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瓷窑【定窑】在定州境内(今河北曲阳涧磁燕山村),故名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据《曲阳县志》载,五代时曲阳涧磁已盛产白瓷,官府曾在此设官收瓷器税;但据调查,早在唐代这里已烧白瓷;至宋代有较大发展,除烧白釉瓷器外,还烧黑釉、酱釉和绿釉等品种,文献称为“黑定”、“紫定”和“绿定”有毛口和泪痕等特征,毛口是复烧口部不上釉,泪痕多见于盘碗外部,因釉的薄厚不匀,有的下垂形如泪迹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诸种,风格典雅对各地瓷窑有一定影响,曾出现不少仿烧定窑瓷器的瓷窑。
原为民窑,北宋后期专烧宫廷用瓷;纹饰以龙凤纹为主此类宫廷用器多有传世,窑址遗有大量龙凤纹器物碎片【磁州窑】在磁州境内(今磁县观台镇、彭城镇一带),故名建于宋代,所烧器物纯供民间使用,品种繁多,如瓶、罐、盆、碗、缸、瓮等,以白地黑花(属釉下彩装饰)为主要特征。
白地黑花保留了不少民间喜闻乐见的纹饰,如马戏、孩童钓鱼、池塘赶鸭、蹴球等,题材丰富而清新,纹饰线条流畅豪放,黑白色彩对比强烈,发展了陶瓷的装饰艺术,当时深受北方地区人们喜爱,曾对南北方不少瓷窑产生很大影响【邢窑】在邢州境内(今河北临城祁村),故名。
建于唐代,盛产白瓷,与同代著名越窑所产青瓷齐名,陆羽《茶经》有“邢瓷类银类雪”记载,因质白如雪,被选为唐代宫廷烧制贡瓷。
《旧唐书·地理志》也有“邢州……天宝元列名,土贡丝布磁器”记载邢窑白瓷曾畅销各地和深受人们欢迎,李肇《唐国史补》载:“凡质贿之物,侈于用者不可胜纪,丝布为衣,麻布为囊,毡帽为盖,草皮为带,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建国后,陕西西安地区唐墓出土有邢州白瓷;唐大明宫遗址也有不少胎釉洁白的邢窑白瓷出土【龙泉务窑】在今北京门头沟龙泉务村,故名建于辽代,所烧器皿、盘、瓶、壶和盂,碗盘所占比重最大;而以白瓷为主,青釉、黑釉次之白瓷有粗细之分,有浮雕菊瓣纹碗,有葵瓣口盘、折腰盘,与邻近的河北、山西白瓷有类似风格。
支烧方法与各地不同,盘碗里心或足部多数有四个支烧痕,此法仅见于山西浑源窑【大同窑】在今山西大同,故名始烧于金代,终于元代清乾隆四十七(1782)刊刻的《大同府志》中谓有“青瓷窑”,成二十三里据此在大同西郊瓦窑村发现一瓷窑遗址,证实即方志中的青瓷窑遗址面积不大,以烧黑釉器物为主,兼有少量茶叶末釉;弦纹瓶及剔花罐具有代表性,剔花线条粗犷,划花线条纤细,有水波及鱼纹,黑釉乌黑光亮,茶叶末釉表面无光。
【怀仁窑】在今山西怀仁,故名明《大明一统志》有“锦屏山在怀仁县西南二十五里,山旧有瓷窑”记载发现遗址有小峪、张瓦沟、吴家窑三处;始烧于金代,历经元明两代烧瓷以黑釉为主,弦纹瓶及罐等器物胎体厚重,装饰有粗线条划花及剔花两种,有雁北地区特色【浑源窑】在今山西浑源,故名明《大明一统志》记载浑源产瓷器清乾隆《浑源州志》又有“天赞初与王郁略地燕赵破磁窑镇”语,知在五代后梁时浑源已有磁窑镇地名经实地考察,浑源窑当建于唐代,烧白釉、黑褐釉、茶叶末釉等品种金元时期窑厂扩大,品种增多,有黑釉剔花、白釉剔花与划花,有盘、碗、盆、罐、枕等器黑釉剔花为雁北地区之最精者,牙白釉剔花在山西其他地区也属少见【榆次窑】在今山西太原孟家井,孟家井明代属榆次县,故名。
此窑产瓷,明初已有记载,孟家井柏灵庙明弘治三(1490)重修碑记中说:“榆次县治之北六十里有乡曰孟家井,居民大率三百家,乃古昔陶器之所。
”窑址遗存大量瓷片,以白釉印花碗最多,碗心一圈刮釉,具有典型金代作风【平定窑】在今山西平定柏井村,故名始烧于唐,历经五代到宋,以烧白瓷为主,还烧黑釉器物,有印花、剔花盘以及北方习见的五角、六角纹盘碗等器窑址与河北临城邢窑、曲阳定窑相距较近,瓷器造型装饰与两窑有共同处
工艺知识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工艺知识 :
其他周边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