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历史发展发展综叙
Home|国瓷器发展的时代特征——北方瓷窑的衰落与南方瓷窑的新发展|瓷历史发展发展综叙

一、陶瓷概述中国是世界上几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之一,对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做出了许多重大贡献在陶瓷技术与艺术上所取得的成就,尤其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中国,制陶技艺的产生可追溯到纪元前至前的时代,可以说,中华民族发展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陶瓷发展史,中国人在科学技术上的成果以及对美的追求与塑造,在许多方面都是通过陶瓷制作来体现的,并形成各时代非常典型的技术与艺术特征早在欧洲掌握制瓷技术之前一千多,中国已能制造出相当精美的瓷器从我国陶瓷发展史来,一般是把“陶瓷”这个名词一分为二,为陶和瓷两大类通常把胎体没有致密烧结的粘土和瓷石制品,不论是有色还是白色,统称为陶器其中把烧造温度较高,烧结程度较好的那一部分分称为“硬陶”,把施釉的一种称为“釉陶”相对来说,经过高温烧成、胎体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釉色品质优良的粘土或瓷石制品称为“瓷器”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发展,经历过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时期,种类繁杂,工艺特殊,所以,对中国传统陶瓷的分类除考虑技术上的硬性指标外,还需要综合考虑历来传统的习惯分类方法,结合古今科技认识上的变化,才能更为有效得出归类结论从传说中的黄帝尧舜及至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是以彩陶来标志其发展的其中有较为典型的仰韶文化、以及在甘肃发现的稍晚的马家窑与齐家文化等等,解放后在西安半坡史前遗出土了大量制作精美的彩陶器,令人叹为止相传尧传天下于舜,舜传天下于夏禹,禹则传给其子,开始了所谓的“家天下”夏传至桀,暴虐无道,商汤将之放遂,自立为帝,所以以征讨得天下者,自汤开始商得天下后统治达六百余(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前后),一直到纣王后被武王征伐,纣王自杀,于是天下归于周周朝的统治时期大致在公元前11世纪至公元前,事实上的有效统治在公元前就已结束公元前──公元前称为战国时期,至公元前,秦朝崛起,大一统之中国开始,但秦王朝只持续到公前,就被汉朝所取代在这千数百间,除日用餐饮器皿之外,祭祀礼仪所用之物也大为发展从公元前至公元之间的汉朝,艺术家和工匠们的创作材料不再以玉器和金属为主,陶器受到了更为确切的重在这一时期,烧造技艺有所发展,较为坚致的釉陶普遍出现,汉字中开始出现“瓷”字同时,通过新疆、波斯至叙利亚的通商路线,中国与罗马帝国开始交往,促使东西方文化往来交流,从此一时期的陶瓷器物中也可以出外来影响的端倪佛教也至此时传入我国六朝时期(公元──),迅速兴起的佛教艺术对陶瓷也产生了相应的影响,在此季作品造型上留有明显痕迹公元隋朝夺取了权力,结束了长期的南北分裂局面,但它只统治到公元就被唐所取代唐代(公元至公元)被分认为是中国艺术史上的一个伟大时期陶瓷的工艺技术改进巨大,许多精细瓷器品种大量出现,即使用当今的技术鉴测标准来衡量,它们也算得上是真正的优质瓷器唐末大乱,英雄竟起,踵而来的是一个朝代争夺局面,即五代,这种局面一直持续到公元战乱中却出现了一个陶瓷新品种──柴窑瓷,质之优被广为传颂,但传世者极为罕见陶瓷业至宋代(公元960──)得到了蓬勃发展,并开始对欧洲及南洋诸国大量输出以钧、汝、官、哥、定为代表的众多有各自特色的名窑在全国各兴起,产品在色品种日趋丰富由于东北的(辽)契丹族和(金)女真族的入侵,宋的统治者被迫南迁,再后则被蒙古族所灭公元,元朝建立,枢府窑出现,景德镇开始成为中国陶瓷产业中心,其名声远扬世界各景德镇生产的白瓷与釉下蓝色纹饰形成鲜明对比,青花瓷自此起兴文化在以后的各个历史时期也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明朝统治从开始,直到这一时期,景德镇的陶瓷制造业在世界上是绝对最好的,在工艺技术和艺术水平上独占突出位,尤其是青花瓷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步此外,福建的德化窑、浙江的龙泉窑、河北的磁州窑也都以各自风格迥异的优质陶瓷蜚声于世随着明朝最后一个皇帝的自杀身亡,公元李自成率领农民起义军攻入北京从吴三桂召满清大军入关到清室覆灭,满清统治垂二百余其中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认为是整个清朝统治下陶瓷业最为辉煌的时期,工艺技术较为复杂的产品多有出现,各种颜色釉及釉上彩异常丰富到清代晚期,政府腐败,国运衰落,人民贫困,中国的陶瓷制造业日趋退化民国成立以后,各相继成立了一些陶瓷研究机构,但产品除沿袭前代以外,就是简单照搬一些外国的设计,毫无发展可言民国初,军阀袁世凯企图复辟帝制,曾特制了一批“洪宪”号款识的瓷器,