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绛彩瓷管窥清代晚期至民国早期,在景德镇出现了一种釉上彩绘瓷——浅绛彩瓷,其面目一新,品类齐全,粗细兼备,销量不菲,风行全国达半个多世纪事过一百多的20世纪70——代,国内文物商店大量存有此类瓷器,被统称为“大路货”当时,各级博物馆拒其于门外,民间收藏亦少之又少“大路货”终成“积压货”,文物店只得按类、按规格成百上千的以“统货”低价外销或内销经过20多,“大路货”终于日渐稀少以至今日,当人们重新开始研究、收藏、欣赏浅绛彩瓷时,它早已因物稀而身价百倍了笔者对浅绛彩瓷多有爱好,曾写《清御窑厂末代画师与浅绛彩瓷画》(载5月6日《中国文物报》之《收藏鉴赏周刊》)近两,笔者仍在探索有关这方面的问题,从近几来全国有关专家、同行们出版、发表的关于浅绛瓷的专著、文章之所附图录中,把凡有干支款和名款的器物全部遴选出来,再汇集笔者另外收集的有关图片资料,总计300余件作品,按进行分门别类、编号排比由于这批资料的出处包括北京、广州、河北、浙江、江西等地,具有广泛地地域性和突出的代表性,笔者以此为基础,结合有关文史资料,研习经窃以为有所心得,乃不敢不公之于同好,以求共同探讨一些浅绛瓷在学术上仍存在的疑问,如:浅绛瓷画缘何兴起?始于何时又终于何时?谁为开创?浅绛瓷画上为什么会写有题记、干支款和名款,并开创诗、书、画、印于一体之先河?“官窑内造”红印章款说明了什么?为什么宫廷不烧浅绛瓷?咸丰后期至光绪晚期各时期有哪些御窑厂画师?浅绛瓷又为什么会风行于全国?以及有关画师们的一些大概情况又是如何?一、浅绛彩瓷产生的时代背景道光(),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最后以中国的的失败而告终,割地赔偿至使百姓贫困交加进入咸丰期,外扰内患有增无减,英法联军在中国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连皇帝也抱头逃出了京城最后,再次割地赔偿,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各地纷纷揭竿而起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上海的小刀会起义,广东的洪兵起义,贵州的苗民起义,云南的回民起义等,席卷大半个中国其时,贪赃枉法朝纲崩坏,黎民百姓苦不堪言,大清王朝风雨交加摇摇欲坠二、浅绛彩瓷的突现“咸丰()2月,太平军50万将士在洪秀全指挥下,攻入江西九江、湖口、彭泽等地,于3月19日占领南京,建立了政权”“咸丰——咸丰(11月至4月),在不到半的时间内,太平军攻占了江西的八个府、五十几个州县”(许怀林《江西史稿》,江西高校出版社)“太平天国是一个农民政权……他们将皇帝、孔子等统统视为‘老妖’、‘魔鬼’,把他们作为革命对象,加以镇压和打击”“在太平天国的法律中,视清朝咸丰皇帝是‘老妖’,是‘妖’的总头目清朝大小官吏是‘妖’,地主豪绅也是‘妖’,‘妖’是太平天国的重点打击对象,规定‘迂妖必诛’,藏妖者与妖同罪”(刘仁坤、贾诚先《太平天国兴亡》,哈尔滨出版社)在太平军攻下景德镇后,于咸丰()一把火将御窑厂烧了个精光,厂里的库存瓷样也因而散失,官员、画师、工匠人等或作为“妖”被杀,或侥幸逃脱,全作猢狲散尽太平军在景德镇前后长达之久这段时间里,原御窑厂的画师们倘能避过杀身之祸,却不得不还要面对生计之困,于是在战火暂时平息之后,仍需重操画笔,以画瓷谋生此时画什么呢?青花、粉彩费工费料,成高且不一定有销路,处于战争环境之中自然是行不通的他们只有选择省工省料,依仗画技去打开市场的浅绛彩瓷,这样,一些生活必须的日用粗瓷(如锅、碗、盆、盘之类)成为首选,画上几笔浅绛彩,署上自己的名字,择价而沽咸丰()御窑厂画师程门与次子程荣合作画的浅绛彩“山水人物花耳扁壶”(现藏安徽省黟县文物管理所)便是一例在上述300余件器物中,咸丰朝所画浅绛彩瓷只有两件这是最早一件,也是程门画浅绛瓷已知最早的一件实例另一件是张子祥(张熊)在咸丰()所画的《四清图》瓷板画是否可以这样说,稀少的咸丰朝浅绛瓷正是原御窑厂画师们在生活重迫下的一种艰辛尝试,但在客观上却是一个新艺术品种繁盛的开端三、浅绛彩瓷的盛兴同治(),太平军失败后,清政府军机大臣李鸿章筹措13万两银子,在原御窑厂旧址重