面都实现全面复兴。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市陶瓷工业产值逐递增、城市形象不断得到提升,而反映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及制瓷技艺发展的图书种类也日益丰富。
陶瓷文化是景德镇这座城市的灵魂,你从老弄堂里的古窑砖房、民窑遗址的堆积层和老镇人的风俗习惯里,都可以寻觅到它的影子。
但是它最明晰也最精确的载体,却是那些由前人所书写的陶瓷古籍景德镇市图书馆特藏部的古籍文献室,利用一间偌大的仓库收藏各种古籍,仓库大门右侧的第二排书柜,贴着“地方文献”字样的标签,书柜内存放着数十部陶瓷古籍资料《浮梁县志》6月2日上午10时,张东伟女士来到古籍文献室,与正在忙碌的工作人员简单聊了几句,便走出了门外作为市图书馆特藏部主任,张东伟格外关注古籍文献室的日常管理工作,毕竟这里藏了许多珍贵古籍,无论是从考古价值还是文献价值,有不少古籍资料堪称镇馆之宝其中被认为是全国孤本的《浮梁县志》康熙版,便是最具代表性的宝贝之一。
目前存世的《浮梁县志》古籍共有康熙版、乾隆版和道光版,市图书馆均将其收入囊中,作为典型的地方文献资料,它记载着当地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对于以陶瓷作为研究方向的学术人员而言,县志中保存了大量陶瓷文献资料,因此更是价值倍增市图书馆工作人员桂丽珍称浮梁县在千余的历史中,有史记载的修志次数仅十余次,南宋咸淳间郑兴所纂县志最早,而清朝所修县志质量最高,无论是学术价值还是实用价值都胜于前人8月27日,原市政协文史资料办主任陈海澄老先生专程来到市图书馆,要求查阅《浮梁县志》道光十二刻本,该版本第八卷食货之陶政篇收录了《陶冶图编次》等景德镇制瓷史资料而当时陈海澄正在编著《昌南先贤》一书,正需要这样的资料作为参考在陈海澄等文史专家眼里,各版本的《浮梁县志》都是可用于景德镇陶瓷研究的珍贵史料,如康熙二十一本《浮梁县志》的卷首就有“业陶者在焉,贸陶者在焉,海内受陶之用”等与陶业有关的记载乾隆四十八本《浮梁县志》也收录了明代缪宗周等人所写诗词,形象地描绘了当时繁荣的制瓷业;该版本还对御器厂、御器生产过程及产品、陶厂规模、工匠人数等情况均做详细记载但学术界公认《浮梁县志》中最为珍贵的文献资料,当属宋元时蒋祈所撰的《陶记》。
它们的价值日前《浮梁县志》康熙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这让我市多家媒体都对此事进行跟踪报道此时有人指出,各版本《浮梁县志》之所以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陶记》可谓功不可没此前市图书馆馆长助理胡英明曾撰文称,全文1000余字的《陶记》,为景德镇最早的陶瓷专文文献,在康熙、乾隆、道光间所修的《浮梁县志》均有收录,并为康熙之后的《饶州府志》《江西通志》等志书转录《陶记》全面系统地记述了当景德镇瓷业生产组织的形成、陶工分工情况,制瓷原材料的等级及来源,陶瓷器物的名称种类和式样,釉料的制备与装饰方法,瓷窑的型制、装烧工艺等资料不仅如此,《陶记》还记载了当时景德镇瓷器的行销地区以及赋税等情况,从而引起了国内外陶瓷专家学者的关注,为学者们研究景德镇古代瓷器史、中国陶瓷发展史及科技史,都提供了极为丰富的珍贵史料。
除了《浮梁县志》,市图书馆还收藏了《景德镇陶歌》《天工开物·陶埏篇》《江西省大志·陶书篇》、《景德镇陶录》(清同治重刻本)等陶瓷古籍资料市图书馆馆长陈后奇曾于将《景德镇陶歌》誉为“陶瓷文化的奇葩”,清嘉庆时南昌人龚鉽以目睹的景德镇窑工制瓷过程和生活作息为题材,共作诗歌达百首之多,后选出60首结成集子,并取名为“陶歌”《景德镇陶歌》可以说是反映古时陶瓷工艺的通俗史料,从原料生产、坯胎制作、釉下装饰以及陶瓷贸易、老镇人民的习俗风情均有描绘如果对流行歌手周杰伦最脍炙人口的歌曲《青花瓷》稍加留意,便会发现该歌曲的歌词,与龚鉽描写青花装饰工艺的诗句“青花浓淡出