这批瓷器在技术上不可谓不精,以粉彩为主,风格老旧由于内战仍,外国入侵,民不聊生,整个陶瓷工业也全面败落,直到新中国建立以前,未出现过让世人注目的产品二、原始时代从现有的考古资料来,断定中国原始陶器开始于距今七千左右是不成问题的最早的彩陶发源在黄河流域,龙其以陕西的泾河、渭河以及甘肃东部比较集中甘肃东部大湾一期文化,不仅在器形上比较规整,而且绘有简单的纹饰,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彩陶文化之一这一时期已出现陶轮技术,制陶术已成为一种专门技术半坡文化的彩陶在略晚于大湾一期文化,其纹饰也略为复杂,以几何纹样为主在陕西、河南、山西三省交界区为中心的庙底沟文化,彩陶花纹则更加富于变化,以弧线和动感强烈的斜线体现变形的动物形象日常生活中所常见的鱼、鸟、猪以及人类自身都被作为装饰纹样这些纹饰的描绘手法都很生动,布局合理,是原始绘画的佳作,也是研究中国绘画史的可靠形象资料距今约四千左右的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派生发展的古羌集团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关的另外两个支系是半山文化和马厂文化,是龙山文化之后的又一个辉煌时期马家窑文化类型的陶瓷,表面都经过打磨外理,器表光滑匀称,以黑色单彩加以装饰装饰图案以满见长,在钵、盘、碗一类的敞口器物内侧,也都绘有图案上古之民,穴居野处,生活中的工作中心都围绕着渔猎饮食,所以最初迫切的发明需要都釜瓮之类陶瓷上出现装饰,说明人类的生产力水平大有进步,解决果腹问题以外,尚有余力,于是人们开始在满足最低需求之外,追求美的表现河西走廊一带的马厂类型彩陶,器形一般较小,有的器皿上留有穿系小孔,便于携带反映出这一区半农半牧的经济状况而在半山彩陶瓷上则出现了播撒种子的人形图案,说明农业的发展和人们创造力的进步在原始社会,文字尚未完善成熟图案形象直性强,在当时具有标志性、装饰性等性能,所以对彩陶图案的研究也会给古文字研究提供佐证中国自古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国家,在原始时期,氏族部落更为繁杂,在特定的生产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审美需求的文化特征,它们各自有着代表氏族文化的标志性形象,也产生着不可低估的精神凝聚力量而随着氏族文化盛衰变化,陶器装饰也出现了不同的内容的形式早期人类在制陶过程中,对原料的探寻和使用上缺乏经验,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在火的使用上也不够成熟所以制成的陶瓷质疏松至新石器时代的中、晚期,陶器种类开始增多,从泥质或夹砂陶发展到灰陶、黑陶、彩陶和白陶等另外,为装饰或提高质量方面着想,又创造出白色、红色陶衣,以及用fe2o3(黑)、mno2(红)为着色剂的彩料在成形工艺上,开创并住处逐步完善了轮制、模制、表面抛光、薄胎成形、拍印纹饰等多项手段原始的烧成条件比较简陋,这使早期陶器的胎体多为红棕色这是因为在烧成过程中,大量空气的混入形成强氧化焰,使粘土中的氧化铁成份变红、变黄,加之原料中al2o3较低,助熔剂量高,也对陶器红色的形成有明显影响远古时期的陶瓷烧造技术资料,迄今尚无从找寻,但从现有资料推测,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初期是用柴草在平上用篝火直烧制,这种方法至今在许多偏远落后区被使用,统称为“无窑烧陶”抑韶文化的窑型基是横穴式和竖穴式,就泥挖掘而成,以柴草为燃料,无烟囱,窑内温度较均匀,热量损失较小,烧成温度可达1000度从龙山文化时期以后,普遍采用竖穴窑,由火膛、火道、窑室三部分组成,窑室直径1米左右,燃烧时空气供应较足,使柴草充分燃烧,火焰可沿窑底均匀进入窑室,使窑内温度提高,可达1050度高温,也为后来出现的馒头窑、倒焰窑奠定了必要的基础纵中国彩陶的技术与艺术,历时四千八其实它的上限代还是个难以考据的迷,随考古发掘工八的不断进行,可能还会出现不同的新认识就目前现有的资料而言,可以说原始陶器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在世界文化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它是全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史上无比辉煌的一章三、商、周时代大约在距今四千多之前,农业生产的发展不断进步,私有制开始出现萌芽,原始氏族部落的社会形式已不能适应新的要求当时长期定居在中原一带的夏部族,通过联合其他部族形成了由夏王朝统治的奴隶制国家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下考古发堀实物可以印证,在商代之前而存在的夏代是一个历史史实而非传说加之后来的商代、西周和东周(包括春秋、战国),被统治为“夏、商、周时代”,其间约二千左右这一时期的社会形态由原始氏族部落发展为奴隶社会,也成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变革的转型时期其时,各种手工业渐进渐繁,开始有分工制度,制陶业已成为独立的手工业部门,而且是诸工种中最重要的一种夏、商、周三代的陶瓷品种,大致可分为灰陶、白陶、印纹陶、红陶、原