建72间堂舍,恢复了御窑厂同治(),御窑厂重建后,即为同治皇帝的婚礼烧瓷但同治婚后两()便去世了,时19岁,在位虽然同治时期社会相对稳定,但皇室烧瓷却很少,新御窑厂亦家底全无,画师们只好以画浅绛瓷维持生活如程门(字松生)、金浩(字品卿)、王廷佐(字少维)、王凤池(字丹臣)、周子善、汪藩(字介眉)、俞子明(字静山)、吴少萍、程言(次笠)等,此时他们都有作品出现,且均绘于同治元至同治之间有趣的是在同治至,却难觅其作品的踪影,也许当时他们正忙于重建御窑厂和为同治婚礼绘瓷吧同治朝画浅绛瓷的作者,除御窑厂那批画师外,少见其他画者应该说,浅绛瓷在同治时还正处于兴起的阶段兴起的带头人便是御窑厂以程门为首的画师们进入光绪期,浅绛彩瓷大放异彩作者、作品非常之多,粗、细兼备。
可以肯定的说,绝大多数的浅绛彩瓷都是在光绪时期生产的光绪一朝中,大体可以看出画师们的更替关系为此,笔者将其分为三个时间段,即光绪,中和后光绪前(1875——)浅绛瓷画师有:程门王少维王凤池金品卿汪潘周子善俞子明程次笠江永源罗允夔罗畅谷李维翰任焕章(字巍山)汪章(字汉云)黄士陵潘福泰邵美之万子铭蒋玉卿周友松梁楚材胡有农(字子耕)李蕴辉余焕文朱少泉王岐山陈子常达山范金镛经生联碧吟香居士等光绪中期(1885——)浅绛瓷画师有:程门王少维王凤池金品卿汪潘程次笠李友梅俞子明江永源任焕章汪章蒋玉卿(字寿春)余焕文朱少泉王岐山陈子常汪绰章江楼梧周鼎(字筱松)许品衡李端山方家珍汪照藜(字筱青)方少溪张云(字子英)李梦丹(字子乔)许子成徐善琴(字长庚)南樵子梅峰樵高心田万辅廷吴待秋胡荣发张舍云汪棣(字友棠)黄铭光李松如雷光亨雷桂泉胡干许达生茂盛清标启明何明谷舒以氏喻春锡泉氏少卿秀山氏江潮宗光绪后(1895——)浅绛瓷画师有:王少维金品卿王凤池程次笠俞子明江永源任焕章汪章蒋玉卿王岐山陈子常周筱松许品衡方家珍汪照藜张子英徐善琴高心田汪友棠黄铭光喻春许达生松石周达和王子卿戴裕成何子林梅春茂焦佩兰高恒生敖少泉全廷安少山王琦俞裕元钟德发戴焕昭吕尚文马庆云汪廷至汪永泰任逢端叶淮清刘芳谷颜筱云江春程英程宝珍叶巽斋余筱秋杨紫卿冯启顺詹顺太江祥发何明谷胡献瑞江潮宗子珍洪发顺发宝文氏昌山吉人子云启明松竹轩义隆义兴鸿兴永兴氏孙玉卿为什在光绪一朝会涌现出如此多的浅绛瓷画师和浅绛瓷作品?笔者认为:首先,同治后期至光绪一朝,在景德镇大的战乱基结束,人们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其二,由于战后百姓正常生活的恢复和家庭安稳,家家都需要添置些生活日用瓷这样,价廉物美的浅绛瓷就有了一个广阔的市场当时的日用瓷中,几乎无处不是浅绛瓷第三,朝廷的腐败,国力的衰微,御窑厂长期无御窑可烧,画师们尽可多画浅绛瓷第四,御窑厂的老画师在前朝所培养的“后学新手”,此时都已脱颖而出,涌现出了一批新秀除御窑厂的新、老两代画师外,在市场的刺激下,景德镇的瓷器作坊与“红店”陡然也多起来了此时浅绛瓷上署字号、轩氏的作品也多了,他们都还努力地培养第二代、第三代画工御窑厂有老、中、青三代画师画浅绛瓷,一时精品纷呈从器形上看,既有普通的日用瓷,又有大件的陈设瓷,还有不少精美的浅绛彩瓷板画更有些作品直接标注有表明是绘于御窑厂内的落款,如“画于珠山官主廨”、“珠山官舍”、“珠山环翠亭”等而“红店”的浅绛瓷作品其画技水平,相比之下就差距较大,具商品气息,而少艺术氛围四、浅绛彩瓷的衰落光绪之后,宣统、民国初期,画浅绛瓷者急剧减少宣统时(1909——1911)画浅绛瓷的仅有;俞子明袁恒兴许品衡方少溪汪友棠王子卿高恒生安少山马庆云杨紫卿民国前(1912——)浅绛瓷画师有:许品衡方少溪汪友棠王子卿高恒生安少山马庆云杨紫卿季春黄斐成胡全太瑾卿金绍斋肖靖初段生茂吴飞麟胡仲贞潘匋宇徐成城孙福昌森顺江和丰子良王琦岳松氏民国之后(1922——)浅绛瓷画师有:潘匋宇徐仲南仙槎罗子林刘顺泰王荣顺安少山刘焕章后,基上没有画浅绛瓷的了宣统至民国初期,由于时代的变迁、市场的变化等,以及其他瓷业的兴起,大批浅绛瓷画师都改画粉彩瓷了因为粉彩瓷比浅绛瓷的画面要鲜亮得多,色彩也要丰富得多;而早期的浅绛瓷经过十几、几十的使用后,大都会脱色、掉彩,失去原有的风采,所以市场渐渐又重新青睐粉彩瓷了浅绛瓷终于退出了自己的历史舞台从这些资料来看,第一件浅绛瓷出现于咸丰(1855),最后一件出现在民国(1925),因此,浅绛瓷在中国至少历经五、与浅绛彩瓷相关的几个问题(一)在中国陶瓷史中,浅绛瓷画最早出现于何时?