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文化遗址图版
Home|史名窑图版|瓷文化遗址图版

陶瓷文化遗址图版仰韶文化代约为公元前4500—前因首次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发现而得名主要分布在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南部和甘肃东部,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心地带对裴李岗—磁山文化有继承和发展陶器基为手制,出现了慢轮修整技术;陶质以细泥红陶、夹砂红陶为主,灰陶、黑陶较少,出现白陶;陶质松软,烧成温度约900—1000℃彩陶艺术是仰韶文化的杰出成就,烧前彩画,不易脱落,以黑彩为主、兼用红色。

主要器型有碗、钵、杯、罐、瓮、瓶、釜、甑、尖底瓶等陶器常饰以线纹、绳纹、弦纹和附加堆文等龙山文化代约为公元前2310—前继承仰韶文化因素发展起来早期主要分布在关中、晋南、豫西一带晚期主要分布于河南、和河北的南部陶质以灰陶为主,也有少量红陶,黑陶数量增加,出现少量蛋壳陶烧成温度1000℃左右陶器常见手制轮修,晚期见到轮制陶器以及模制陶器器型有杯、盘、碗、盆、罐、鼎、甑、鬲、鬶、等彩陶很少,常见纹饰有篮纹、绳纹、方格纹、附加堆纹等马家窑文化代约为公元前3190—前受仰韶文化的影响而发展起来的主要分布于甘肃和青海的东北部,以洮河、大夏河和湟水的中下游为中心依时间、区域差异可分若干类型陶器均为手制,泥质以红陶为主烧成温度760—1050℃器型有碗、钵、盆、罐、壶、瓮、豆、盂、尊等彩陶发达,有几何纹、鸟纹、蛙纹、人面纹、葫芦纹、编制纹、贝形纹等等;夹砂陶有绳纹、平行纹、折线纹等陶窑多为竖穴窑结构齐家文化代约为公元前1890—前继马家窑文化而发展起来主要分布于甘肃、青海、宁夏等地以泥质、加砂红陶为主,均用手制,烧成温度800—1100℃器型有杯、盘、碗、盆、罐、豆、盉、斝、鬲、甑等问世有篮纹、绳纹、划纹、弦纹、篦纹、锥刺纹等彩陶数量下降,以黑陶彩绘为主,红色较少用,图案对称规整大汶口文化代约为公元前4040—前分布于山东、江苏北部、河南东部、安徽东北部有泥质、加砂陶,早期以红陶为主,晚期灰、黑比例上升,并出现白陶、蛋壳陶手制为主,晚期发展为轮制陶器,烧成温度900—1000℃器型有鼎、鬶、盉、豆、尊、单耳杯、觚形杯、高领罐、背水壶等许多陶器表面膜光,纹饰有划纹、弦纹、篮纹、圆圈纹、三角印纹、镂孔等彩陶较少但富有特色,彩色有红、黑、白三种,纹样有圈点、几何、花叶等附图(八角星形彩陶豆)大溪文化代约为公元前3825—前,主要分布于三峡地区和湖北西部长江沿岸多泥质陶,细泥陶、加砂陶比较少,还有少量的夹炭陶;红陶为主,少量灰陶、黑陶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600—800℃。

器型有杯、盘、碗、盆、钵、罐、翁、豆、壶、瓶、釜、鼎、簋、支座等以素面、磨光为主,少数器上饰以弦纹、划纹、瓦棱纹、浅蓝纹、篦纹、戳印纹、镂孔等有少量彩陶、彩绘陶,纹样简单屈家岭文化代约为公元前2550—前主要分布于长江中游江汉地区早期以黑陶为主,晚期灰陶为主,少量洪涛陶器以手制为主,少量轮修,烧成温度900℃左右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蛋壳彩陶杯、碗最富代表性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由部分彩陶及彩绘陶,有黑、灰、褐等色彩,纹样以点、线状几何纹为主河姆渡文化代约为公元前—前主要分布于浙江宁绍平原以夹炭黑陶为主,少量加砂、泥质灰陶,均为手制,烧成温度800—930℃器型有釜、罐、杯、盘、钵、盆、缸、盂、灶、器盖、支座等器表常有绳纹、刻划纹有一些彩绘陶,绘以咖啡色、黑褐色的变体植物纹马家浜—崧泽文化代约为公元前4000—前主要分布于上海、江苏南部与浙江北部以红陶为主,少量灰陶、黑陶、黑皮陶,有夹砂、泥质、夹炭陶烧成温度760—1000℃陶器大部分手制,少量轮修器型有钵、盘、盆、罐、匜、杯、瓶、觚、尊、豆、鬶、盉、釜、鼎等器表多素面或磨光,纹饰有弦纹、绳纹、划纹、瓦棱纹、附加堆纹、镂孔等有少量彩绘陶

更多古瓷历史

古瓷历史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古瓷历史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