始陶等其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最多的是灰陶,有素面,也人施以简单的绳纹或篮纹,或者彩绘各种复杂图案的;还有在制作胎体过程中用拍、印、刻、堆、划等手法留取肌理效果这一时期的器体造型功能依然以饮食器皿为主,有豆、鼎、釜、鬲、觚、斝等等白陶在新石器晚期就已出现,这一时期又有了进一步发展白陶所使用的原材料为瓷土,质较细密,烧成温度也比其他陶器品种要高其造型与装饰直受到同时期青铜礼器的影响,艺术价值不在青铜器之下通过长期烧造白陶和印纹硬陶的实践,不断改进才原材料的选择与加工,至少于商代中期出现了原始瓷器,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起来胎质烧结程度提高和器表施釉,使原始瓷器不吸水而且更加美原始瓷器一般都在施釉前在坯体上拍制几何图案,釉色多呈现青绿、青黄色夏代人们的活动区域主要在中原一带,据考古发现可断定在河南豫西与山西晋南区商代的统治范围有所扩大,因此,在陶瓷工艺上也大量融合了中原以外区的特征,制陶业从其它农业分工中独立出来西周在北至北京、南至广东、东抵海滨、西达陕、甘的广大区,原始瓷器蓬勃发展起来春秋战国时期在长江中、下游区出现了大量公、私制陶作坊,其产品上多留有文字铭记,据推测可能与制造者或使用者有关,另外,这一时期的大量彩绘陶深受同时期漆器的影响夏、商、周时代的烧窑技术也有所改进,馒头窑的出现更加改善了窑内的烧成气氛,对提高陶器质量有利窑炉容积增大,窑室底部可达18米;根据不同产品,烧成温度也有所提高进入西周以后,窑炉顶部出现了烟囱,这对陶瓷烧造技术的改良有着重大意义这个创举,使燃料的燃烧更加充分,热力更有效利用,还可调节空气和火焰的流速,使火焰性质得以控制,烧成温度可达1200oc所以说,窑炉的改进,是这一时期出现原始瓷器的重要原因四、秦、汉时代秦赢政13岁继王位,后兼并六国,一统天下,始称皇帝将以往各藩王制度废弃,分天下为郡县,但至二世胡亥,各处大乱,刘邦起事,破秦灭楚,立国为汉秦始皇于即位之初便倾天下之力大兴土木,建造大规模的阿旁宫和陵园所以,砖、瓦等建材和宫殿内所需陶瓷器皿大量烧造。

在秦始皇陵东侧出土的大量与真人等大的陶制兵马俑,就是秦始皇陵墓陪葬品的一部分从已发掘的三个俑坑情况可以出当时的烧陶水平,数量巨大,仅仅挖出一个角落,就有千万之巨;制作精湛,神态各异,造型生动;工艺成熟,如此巨大的作品,几乎没有变形、开裂的问题,原材料使用当泥土,凝结性、可塑性强这一时期的窑炉建设,为适应大量烧制建筑用陶和象兵马俑那样的大型物件,使窑室规模增大,普遍增加了一至三倍窑炉所设烟囱多已移到后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出现了窑床前高后底(约为7o坡度)的特殊设计,是一项创造性改革,使窑室内温度不均的问题得以改善汉代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所制器物的表面被广泛施釉,有学者认为是受罗马及欧洲人制造琉璃技术的影响,国为当时的人们与上述区有着密切的贸易往来汉代人重墓葬,成为习俗,殉葬品力求丰富而精细,被称为“明器”,它与祭器之别在于它是专门供死者在阴间所用而非为生者用具陪葬品中除少量石质品、金属制品、木质漆器以外,被大量使用的为陶制品,因为这种材质可历千而不腐败除饮食所用的器皿外,大量摹拟生活场景,加以缩微,如陶制的楼阁、仓房、灶台、兽圈、车马、井台、奴仆等等,营造虚幻环境供死者享用明器当中的壶、尊、盆、罐之类器皿,一般都在素坯之外敷设一层粉彩,并不与胎体相融,稍摩擦便脱落;小型生活场景模型,外表都施加绿色低温铅釉,这种铅釉有毒性已被当时人们所知晓,所以在日常生活用品中并不使用对陵墓的重,使这一时期出现了一种特殊建材“圹砖”“圹”就是指墓穴,圹砖体积较大,内部为空心,外表饰有图案,可续排列,也可独立成为画面砖面图案是模具拓印而成的,这是后世陶瓷器表面印花工艺的雏形此外,在汉代陶器当中,瓦当的艺术成就也非常突出汉代的陶瓷器,造型浑厚而饱满,许多器形模仿铜器造型器物表面施釉烧成温度约在950oc1000oc之间,为低温釉,所以今天所见到的汉器表面出现有细微碎纹到汉代为止,我国北方使用的馒头窑已基达到比较完善的步在南方,此时已出现比较成熟的龙窑,增大窑室的同时也缩短了烧成时间五、魏、晋、南北朝时代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从公元至公元曹丕废了汉献帝自立为王,国号“魏”;第二刘备在四川建立蜀汉政权;公元,孙权在建业(现南京称帝,国号“吴”,史称“三国”从公元魏灭蜀以后,战乱,北方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局面西晋灭亡之后许多门阀士族渡江南下,先后建立了宋、齐、梁、陈四个朝代,史称“南朝”,与同时代北方的北朝统称“南北朝”三国、两晋时期,江南陶瓷业发展迅速,相继在萧山、上虞、余姚一带出现了越窑、瓯窑、婺窑等著名窑所制器物注重品质,加工精细,可与金、银器相媲美,成为当时名门望族的日用品东晋南朝时期,在江西、四川、福建等的窑有了很大发展但江浙一带的瓷窑都出现了明显的衰退迹象、瓷窑减少、数量降低、装饰简化、烧造略显粗糙这种局面一直持续至唐代前期相对而言,我国北方生产瓷器的代略晚这一时代的动乱局面使中原一带遭受严重破坏,在这以前,关中、中原区曾是中国的政治、文化、经济中心陶瓷业的衰退也就在所难免,制瓷业的出现一直拖至了北朝时期但这一时期却令人惊喜出现了一种独特的、