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结桃源》王琦早在代,我就知道了我国瓷都——景德镇之“珠山八友”的大名,并曾一一拜读过他们的作品从代,直到代中期,我又幸运先后接触和拜访过他们之中的健在者——人物画家王大凡和花鸟画家刘雨岑二位老先生÷开始收集、查阅有关“珠山八友”的记载,这对于我后来,特别是进入代以后不断考证“珠山八友”在我国绘画史,尤其是绘瓷史上的贡献起了很大的作用现在,我想就有关“珠山八友”的问题,试图作一次全面论述一、有关“珠山八友”最早的文字记载及其后来传说不一的原因到目前为止,“珠山八友”的最早记载,要算是江西省轻工业厅陶瓷研究所编写的——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的《景德镇陶瓷史稿》一书这是一部代的陶瓷专著,其中第316面记载:“……所谓‘珠山八友’:王琦,新建人,画人物邓碧珊,余干人,画鱼藻徐仲南,南昌人,画竹田鹤仙,浙江人,画梅王大凡,安徽黟县人,画人物汪野亭,乐平人,画山水程意亭,乐平人,画花鸟刘雨岑,波阳人一文我介绍了刘老的话:“珠山八友”,就是王琦、王大凡、徐仲南、田鹤仙、邓碧珊、汪野亭、程意亭和他人邓碧珊死后,他们画八块成堂的瓷板画,多找汪大沧配画,还有何许人提出疑义“民间装饰和古典传统画风的统一”,并非是“珠山八友”的共同画风,至今我还没有找到“珠山八友”都有吉祥图案与国画形式相结合的作品,即使能找到一两件这类作品,看来也不是一个普遍现象,更不能说它是“珠山八友”的共同画风至于“工笔和写意画法的统一”,以及“重彩和水墨的统一”,尽管在“珠山八友”的作品中,亦能找出一些来,但并非体现在所有的“珠山八友”作品上,象汪野亭画的山水画,大多是水墨写意,很少见,甚至几乎不见他有工笔重彩画,更谈不上“三个统一”融合在所有的画面里当然,如果用来表明白石老人作画的艺术成就的特征,那是最好不过的了那么,究竟什么是“珠山八友”的共同画风呢?经过长期以来的探索,我个人认为,“珠山八友”的共同画风,并非他们各自画风的集中,而是指他们的作品所寄寓的共同立场、观点、倾向和性格等等也就是说,要从他们的作品中,找出共同性的东西来,那就是“珠山八友”既作宣纸画,又作瓷板画,还运用传统的中国画来装饰美化瓷器,并都采用传统的“粉彩”这一绘瓷技法,这不能不说是他们的一大共同特点当然,我在前面提到,运用传统的中国画来装饰美化瓷器,并非从“珠山八友”开始,早在清代乾隆间,就有瓷瓶上的著名《春耕图》和《寒江独钓图》等,出自当时的绘瓷家之手不过,“珠山八友”的确是继承和发展了这一传统艺术,特别是他们着意练习中国画,又研究绘瓷学,一反当时绘瓷界不接受传统的中国画遗产的风习和倾向,以传统的中国画的手法来装饰美化瓷器,形成了一个新的流派他们的作品,无不具有中国画的气派,而区别于当时一般绘瓷,不同于所谓“红店佬”的作品他们的创作精神,.是在这以前的绘瓷史所莫及的如果说,人们能把“珠山八友”的作品全部集中起来,那么,就等于是一部以研究国画手法装饰瓷器史的缩他们不愧为当时绘瓷艺坛上的一代名人从画种、画体和设色上看去,“珠山八友”又不强求同一,而是充分发挥各自的个性,勤学苦练,各攻一门,使大家都各有擅长,这不能不说,是“珠山八友”绘瓷画的又一大特色他们强调用传统的中国画来装饰美化瓷器要吻合器型,“珠山八友”中的花鸟画家刘雨岑老先生说得好:“我们当中有句术语叫‘照顾水路’,意思是画的地方固然要好看,空的地方同样要空得好看”不过,从“珠山八友”的作品来看,那种满身纹样,繁琐堆砌的画面是比较少的,这也是“珠山八友”绘瓷画的一大特色从“珠山八友”所取的瓷画题材来看,又无不具有进步倾向,他们有不少不满现实和发泄不平的画面和题诗例如,王琦于所作的一块《瞎闹一场》的瓷板画,他借助一群引人发笑的算命瞎子打架的场面,揭露了当时反动统治者争权夺利时穷凶极恶的丑态,曾轰动一时在这以后,他又创作了《钻钱眼》一画÷形象地刻画了一群唯利是图的奸商的丑恶嘴脸他还创作了以讽刺、抗议房东抬高房租为题材的《节节高》等作品从他所作的《禁鸦片烟》、《唤起抗日》等名画来看,还显示了强烈的爱国反帝精神从王大凡所作的人物画来看,他常将钟馗画在瓷