这在陶瓷学术界说法不一,在此暂时不探究但晚清出现的这般浅绛瓷热,笔者认为是自咸丰(1855)御窑厂被毁,以程门为首的一批御窑厂画师绘售浅绛瓷而始的(二)浅绛瓷的问世,在当时是受到人们欢迎的首先,御窑厂的画师过去是专为皇室所御用,平民百姓乃至景德镇当地人对其作品都是无福消受的而当他们所绘的浅绛瓷署名上销售后,自然令大家解囊趋之其次,浅绛瓷画开创了诗、书、画、印于一体的先河,极类当时行销一时的海上画派画师们的纸绢中国水墨画,具有浓郁的中国文人画气息当时有的官员、画家还会自己操笔在瓷器上画浅绛画,如张熊、吴待秋、黄士陵、范金镛等,都有浅绛瓷画作品传世当时一件浅绛瓷比同类的青花瓷、粉彩瓷在价位上应该要便宜,而其艺术价值又不遑多让,自然为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故在光绪间,浅绛彩瓷臻于颠峰(三)浅绛瓷是御窑厂画师面向社会与民众开发出来的一个产品,与御用瓷无关,当然就不为皇室所用实际上,当时皇室忙于外忧内患,也是顾不上烧瓷这类事情的光绪期间,有的浅绛瓷底部钤印有红阳文方楷书(有的为手书)“官窑内造”或“官窑监制”四字款印通过排比,此印是同治新厂盖成后所为,以光绪期为多,且凡有此印者,画品都不俗笔者认为:此印为真,它是御窑厂画师为区别“红店”之作,提高卖点而为之的(四)有部分浅绛瓷底部印有“大清同治制”、“同治制”或“同治”红篆阳文方章款,也有手书楷字红款“大清同治制”,但查看画面上墨书的干支号却又是光绪某某的笔者认为:这样的作品都是光绪时的,应以干支款为准为什么器物底部又有醒目的同治款呢?因同治时浅绛瓷画多为御窑厂画师们的创作,“红店”还很少参与,因而画工、品味都相当脱俗到光绪时,各私家窑厂、“红店”都跟风画浅绛,水平就良莠不齐了,所以购买者多好同治之物根据市场需求,故在光绪的浅绛瓷上钤记“同治”的款但这与今天瓷器的作伪又是两回事,当时的干支款都明明白白的写在器物上(五)在这300余件作品的时间跨度里,共出现瓷画作者138人(有少数是店号名),按号进行排比,惊喜的发现画师们可分三代或四代人在无文字史料记载的情况下,遂将这100来位作者的活跃期进行时间分段第一代:程门王少维金品卿王凤池汪藩周子善俞子明吴少萍江永源罗允夔任焕章余焕文万子铭蒋玉卿第二代:朱少泉王岐山陈子常汪章许品衡方家珍周筱松汪照藜方少溪张云徐善琴高心田汪友棠黄铭光许达生第三代:王子卿松石戴裕成梅春高恒生安少山胡献瑞仙槎第四代为进入民国时期的画浅绛瓷的作者,如:段生茂胡仲贞吴飞麟王琦潘匋宇徐仲南(六)画师们一些个人资料亦具史料价值光绪()以后,未出现过程门的作品,是否在光绪中期程门便去世了(有待证实)汪藩的下限作品是光绪();王少维的下限作品是光绪();王凤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金品卿的下限作品是光绪();程次笠的下限作品是光绪();可以说,上述画师均在光绪中、后期去世了其中俞子明的活跃期最长,宣统二仍见浅绛瓷作品,说明他是位高寿且多产的画师六、浅绛彩瓷的历史地位浅绛瓷是在晚清处于半封建半殖民的地的悲惨境地,景德镇御窑厂的画师们在厂子被兵火烧毁后,为了生计而烧制的一个崭新的瓷艺品种浅绛瓷投市以后,由于画面新颖,价格低廉而一时脍炙人口历经70余后,浅绛瓷又渐渐消失于我国灿烂的陶瓷史之中今天,当我们再次细细端详这支见证了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华民族苦难历史的瓷苑奇葩时,更觉应还其不可或缺的历史地位,尤其是那些精美的官窑画师们的作品它们既具当时皇家窑器的风骨,又有大方之家的风采,更具文人书画的风韵;既浓缩了馥郁的文化底蕴,又体出了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们当创造了历史,今天又为我们还原了历史,极具史料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它们应该就是瓷器中的精品,文物中的精华
珠山八友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珠山八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