而且对后世有深远意义的陶瓷品种,这就是白瓷在我国,众所公认的、真正意义上的瓷器之出现当在东汉时期它的坯体由高岭土或瓷石等复和材料制成,在1200oc1300oc的高温中烧制而成,胎体要求坚硬、致密、细薄而不吸水,胎体外面罩施一层釉,釉面要光洁、顺滑、不脱落、剥离长江中下游的广大区具有丰富的原材料资源,又富有燃料资源,所以这一区的制陶业发展很快,出现了众多而且面广的窑瓷器的产俗称“窑口”,是由考古工作者根据古代文献记载或实发掘所逐步了解的通过实调查与发掘,基上弄清了这一时期的一些主要窑口比如越窑,又称“越州窑”,从东汉时期开创,至北宋衰落其基分部在浙江宁波、余姚、绍兴、萧山一带其主要特点是:胎质细密、呈青灰色;釉质莹润,具有玉质感,釉色深绿,色泽纯正,坯釉结合紧密唐代诗人陆龟蒙写诗赞扬“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瓯窑,在温州一带其特点是:胎质白中泛灰,釉层较薄,釉色淡青,透明度高,有细小开片,易脱落再如江西的洪州窑、湖南的岳州窑、江苏宜兴窑等等这一时期的瓷器已取代了一部分陶器、铜器、漆器、,成为人们日常生活最主要的生活用具之一,被广泛用于餐饮、陈设、文房用具、丧葬冥器等等中国人饮茶习惯当起于东周时的四川一带,东汉时饮茶之风传至长江下游,此风蔓延迅速,至东晋时,已成为王室豪门的时尚据古籍的记载,当时的茶饮方式方法与今日大不相同,所以需要一些形制不同的器具,数量上也有很大需求经研究考证,当时造型独特的鸡头壶就是一种茶具,这种造型延至隋唐以后就不再有了瓷质谷仓罐是三国西晋时期出现的,它用于陪葬品,所以也称“魂瓶”或“神亭”,是由东汉的五联罐发展而来这一时期的谷仓罐制作精细,堆塑繁杂,有人物、飞禽、走兽、亭台,粮食一直被为人生第一重要之物资,所以从秦汉时代就开始给死者陪葬粮食,以供死者在阴间享用,同时,陪葬品中还含有整套粮食加工工具和做饭用的炊具,以体现吃饭的重要性南北朝时期佛教盛兴,各都建造了大量寺庙、佛像石窑,僧尼数量猛增,带有佛教色彩、意义的装饰随处可见如在建筑装饰上带有飞天、莲花等标志性图案体现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莲花尊”陶瓷还被大量运用到文具中,如笔筒、水盂、砚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都很丰富,有蛙形、鸟形、兔形、牛形等样式陶瓷文具被广泛使用,与这一时期崇尚读书、推崇士儒有关联这一时期的装饰特点比较明显,尤其是三国西晋时期的越窑最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现生活场景的纹样,刻画细腻且逼真,真实反映了那一个时期的社会面貌,也给今人研究建筑、音东、舞蹈、宗教、蓄牧等方面的课题提供佐证一些生活用品如虎子、烛台、油灯、水盂上大胆使用夸张变形的动物形象,多方面体现了当时社会的审美意识,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缥色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色釉,是青瓷系统的代表,与北方区的白瓷交相辉映之外,常用褐彩打破单一的青釉,使之更加活泼这种装饰方法简单易行,适应面广,效果较好,所以被广泛使用用褐彩在器物表面上书写文字,是褐彩装饰的另一特色,这种装饰手法在后来的唐、五代时期大为盛兴其字体形式为书法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当今所见的越窑晋瓷,工艺多为上乘,釉色高古,质醇素,极具品味由于当时的工艺水平,所生产出的陶瓷在釉色上发生很丰富的变化,青色中有偏绿的、偏黄或偏灰的,与釉料成份、烧成火焰都有很大关系尽管现时的技术力量更加强大,但今人的仿制品都往往是千篇一律,死气沉沉,失却了古人的迹象瓷釉的调制也是重要因素青瓷釉最初是用瓷石与草木灰混制而成,风化程度差的瓷石一般含有大量助熔剂,常用来做釉,草木灰的作用是引入cao成份,经过高温烧制与瓷石相互作用形成钙质釉青瓷自东汉晚期出现以后,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在坯、釉质量上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瓷石原料分布域广泛,原料成份含量多有不同,所以这一时期的瓷器釉色和质感有较大差异由于南方广大区战乱较少,社会秩序也就比较安全,中原区大批员纷纷南下,其中也不乏陶瓷业技工而北方区处于萧条境,陶瓷业还不及汉代发达,对窑炉的使用也极少改进,仍延用圆形馒头窑在南方,窑炉有了很大发展,龙窑结构被进一步改良窑床长度达十余米,为解决龙窑窑室内抽力大、火焰速度过快的问题,这一时期发明了起缓解作用的“挡火墙”,可更有效调节窑内抽力和温度经测试,这一时期的瓷器都是在弱还原焰中烧成,烧结程度较好,烧成温度可达1300度左右,达到了现代瓷的质量水平,这无疑是与龙窑结构的改进和烧成技术的提高密不可分六、隋、唐时代杨坚先后兼并了北周和南陈,统一中原,方国号隋,至炀帝而亡时间不长,但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比较发达这是一个承上(南北朝)启下(唐代)的过渡时期,它预示着一个新的时代风格的开始陶瓷器造型基上继承了南北朝的风格,又有所变化,更加饱满从已经发掘出的隋墓里,我们可到大量质量较高的白瓷唐代是被公认的