器上,寓意把反动统治者比作魑魅魍魉,恨不得将这些邪恶妖魔一一扫光他在题为《渔》的瓷板画里写过这样一首诗:撒网无鱼虾,官税不能赊;网来难换米,空坐对芦花人们从这里就可窥见到他对当时腐败社会的愤慨而他在瓷上所作的《许逊除蛟》画面,又反映当时人民受苦难和要求除暴安良的思想当然,通过自然物象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较比社会物象曲折得多因此,要看出以自然物象为描绘对象的作品题材是否有进步倾向是比较困难的但是,尽管如此,只要我们对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阶级出身、生活遭遇,以及作画的特定环境等等有了充分的了解,还是可以判断出来的所以,我根据平素对“珠山八友”作品的了解,断定他们以自然物象为描绘对象的瓷画题材.同社会物象方面的瓷画题材一样,都具有进步倾向程意亭的《鸟与菊》,鸟态矫健,菊枝挺拔,叶茂花繁,正是体现了当时劳动人民旺盛的斗志而徐仲南画《竹》,则表现得更加风姿挺秀、性情萧洒,使人感到有无限的乐趣汪野亭的《山水》,更能激起人们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而邓碧珊所作的《游鱼》,那游而不散、恋恋相依的条鱼,正好给观众以团结互助,迎接新生活的启示当然,这并非说,“珠山八友”的瓷画题材都具有进步的倾向;进步,是它的基的一面,落后的一面也是有的因为他们都是旧社会的知识界人物,阶级所固有的生活情趣和其他消极因素也必然会在他们的笔底下流露出来生活在旧中国,制作的精神产品在一定程度上都是商品,不能不考虑买主的要求,什么神仙佛道一类题材的作品,大多是按照买主的要求绘制的还有借花鸟的谐音,以表现“富贵”、“白头”等主题的作品,无不是为了求售,有时为了应付索求,“粗制滥造”的作品亦是有的当然,这些对于“珠山八友”来说只是支流四、“珠山八友”绘画的各自风格及其独创性早在代初期,刘雨岑老先生曾向我作了很好的介绍,他以自己独创的“水点桃花”为例,说作宣纸画点花头,是连红带粉点,在瓷器上混合点就不行,得先打一层玻璃白底子,再用红去点,粉在下、红在上,以水洗开,色彩就鲜艳否则,就不理想,就不成功总之,看起来很简单,要想摸索成功的确不容易,不经过几番探索,就无法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他独创的黑叶描金“牡丹”和“绣球”,画在瓷盘里,曾参加16国展出“珠山八友”中画花鸟的,还有程意亭老先生,他对于宣纸画,特别是瓷上画面颜料的漂研制作,有深厚的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作的花鸟画,不仅设色相当丰富,秀丽古雅,而且兼有豪壮和柔美的格调当然,“珠山八友”中专攻画梅的,只有田鹤仙先生一人,他画的《梅花弄影》更是前无师承,迥然一格,引入入胜徐仲南老先生常用胭脂红在瓷上画竹,笔调和色彩都与众不同,给人们带来了强烈的装饰感汪野亭老先生,最初在瓷上画山水画,采用胶水料性绘法,后来,他感到这种绘法不足以表现自己的创作理想而改用油料,亦以水粉敷色,别具一格首创瓷板人物肖像画的邓碧珊老先生,虽然影响不及他擅长的画鱼,但到后来,他的弟子王琦却继承和扩大了他首创的瓷板肖像画的成果王琦和王大凡,均是“珠山八友”中的人物画家,这两位画家的笔调又是各自成家前者的人物画多写意,笔路较大,既运用传统的“粉彩”这一绘瓷技法在瓷上作画,又借助西法描绘人物头面,这不能不说是王琦画家的一大独创而后者的人物画,则画得工细些,笔路较小,但他在充分运用传统的“粉彩”这一绘瓷技法的基础上,独创了“落地粉彩”,继承和发展了“浅绛”这一传统绘瓷技艺提到“浅绛”,它原是传统的中国画技法之一从设色上讲,它又被人们称为“淡彩”,处在“重彩”与“水墨”之间,色调柔和,清幽淡雅据文献记载,善于以这种技法在宣纸上作画的,有元代的黄公望、王蒙二人;而运用这种技法装饰美化瓷器,则是从清代的康熙间开始的被原景德镇陶瓷研究所珍藏的,只有道光时期的王廷佐在“小方温酒器”上作的《清明雨景》;光绪时期的金品卿在“瓷围屏”上画的《渔樵闲