毫端,画上磁坯面面宽”十分相似,也许《青花瓷》的词作者方文山在作词过程中,也受到龚鉽诗词的影响在一篇讨论《景德镇陶歌》文史价值的论文中,作者陈后奇认为该书是留给景德镇人的颂歌,更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后奇还特别指出瓷都人在弘扬陶瓷文化时,传播最多最广的是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及制瓷工艺,但陶瓷文化的内涵却具有多层次、多触角、多方位的特点,作为精神产品的《景德镇陶歌》具有景德镇人最需要的宝贵财富《陶书》则记述了御窑厂的始建代、用工形式、原料产地和使用方法、供御瓷器的数量及名称等情况,《景德镇陶录》对景德镇陶瓷制作、工艺流程进行了详细记载与描述……市图书馆所藏的丰富陶瓷古籍文献资料,以它独特的学术价值和鲜明的地方特色,使得业内专家学者纷纷前来查阅纷至沓来的借阅者厚厚的一叠《景德镇市图书馆资料(课题)检索登记表》,记录着每一位到市图书馆古籍文献室查阅陶瓷古籍文献者的到访时间、查阅目的等资料。
将其翻开,便可发现不仅市政协、陶瓷民俗馆、景德镇陶瓷学院等本地机关单位、文化机构、高等院校的工作人员、学生等人时常造访古籍文献室,包括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内知名学术机构也会有人到访仅以7月至8月间,古籍文献室就多次接待了不同行业的读者7月14日,由南京工学院毕业后赴巴黎高等翻译学院就读研究生的周行女士,利用暑假时期专程赶来查阅资料,了解研究景德镇的制瓷历史及瓷业发展;7月21日,景德镇陶瓷学院教授熊廖为了编写《中国陶瓷技术史》,来此参阅了《浮梁县志》等文献资料;同8月13日,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杜梅林带领学生一行四人,到古籍文献室查找了陶瓷古籍资料,并对《陶记》全文进行拍照……让古籍文献室工作人员印象深刻的是,为了配合《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分典》的编撰工作,该室于10月,配合由景德镇陶瓷学院专家组成的“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分典编撰委员会”,为委员会查阅相关资料提供了诸多便利中华大典·艺术典·陶瓷分典编撰委员会在半多的时间里,所查阅的各种文献达62种,共计1993册,所辑录的资料信息4590条古籍文献室的接待对象不仅包括国内的学者,也常迎接慕名而来的国际友人,美国迪更生大学艺术学院的芭芭拉·迪达克教授便怀着对中国陶瓷的热爱,于1月到市图书馆查找描述景德镇风土人情、瓷业民俗制瓷历史等文献宝贝的来源吸引国内外专家学者前来的陶瓷古籍文献,市图书馆又是从何处觅得的呢?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些珍贵的古籍主要通过收购与接受捐赠两条途径而来,多前我市曾设有古籍书店,直至文革时期该书店被关闭之前,市图书馆从古籍书店购买了许多陶瓷文献与此同时,市图书馆还通过向上海古籍书店等外地书店定购的方式,购进了许多古籍资料上个世纪代初,市图书馆在市民中发起了图书捐献活动,不少市民纷纷将自家的书籍捐给图书馆,这些捐赠的书籍中就含有不少陶瓷古籍在古籍文献室中,珍藏着由清代督陶官唐英所撰的《陶人心语》《陶人心语续选》的复印本,这是上个世纪代,由一位在陶瓷学院任教的艺术系老师,从山东一所大学的图书馆馆藏书籍复印并装订成册,再转售给景德镇市图书馆为了进一步丰富陶瓷古籍文献类的馆藏,市图书馆至今仍在设法从民间搜集类似的古籍,让前来查阅资料的学者以及专家,拥有更多的选择
陶瓷历史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历史 :
其他周边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