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定都长安,洛阳为陪都在这两个方都出土了大量唐三彩,艺术和技术上都非常高超,引起了世界注目这与当时这两个方所处的重要政治、经济位以及当时的厚葬之风密不可分洛阳处中原,自古以来人口稠密、文化发达、经济繁荣自东汉、魏、晋、北朝五百来一直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经济上,它是首都长安结关东以及东南区的枢纽虽然唐代定都长安,但对洛阳区也极为重,特别在武则天时,定洛阳为神都,在此施政达二十之久据史料记载,唐代的河南府是贡白瓷的重要产区,巩县窑、鹤壁集窑、陕县西关窑等窑都出产白瓷,同时烧造三彩器和彩釉器发达的手工业是封建社会商品来源的保障,而兴盛的商业又刺激着手工业的发展,陶瓷业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发展唐三彩器大多出自墓葬唐王朝在西安、洛阳一带设有庞大的政治统治机构,大批贵族、官僚聚集于此,生前穷奢极侈,死后厚葬成风王公百官,竞为厚葬,偶人像马,雕饰如生,风俗影响至普通百姓唐三彩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工艺发展的必然产物,它表明古代陶瓷工匠对各种呈色金属原料特性的认识、化学技术的掌握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带色釉的发现和运用在汉代就已出现,如翠绿、栗黄、茶黄等色釉被广泛使用到北朝时期,也就是公元世纪初,我国北方就开始有黄釉、褐釉彩色瓷器的烧造至晚到北齐,出现了白瓷和彩瓷初唐的三彩器以褐赭黄色为主,间以白色或绿色釉,采用蘸釉法,施釉较草率,釉层偏厚,流釉或烛泪状,釉层没有完全烧开,色泽暗淡盛唐时期,三彩工艺明显进步,在器型品种上,除了器皿以外,出现了大量生动的三彩人俑这时的三彩釉色润莹,赋彩自然,采用混釉技法,器皿多为内外满釉,色彩有绿、黄、白、蓝、黑等;装饰手法除了刻花、印花外,还广泛使用堆贴和捏塑;装饰内容丰富多彩,花鸟走兽无所不包然而中晚唐时期的三彩制品每况愈下,这一有趣的现象恰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唐代由盛至衰的历史现象晚唐三彩多为小件,趋于单彩釉,而且釉面单薄,脱落剥蚀现象严重安史之乱(公元──)促使唐朝迅速败落,形成藩镇割据天下大乱的局面唐三彩器的烧造一般为两个步骤,即素烧和釉烧它的胎质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红色陶胎,出现于隋和初唐时期一种挂草绿、酱黄色混合釉的红陶制品中,这一品种还不能被成是真正意义上的唐三彩另一类是白色陶胎,为瓷土烧成,被认为是典型的唐三彩这种坯体的特点一是吸水性强,使粘部件牢固;二是可塑性较强;三是素烧后强度较大;四是胎质白,挂釉后釉色鲜艳唐三彩器的烧成温度在800度──1000度左右,坯釉膨胀系数基一致,使坯釉结合良好这一时期的人俑塑造,风格比较明显一改魏、晋时期秀骨清相的作风,女俑丰满富态,男俑英武得体,形象生动,体现出生活中的情景唐代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异常活跃,闻名于世的丝绸之路加强了对外贸易,海路贸易也日见繁出土的大量胡人俑印证了当时有许多外国人在中原一带生活,他们多从事商业和艺术活动经常可以见到胡人牵着骆驼,背负着丝绸等货物,形象极其生动在伊朗、伊拉克、埃及、俄罗斯以及印尼、日等国家都发现了大量唐三彩器,说明唐代对外出口贸易的发达开始于南北朝时期“南青北白”瓷业布局,到唐代形成较为明显而固定的局面从北朝到唐代这一阶段,我国古代制瓷艺术逐步形成了青釉和白釉两个大的系统,它们在后世分别沿着不同的方面各自发展白瓷的真正成熟期是在唐代,特别是在唐代中晚期,它已成为一个独立体系,与青瓷分庭抗礼当时北方烧造白瓷的区域非常广泛,而河北邢窑最为突出它与南方越州出产的青瓷交相辉映,形成唐时代陶瓷业的两大主流唐代陆羽在他的《茶经》中用“类银”、“类雪”来形容邢窑白瓷的釉色,其胎、其釉的白度相当成熟邢窑白瓷在烧成技术上也比较高超,从现有实物来,没有变型、歪塌等缺陷,制作工艺精细、造型端正,不失为一代名窑对产品要求之严格邢窑白瓷除以色白见长外,它另一个特点是朴素少饰,匠师的艺术表现多施于造型之中,器型简洁、质朴、端庄而大气它所构成的器皿容量大、重心稳、使用方便这一时期最具特点的器皿是执壶,据考证是由前代的鸡头壶演变而来,是一种酒具,唐人称为“注子”此外,黄河流域瓷窑都多烧白瓷,河南、山西、陕西的广大区都以烧白瓷为主唐邢窑白瓷始于隋,盛于唐,衰于元根据其胎、釉的化学分析,应属于高铅瓷胎,其釉的化学组成,属于cao──al2o3──sio2系统范围邢窑的烧成温度一般在1340度左右,个别的高达1370度左右,烧成气氛为还原焰唐代手工业产业的空前繁荣,还在于官方的介入,官府设置“将作监”、“少府监”等政府机构,对陶瓷、金工、漆器、染织等进行操控,为统治者服务这时的越窑青瓷也得到很大发展,引起许多文人骚客的瞩目,纷纷吟诗作赋对其倍加称颂赞美其中陆羽的评价比较全面而得体,他形容越窑青瓷“类玉”、“类冰”,认为是当代最完美的瓷器由于唐代的饮茶之风盛兴及朝廷对青瓷的需求量增大,促使唐代的越窑青瓷质量不断提高尤其是在晚唐时期,形成了以浙江余姚为中心的瓷区,产品胎质细腻,釉层匀净,造型规整,品种丰富在装饰处理上也是以釉色装饰为主流,以素面为主,形成独特风格刻划花装