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炉的历史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期的陶器“豆”和商周青铜器时代的“鼎”我国古代青铜鼎有烹煮肉食、祭祀等用途,为让神灵和祖宗保佑自己的部落和国家平安,我们的祖先不惜倾其所有,用珍贵的牛羊猪等美味佳肴以及玉器等礼器,向天祈福在数千的历史进程中,香炉的形制、釉色及功用,随着当时经济、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发展一个香炉一尊神,从敬佛礼佛和祭祀祖先的器物,慢慢地也成为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在漫长岁月里,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上香敬神祭祖,于是香炉这一器物便广为流行香炉的起源香炉起源于何时,从西汉早期的博山香熏炉的功能和造型看,它很可能就是我国香炉的前身古人用檀香木片放进炉里慢慢焚烧,香气四溢,不仅清脑提神除臭,而且驱邪避恶,起到净化居室环境的作用。
香炉的真正出现,同佛教道教盛行有密切的关系,相传与东汉明帝推行有关东汉后期,“天地合气,万物自生”自然论的出现,以焚香供祀神佛,寄托人们的情感,由熏炉派生出的香炉,将礼佛祭祖的功用延续至今随着佛教文化的逐渐融入,儒释道三位一体成为华夏文明中的主流文化魏晋时,人们以老庄解释佛教,东晋以后佛学又与玄学趋于合流,深为士大夫们所欣赏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禅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宗教活动十分频繁,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那时期,陶瓷香熏炉上精美的莲花图案广为流行,而莲花代表了佛教文化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此时已被普遍使用唐代科学技术空前发展,工艺制造水平堪称世界一流,无论是生产金银器的铸造业,还是烧造瓷器的制造业,都举世瞩目其中青瓷以南方越窑为代表,白瓷则以北方邢窑为代表,这都是唐代文化深入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唐代出现了一种形状像先秦的陶豆,陕西黄堡窑遗址曾出土闻香炉实物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色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
线香出现的历史相对晚些“焚香”并不是把香丸、香饼直接加以焚烧,让香丸、香饼发香,而是借助炭火慢慢焚烧,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古代绘画中女性“添香”的场景优雅而美丽,而香炉里基本上看不到插线香的情况在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等地,仍保存此焚香遗风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最为精熟的宋代,产生了一门学问———金石学北宋元祐七(公元),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绘制器型图外,还记录器物的尺寸、铭文等,从此文物鉴定与学术研究融合一起,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礼器奠定了基础宋代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喜欢素净雅致的色彩,因此,素雅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色调宋人趋向于自然,趋向于俭朴,在生活情趣上追求的是精细、雅致、淡泊而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学习古人的创作,反对浮靡的文风在这样的背景下,宋瓷创造了全新的美学境界———既重视釉色之美,又追求釉色质地之精如宫廷用器过去以金银器为主,宋代宫廷用器金银器减少而改用瓷器宋代专门建立了官窑为宫廷烧造瓷器,规定皇上赏赐给大臣,尽量不用金银器,而改用瓷器宋代仿先秦器物的瓷香炉层出不穷,如鼎式香炉、鬲式香炉、奁式香炉、鱼耳香炉、三足香炉……可谓五花八门宋代香炉代表了宋代瓷器的艺术精神,香炉开始登堂入室,出现在帝王的内庭,而一些小型香炉则成为文人把玩之物在当时,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文人四艺,颇受文人喜爱明清彩色香炉明代香炉的质地发生了变化,有铜器、陶器、瓷器,还有木、竹、石雕刻等宋元时期以青瓷香炉和窑变釉香炉为主,明清时期以青花香炉为主,还有红釉、彩瓷等香炉新品种明代香炉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象耳炉、戟耳炉、筒炉等。
清代则以钵式炉为主明宣德皇帝艺术天分相当高,色彩感尤其出众,在他的影响下,五彩、斗彩瓷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亮点宣德皇帝嗜好赏玩香炉,特下令从暹罗国进口一批风磨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汝、官、哥、均、定名窑瓷器的款式,设计和监制香炉为保证香炉的质量,工艺师在原料中还掺入了金、银等几十种贵重金属,与红铜一起铸炼成品后的铜香炉,色泽晶莹而温润,精致美妙的程度可以说空前绝后宣德炉的铸造成功,开了后世铜炉的先河,宣德炉也成为铜香炉的通称随着岁月流逝,宣德炉已成为可遇不可求的珍品,后仿炉、私款炉亦非常珍贵原因是宣德炉在短短的四五百间遭到了多种劫难明朝崇祯时,连战争,国库空虚,甚至将内府库藏的历代各种铜器,全数发给宝源局,拿去熔铸钱币清代咸丰,内忧外患,为发行钱币,不惜把皇宫、内廷保存的各种铜器毁掉用以铸钱抗战时期,日寇做枪炮缺乏铜料,在我国各地搜集铜器,熔化后改做枪炮解放后经大跃进时大炼钢铁、“文化大革命”时“破四旧”等劫难,宣德炉已所剩无几。