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邛窑”与“长沙窑”的关系与周世荣、刘伯元先生商榷(续二、完)
Home|论“邛窑”和“长沙窑”的关系(续一)|论“邛窑”与“长沙窑”的关系与周世荣、刘伯元先生商榷(续二、完)

这里,我提出一说“故乡情结,重返故土”说笔者感觉到,在长沙窑瓷器上书写的诗文中,体现窑工对故乡及亲人怀念情结的内容相当多这是否说明长沙窑的许多工匠是四川人?如果,这一个前提存在,那么,由于长期怀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情感驱动,在唐朝晚期,战乱繁、国土分裂的历史背景下,沿江而上,重返故乡,是完全合乎逻辑的是“蜀”国祖籍,为什么要在“楚”国寄人篱下?据史料记载,唐亡于后梁,梁太祖封马殷为楚王;,唐封马殷为楚国王,马殷受册封,正式建国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这样写到“楚国富庶,战事稀少”,“马殷拥有颇为广大的土,闭境自保,湖南民众遭受兵祸比较少一些”如果说,掌握了高温釉下彩技术的工匠是湖南人,那么,躲过了一时的战乱,返回家乡,重操旧业,是理所当然的事无论如何,也绝不会使“釉下彩瓷”的制作工艺和“釉下彩绘”的装饰技法在湖南区一下子终结的而在同一时期,邛窑还继续烧制着高、低温三彩器物乐山出土了五代时邛窑生产的特大三彩陶棺,其纹饰采用刻划、堆塑、镂雕等工艺手法,无论是棺盖上的日中金鸟,月中的玉兔和陶棺两侧的青龙、白虎、云水纹等,均保留了汉代石刻艺术的遗风,陶棺正面,有半圆雕和牵浮雕的殿堂建筑,以褐、绿、黄、白色釉装饰的门侍俑,绚丽多彩,姿态生动,表情细腻,堪称“邛三彩”陶瓷珍品。

最后,全面比较邛窑和长沙窑,除了使用的制瓷粘土和釉料由于分别来自两而各有区别外,无论是窑炉、窑具,还是施彩技术、装饰方法、工艺流程,以及产品的种类、形态、色调,都毫无二至,是实实在在的“一脉相承”如果将两窑的产品混放一起,很难将它们区分开来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张福康先生在《中国古陶瓷的科学》一书中这样写到“邛崃窑带有大块绿斑或褐斑的彩瓷都是高温釉上彩,无论色调或显微结构都和长沙窑极为相似,特别是乳浊绿釉和长沙窑几乎没有什么差别。

较为明显的差别是邛崃窑精细彩绘中的褐彩具有明显的釉下特征,而且较为普遍”邛窑和长沙窑如此众多的共性说明什么?用冯先铭先生发表在《文物》杂志上的题为《从两次调查长沙窑所得到的几点收获》一文中的话来回答,就是这“绝不是偶然的相合,说明它们之间的关系是比较密切的”这种“密切”“关系”的具体化,就是笔者所认为的“长沙窑源于邛窑说”湖南考古研究所的周先生曾把邛窑比作“汉代卓文君”,把长沙窑比作“唐代扬玉环”,认为她们都“风采照人”,笔者是很认同的她们确实都为中国陶瓷史增添了光辉的一页!

更多古瓷历史

古瓷历史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古瓷历史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