饰以简洁流畅的线条,廖廖数笔就描绘出当时人们喜爱的荷花、荷叶、牡丹花等花卉,绝无繁琐多余之笔这一时期在窑炉上普遍有所改善北方均为馒头窑型,一般为直焰馒头窑或者是在窑底上设置台柱,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原始倒焰窑这几种窑形都由火膛、窑室、排烟孔、烟囱四部分组成,火焰流向呈现半倒焰式,依靠排烟孔调节燃气的流量;最大的改进是由原来的冷底窑改为热底窑,使窑内温差大大减小,温度分布更加均匀南方则以龙窑为主,为节省燃料、增加产量,充分利用空气预热,采取了加长窑身和减小窑床倾斜度的办法,在浙江发现的唐初龙窑残长就达40米,宽17米,倾斜度10──12度唐代已经生产出釉下彩瓷器,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当时的长沙窑又称铜官窑,是我国最早制作釉下彩瓷的区之一铜官窑釉下彩装饰以斑点彩饰为主,在青釉瓷器上以褐彩或蓝绿彩料点绘成花草纹样褐色彩料是以含铁量高的矿物原料为色料,蓝绿彩料是以含氧化铜的矿物原料作色料七、五代时期唐代的繁荣最终被唐未的藩镇割据所打破,五代十国则是这种割据局面的延续,中国又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这一时期持续五十三,先后有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史家称为五代然而此时五代,也并非统一的中国,其间战乱仍,山河破裂,约有十国之多,吴、南唐、闽、前蜀、南汉、北汉、吴越、楚、南平相继出现但令人不解的是,这一时期的陶瓷业却有进步之势,这大概与当时帝王的爱好有很大关系,其中最有影响者为吴越的秘色瓷和后周的柴窑对于秘色瓷的“秘色”,陶瓷史学界一直有很大争议,至今尚无定论常见的解释有三:一是作“秘密”解释,这种解释来于宋人,认为吴越国的越窑青瓷专供朝廷使用,百姓不得占边,二是青瓷釉色之一种;三作“希奇”之意,为“碧色”的误传而来从目前见到的所谓秘色瓷来,其胎质呈灰白色,釉质如脂似玉,清澈碧绿,造型典雅、凝重,可以出制造者绝对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艺术创造才能秘色瓷代表了晚唐至五代制瓷工艺的最高成就五代越窑的窑仍在浙江上林湖区,而且更广泛延至上虞、勤县、临海等区所制器物总体上继承了晚唐风格,其装饰手法趋于多样化,使唐代单纯追求釉面效果向包括刻花、印花、堆塑、釉下彩等多样手法转化这一时期出现的另一个著名品种为柴窑,相传是五代周世宗(名柴荣)时所烧造,窑在郑州但迄今尚未发现窑,真正的柴窑器为何种相貌也众说不一后人以“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来描术柴窑器的特征据明代文献记载,当时宫廷中所收藏的珍贵瓷器,把柴窑器推放首位,可见其艺术价值之高八、宋时代宋太祖赵匡胤,立国为宋,后被金人所逼,高宗南渡而逃,建都临安,称为南宋,称以前为北宋中国陶瓷工艺发展到宋代,达到了炉火纯青的成熟阶段,艺术上取得了空前绝后的成就这一时期南北方各窑之间风格迥异,一些以州命名的瓷窑体系特点明显,令后人一目了然比如有代表性的汝窑、定官窑“汁水莹润如堆脂”,象青玉一般的质;再如钧窑天兰釉,象天空般湛蓝;再如龙泉青瓷的粉青、梅子青等品种,都巧夺天工般引起人们对美的遐想所以说宋时代是陶瓷美学的一个划时代时期,至此,一个全新的美学时代到来了此时官窑辈出,私窑蜂起,最为著名的窑有定、汝、官、哥、钧等,响应者更是不计其数定窑属宋代民窑,窑分布于今河北曲阳县一带,唐属定州,故名定窑创烧于唐代,鼎盛时期在北宋,至元代停止定窑产品繁多,白瓷为主,兼烧酱釉,黑釉和绿釉其瓷质精良和纹饰秀美,曾被选入宫廷,定窑是一个比较庞大的瓷窑体系北宋早、中期为装匣钵仰烧,器底部可见支钉痕迹或砂粒;北宋以后广泛使用覆烧法,口沿不施釉,俗称“芒口”,往往镶一圈金、银或铜为饰白瓷装饰有刻花、划花、印花、剔花等多种手法,图案常见花果禽鸟印花装饰始于北宋中期,纹饰线条清晰明朗,反映了当时比较高超的刻摸与脱模技术另外,定窑瓷釉层较薄,釉面光润,也使刻花、印花线条极为清爽悦目,形成它独特的美术风格此时定窑白瓷的烧成温度在1320 20度左右,其气孔率较低,说明这一时期定窑的烧结程度较为致密钧窑是宋代著名窑之一,可分为官钧窑和民钧窑钧窑在今河南禹县一带,宋代称钧州,宋初于此设窑,故名官钧窑是宋徽宗间继汝窑之后建立的第二座官窑钧瓷烧成工艺不同于其它,为二次烧成,其第一次为素烧,然后施加釉彩,再进行第二次窑烧钧窑瓷釉利用铁、铜呈色不同的特点,烧出蓝中带红,紫斑或天青、月白等色,具有乳浊不透明的感觉宋钧窑常见的釉色有玫瑰紫、海棠红、梅子青等等钧瓷的器形主要有花盆、盘、炉尊、洗、碗等等,金、元时期的河北、山西等方多有仿烧钧瓷在宋代也被称为“花瓷”,它的釉面特征是常出现不规则流动状的细线,被称为“蚯蚓走泥纹”,加之钧釉在烧制造过程中变化无常,不为人工所控,所以后人难以仿制,有“钧瓷无双”之说唐代的花釉突破了一件作品一种釉色的传统规律,但这种花釉仅仅局限于黑釉器物,到了宋代,复色釉的技艺得到了很大发展钧窑瓷器就其瓷釉的基调来说,仍然属于青瓷系统,它的天青、灰蓝、月白诸色只是浓淡不一、色度差异而已钧窑瓷器上所出现的红紫色相是由于在釉中加入了铜,铜红对窑温和烧成气氛比较敏感,它必须在还原焰1250度以上,才能出现美丽的效果汝窑一向被人们列为宋代五大名窑之首,这早在宋代的一些文人笔记中就有论述汝窑