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时期祭祀风气盛行,香炉作为礼器得到空前的重视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苦心经营,乾隆时期社会空前繁荣乾隆皇帝好古成癖,乾隆瓷器无论造型,还是釉彩、图案纹饰,工艺要求都非常高,即使民窑也是如此,充分体现了乾隆盛世的气象作为祭祀用的主要器具香炉伴随着历史的进程,随着它的功用的扩大,它赋予人们更多的灵性,让人们追随它穿越时光隧道,追逐并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唐邢窑琴炉唐代是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经过300多的分裂和内战,北方瓷粗犷、豪放的激情与南方瓷精致、委婉的情思,到唐代巧妙地合流代表唐代北方白瓷最高成就的邢窑,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唐代邢窑琴炉是唐代王室贵族使用的器物我曾走访考察各地古窑遗址和各大博物馆,从未见如此精美的琴炉,让人爱不释手琴炉高5.2厘米,直径5厘米,炉口径为3.3厘米,造型如此规矩,工艺如此精致,邢窑的不同凡响身价可见一斑炉内及底皆施乳白色的釉彩,釉色纯净均匀,釉质肥厚,雪白莹润,足底露出胎骨,可见瓷土淘洗极其仔细炉为束颈卷沿,广肩鼓腹,三只兽足鼎立,向外撇开,十分强健有力,颇具盛唐遗韵唐代商贸极度繁荣,使得铜钱不敷应用,为聚铜制钱,朝廷诏谕天下,禁止用铜铸造生活用品随之,瓷器使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唐代陆羽所著《茶经》中称“邢瓷类银,越瓷类玉;邢瓷类雪,越瓷类冰”邢窑胎质坚细洁白,造型凝重大方,雅而不俗,它以白胜霜雪的洁净色调和朴素大方的典雅风范见长,体现了唐人重洁白无瑕、朴实无华的高尚情操,同盛唐博大恢宏的气魄如出一辙南宋龙泉窑鬲式炉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沉静素雅,钧瓷虽灿如晚霞,但也不像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宋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色质地之精青釉鬲式炉,为龙泉青瓷中的精品,仿青铜炉,系商周时期青铜鬲样式宋代有焚香和祭祀的习俗当时,宋代的窑场大量生产焚香炉具,其中以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青釉鬲式炉名气最大此尊龙泉鬲式炉大气而高贵,它高12.5厘米,口径14.5厘米,炉内施釉,平唇微外斜,炉沿呈淡色紫口,短直颈,腹部挺拔圆鼓,肩部有一圈凸棱,自腹部至足背凸起三条棱筋,微露白痕,俗称之为“出筋”下承三足,每足内侧各有一小孔三足底部无釉处露胎,有火石红斑为“朱砂底”三足内应为空心,我在龙泉大窑遗址考察时,见过残器炉通体施青釉,光泽温润,有冰裂纹整个炉造型古朴典雅,线条曲直结合,釉色青翠碧绿,釉面莹润如玉,为龙泉青瓷中不可多得的珍品龙泉鬲式炉产生于文化高度发展的宋代进入南宋,政治中心南移,经济空前发展,宫廷用瓷增加,外贸出口扩大等,使得龙泉青瓷蓬勃发展,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白胎厚釉、釉色明澈温润,苍翠如玉,其中以粉青、梅子青最具魅力明成化仿哥窑竹节炉哥窑以其产品周身冰裂、变化万千而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
这尊哥窑竹节香炉,系明成化间的官仿书房香炉,清丽雅致,难得一见这尊明代成化香炉,高6.5厘米,直径9.5厘米,胎骨厚重,内外壁均施有浅青釉色,通体满布黑色开片,纹片大小相同,自然生动造型古朴,制作精巧,形状为竹节,节节向上,腹空心虚,令人遐思炉内底留出深灰色的胎骨,炉底足部无釉处为铁褐色,俗称“紫口铁足”,炉下装三个蹄形足,给人以稳重、典雅之感哥窑相传龙泉章氏兄弟中兄长主事之窑,称哥窑,但未见宋人记载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云:“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哥窑遗址至今尚未发现哥窑美丽精致的开片,令世人为之惊叹,历代文人雅士为文作诗,代不乏人其实开片的形成本是烧制工艺上的一种病态,它因胎骨和釉面在高温下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一件瓷器如膨胀系数一致,釉面就没有裂缝,胎与釉的结合紧密,会产生浑然一体的效果古人为何要钟情竹节香炉呢?这恐怕与竹在中国人的生活中所具有重要的地位有关早在五六千前仰韶文化的陶器上的符号和其后的甲骨文中,已有象形的“竹”字,及同“竹”有关的字宋代苏轼曾云:“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炊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不可一日无此君也”中国的音乐与竹的关系也十分密切明嘉靖瓜楞青花炉明代瓜楞青花香炉,属于典型的文房香炉,应该是明代嘉靖间由景德镇窑烧制的,造型轻巧玲珑,惹人喜欢这尊瓜楞青花三足香炉,开光图案,菊花纹饰,画意生动,典雅精美香炉制作的工艺比较讲究,能拉出这般造型的坯,是很不容易的,定是一位高手炉内胎和炉底均施满青白釉两耳之间宽度为9.5厘米,高度为8.5厘米腰间有青花如意纹图案,两只高高耸起的耳朵,同明朝官员的帽子颇有点相似之处香炉所用的图案为菊花,线条流畅,色彩层次分明菊与兰、梅、竹一起以其各自独具特色的花、姿、色、韵,被称为花中“四君子”嘉靖崇信道教方术,纹饰多具道教色彩(摘自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的《日照香炉———中华古瓷香炉文化记忆》一书)
陶瓷历史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历史 :
其他周边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