话》和程雪笠在“双耳扁瓶”上作的山水画等就当时而言,它一方面可以不用“玻璃白”而取传统的“古彩”这一绘瓷技法而拉线平涂,另一方面又可以同时采用传统的“粉彩”这一绘瓷技法而使之不刚不柔,技法易于掌握,操作也很简便,成又较低但是,它也有缺点,所画出来的物象较拘束,不够生动加之,到了清末民初时期,这一技法又受到所谓“洋彩”的冲击和排挤,特别是外来帝国主义,在经济上实行竞争掠夺政策,更迫使“浅绛”不住脚,因为“洋彩”颜色鲜艳,操作更为简便,眼看“浅绛”就要被“洋彩”所取代,而当时的“珠山八友”面临这一危机,其中的人物画家王大凡老先生就首当其冲:在“浅绛”彩瓷上独创革新,与“洋瓷”作斗争,创造出一种粗细相间而又兼工带写的画法来,它既不属于传统的“古彩”,也不属于传统的“粉彩”,而属于独创的“落地粉彩”,为软笔法,画面浓淡,阴阳分明,这样所画的物象就显得神形活现,生动活泼早在的巴拿马国际工艺品竞赛会上就获得优等奖状和金牌奖章,这不仅为古今中外驰名的景德镇绘瓷事业赢得了新的国际荣誉,而且继承和发扬了前人“浅绛”绘瓷的优良传统,使“浅绛”从失传中恢复过来,而又从恢复中走上发展的道路它给后来的许多“浅绛”绘瓷家指明了新的努力方向,提供了装饰美化瓷器的新技法象代陈列在全国人大会堂的《革命摇篮井冈山》,就是现今全国工艺美术家王锡良同志,在康家钟等同志的协作下,运用“珠山八友”中的王大凡独创的“落地粉彩”这一绘瓷技法绘制而成的,博得人们的一致赞誉,评价很高,表明这更是王大凡在绘瓷史上的一大贡献总之,“珠山八友”绘画,既有共同的画风,又有各自的风格及其独创性,而且是在共同采用传统的“粉彩”这一绘瓷技法,充分运用传统的中国画来装饰美化瓷器的过程中形成的--------------------------------------------------------------------------------------------------------------------------------------------吴海云男,10月出生,江西省景德镇市人主任编辑,副教授早在二十世纪三十代以来,他步入中医药业,拜张贻孙为师,攻读《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书;四十代后期,又拜瓷都艺坛画坛名家时幻影为师,成为鱼土产痴弟子”;五十代初,毕业于江西八一革命大学,从此,先后成为中共景德镇市委机关报——《景德镇日报》创始人之一及其“文革”后的复刊主持人景德镇人民出版社的主要创始人,陶瓷美术杂志社第一任社长,并出版景德镇人民广播电台台长,还曾一变在瓷都电大出任党委书记、并受聘为副教授,为大专新闻班主讲《中国新闻发展史》《报纸编辑学》《报纸评论学》等,景德镇人民出版社部出版他独立编著的《大家都来学习毛泽东思想》一书,江西人民出版社部出版他独立编著的《谈谈新闻写作问题》一书,人民日报出版社曾出版他独立编著的《瓷同及其高峰》一书,中国华侨出版公司曾出版他独立编著的《瓷都纵横》一书,至于他参与编著的书籍,高达近百种之多,其中包括他作为华东四省电大联编教材副主编参与编审中央电大出版社出版的《形势与政策》一书,中外合作出版的《中国的旅行》第集、日株式会社出版的《历代景德镇制瓷业画册》他又是《景德镇市报业志》唯一执笔的编纂者他有不少著作,先后被收入九洲国际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之魂》、轻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陶瓷文献指南》集书,他还是《国际陶瓷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入选者,他的名字和业绩,又先后被收入《当代江西学人略传》《近现代黄山人物集》《中国著名编辑记者传集》《中国老师书画家大辞典》集。
珠山八友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珠山八友 :
其他周边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