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被认为在河南的临汝县,但半个世纪以来,都始终没有找到客存在的遗后经文物工作者的努力,终于在20世纪代,在宝丰县清凉寺找到了汝窑遗,窑以州名汝窑原为民窑,产品风格近似陕西铜川耀州窑,北宋晚期开始为宫廷烧造高档瓷器所以,长期以来,文物部门一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汝窑泛指古汝州所辖区所烧造的青瓷系列产品的统称;另一种说汝瓷是指专门御用的那一部分官窑器物宋徽宗执政时期,汝窑是其烧造史的全盛时期,其产品胎质细腻,灰中泛黄,俗称“香灰黄”,汝瓷釉面有细微的开片,釉下有稀疏气泡;汝窑青瓷釉色淡青高雅,造型讲究,不以纹饰为重据说汝瓷釉中含有玛瑙成份,所以能呈现出纯净的天青色,玛瑙的主要成份是氧化硅,或许此说有些道理宋徽宗赵佶信奉道教,道学崇尚自然含蓄,淡泊质朴的审美这一时期的汝窑瓷器正是这种审美情趣的反映,反映出道家清逸、无为的思想境界,成为宋时代上流社会的时尚哥窑也被列为宋代名窑,但未见有宋人记载,只是后期明代才有文献记录传说浙江处州人章生一和其弟章生二都是制瓷好手他们俩人同在龙泉各设一窑,因生一是兄,所以被称为“哥窑”,生二为弟,当然称为“弟窑”,此二窑皆为著名民窑哥窑的釉色以青为主,铁足紫口,釉面有碎纹而著名,号日“百圾碎”哥窑瓷器的胎色呈灰色或土黄色,釉色为粉青、青黄、月白、油灰等等,其中油灰色为最常见它的主要特点是釉面“开片”,大小不一,纹路颜色深浅不一,器形不同收缩部位也就不一,所以变化万千而又自然贴切哥窑瓷器上往往出现较粗的裂纹呈现黑色,较细的裂纹出现黄色,前后层次错落,称为“金丝铁线”哥窑瓷器釉面上的冰裂纹来是制造工艺上的缺陷主要是由于胎体和釉层的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但这种弊病却形成的一种自然美成为一种有别于其它品种的独特美到目前为止哥窑还不明确专家对此众说不一有说在浙江的也有说在江西的关于这一点只有寄希望于日后的考古发掘以实物为证官窑在中国陶瓷史上有着不同的涵意从广义上讲它是指有别于民窑而专为官办的瓷窑产品为宫廷所垄断而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则是一种专门的指称专指北宋和南宋时在京城汴梁由宫廷专设窑所烧造的青瓷,汴京在现在的河南省开封一带由于古老的黄河在历史上多次发生水患而改道,使当貌产生巨大变迁,所以这对今天人们的勘察带来很大困难,北宋时期的官窑也就无从考查有一种说法认为北宋官窑即是汝窑南宋朝廷沿袭北宋旧制,在临安建造了专门为皇室烧造瓷器的官窑官窑器釉色粉青,色调淡雅,不崇尚花纹装饰,以造型和釉色见长官窑瓷胎中铁分较多,胎色偏紫、褐、黑色,足底不上釉,由于瓷釉的流淌,使口沿处挂釉较薄,显露出带紫色的瓷胎,这就是通常行家所谓“紫口铁足”了,这一点成为鉴定官窑器的重要依据在造型设计上,宋代非常重旧有体制,开拓了在器形上仿古的先声,尤其是官办瓷窑,更是大量烧制仿古铜器的造型,如鼎、炉、瓶等等,典雅而古朴耀州窑位于今陕西铜川一带,宋属耀州始烧于唐代,北宋中期达到鼎盛,金元时期转向衰落其遗在五十代和八十代经过两次较大规模的发掘,使我们对耀州窑的产品了解较多,其质量较高,影响广泛,以至河南、广西等都纷纷效仿,形成一个庞大的耀州窑系耀州窑是宋代北方著名青瓷产,产品品种丰富,造型多变其胎色灰白而薄,釉色匀净,青中泛绿,有极细密的气泡;由于胎质中含有铁份,在相应的烧成气氛下,使器底呈现一种姜黄斑块,形成了耀州窑所独有的特征装饰以刻花为主,线条流畅,北宋中期以后,出现印花装饰;釉面一般有细小开片,透明度较好,釉层较厚;刻花技术冠绝一时,刀法犀利,线条刚劲,刀痕有斜度;图案内容以花卉为主,常见的有缠枝莲、牡丹、菊花等等,也有用鱼纹、水纹的,龙凤纹仅限于宫廷瓷专用中文的“磁”字可以作陶瓷解,所以磁州可以理解为“陶瓷”州该州原属河南,现位于河北磁县,始烧于宋,元代未以后迁至今日的彭城历史上的磁州窑以及后来彭城诸窑多生产民间日用陶瓷,故又名“杂器窑”磁州窑产品装饰以刻、划花或是铁锈花为主,黑白分明、质朴大方,一直沿袭至今这一时期磁州窑的陶瓷枕最为有名,多雕塑成活泼可爱的儿童形象,或施以明快清晰的纹饰,具有浓厚的水墨画风格,花鸟鱼虫、山水人物、诗文书法无不挥洒自如,将制瓷技艺与绘画艺术完美结合在一起,在中国陶瓷史上独树一帜此外尚有绿釉釉下黑彩,白釉釉上红绿彩及低温黄、绿、褐彩色釉陶器其中釉上红绿的制作对明、清时期景德镇釉上彩发展有一定影响该窑装饰风格还影响到山西介休、山东淄博、陕西耀州等,形成了所谓“耀州窑系”景德镇的烧造史可以溯至唐代,原名“昌南”,宋真宗景德间,该因制瓷名扬天下而改名景德镇就青白瓷这个品种而言,景德镇可称天下第一,这是一种独具风格的瓷器其釉色白中闪青,青中显白,釉色透亮,光照见影,所以又称“影青”或“映青”,有“假玉“之称南宋时期的仰烧产品釉色纯正青白,覆烧产品则略偏黄色从10世纪至14世纪,这种产品广泛流通于海内外,元代后期逐渐衰落,让位于青花及颜色釉等品种青白瓷器种类繁多,生活用具应有尽有,装饰技法主要有刻花、印花、镂空、堆塑等,其瓷塑作品多表现佛道人物和文吏武士,具有生活化、世俗化之特征景德镇窑的产品胎体较薄,原料为当产的优质瓷石,质细腻;其釉是由“釉果”和“釉灰”调配而成,烧成过程中流动性较大,所以薄处泛白,积釉处呈水绿色北宋以后,景德镇窑采用匣钵仰烧的方法,一器一匣,既降低烧窑成,又提高成品率此外,景德镇还广泛影响了江西的其他窑场,以及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广西等方,形成一相庞大的“景德镇窑体系”建窑,也是宋代著名窑这一它位于福建省建阳县永吉镇,从晚唐、五代始烧青瓷,宋代以烧黑瓷为主,兼烧青白瓷建窑以生产黑釉茶盏为大宗,这与宋代的“斗茶”风气有关其胎质为乌泥色,有的釉面呈条状结晶纹,细如兔毛,所以这种特殊产品被称为“兔毫盏”兔毫有黄、白两色,称金毫、银毫也有呈油滴状结晶,因酷似某种尽善尽美羽毛,被称为鹧鸪斑有极少数窑变花釉,会在不规则的油滴周围形成窑变蓝色,尤为珍贵这种产品在日被称为“天目釉”,对日陶瓷艺术带来了很大影响相传当时浙江天目山一带佛寺林立,日僧人多以至此留学为荣,回国时许多人携带寺庙中使用的建窑黑釉盏,一时间这种黑釉盏在日成为时尚北宋后期该窑曾为宫廷烧制御用茶盏,元代以后黑釉烧在古代文献中建窑亦被称为“乌泥建”、“黑建”、“紫建”龙泉窑在今浙江省龙泉县一带,主要集中在大窑、金村周围至南宋晚期,除龙泉当外,浙江庆元、运和等县以及江西吉安、福建泉州等都烧造龙泉风格的青瓷,形成龙泉窑系龙泉窑是继越窑发展起来的瓷窑,创烧于北宋早期,至南宋前发展,进而形成独特风格,使青釉品种达到了很高的境界,也是南方区产量最大的瓷窑早期的龙泉窑瓷器受到了越窑和瓯窑等窑场的影响,装饰方面大量使用刻花或辅以划的手法,釉色青中泛黄或泛灰约在十二世纪晚期,也就是从南宋中期开始,烧制成熟了著名的粉青釉稍后至元代前期,胎薄釉厚的梅子青釉烧制成功,使龙泉窑达到鼎盛从化学成份上,粉青釉和梅子青釉的瓷胎中al2o3含量高于越窑青瓷,大部分在20℅以上,采用精细的淘洗技术,经提高原料中高岭土矿物和绢云母矿物细颗粒部分的含量,从而提高了瓷胎的精细程度这一时期的龙泉窑制品,釉中所含cao降低,而k2o的含量提高,使烧成温度相应提高,釉的烧成温度范围变宽,使瓷质有了很大进步龙泉窑制品的造型十分丰富,除各类日用器皿以外,还有大量文具用品以及仿古铜器造型和仿玉器造型为适应厚釉的特点,堆花或贴花装饰也逐渐替代了刻花装饰,成为一种独特的风格由于宋代社会经济和商业贸易的发展,造成了陶瓷业空前繁荣的局面除了各具风格的一批名窑之外,许多产量较少但具有特色的小型窑场也遍布全国它们不仅为宫廷生产御用器皿、为广大人民群众生产日常用品,产品还远输国外,其后,西方人称瓷器为china九、元代十三世纪中叶,蒙古帝国以其强大的军事武力,灭宋灭金,入主中原,至忽必烈率大军覆灭了汉族在南方的赵宋政权,进而控制了整个中国的土元朝的统治只有九十余,而且又混战,所以从整体上,元代陶瓷业基上承袭了前代旧制,除青花、釉里红等品种,没有太多发明但仅就江西景德镇而言,情况却大不一样,元朝成为一个极其重要的时期一个原因是景德镇处皖赣边区,受战争影响不大,社会经济状况较为安定;二是当原料丰富,开挖使用较为便利,技艺上博采众长,产品制作精致,有“工匠四方来,器成天下走”的美誉;三是因为宫廷重,在景德镇设立了全国唯一一所管理陶瓷产业的机构──浮梁瓷局;再一个原因就是出口量增大,从另一个角度刺激,促进了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使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元代青花、釉里红的出现,使我国在瓷器装饰艺术上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在陶瓷装饰艺术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没有哪一种装饰类型能达到青花瓷那样影响巨大而且流传深远青花瓷器的真正全盛时期在明代,制造技术传播至近东、日等到国,最后传到欧洲虽然青花瓷器的产生和发展都与景德镇相关,但首先使用氧化钴为着色剂进行彩绘装饰,最早出现在近东早在九世纪,米索不达米亚区还生产了一种陶器,先在胎体上罩一层含有氧化锡不透明的白釉,再在釉面上用氧化钴做彩料绘制图案,使画面在入窑焙烧后呈现美丽的蓝色而景德镇的青花瓷器与其他品种的最大不同点就在于原料的不同,它所使用的是长石瓷土和长石釉料,经过高温烧制后坯釉结合良好,所描绘的图案体现得淋漓尽致据考古发现,早在唐代就已出现过用含有钴的蓝釉彩用来装饰,这到早期青花的出现有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到元代,烧制青花瓷器的窑有江西景德镇和吉州、云南玉溪、浙江江山等,其中产量和质量都以景德镇为最景德镇区是在当宋代影青和卵白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釉下彩绘的技术上和艺术上受到过磁州窑的影响为了发展瓷业,元代统治者实施了多种管理手段,除设立行政机构外,对具有一定技术的工匠也很重,规定免去工匠的一切差科,对他们的技艺实行“世袭制”,既使生产专门化,又使得特殊技艺后继有人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特点是形态较大、胎体较厚、份量较重装饰花纹所使用的青花料,有进口与国产两种进口料颜色鲜蓝、艳丽,采用影青作面釉,所绘图案构图严谨、笔法工整、描绘细致这类产品体积都比较大,系当时浮梁瓷局的高档产品,其器型豪放、青料浓重,总体风格气势磅礴国产青料发灰较淡,一般施以乳浊的卵白釉,所绘图案构图疏朗,笔法淳朴,风格粗犷这类产品大部分为小件产品,多为普通民窑所生产,目的也多为日用器皿装饰纹样主要有松梅竹莲、龙凤鹤鹿、人物花鸟、卷草锦等,此外,历史故事也风兴一事元政府意识到发展瓷业并积极对外贸易,对元朝经济有重要意义,是政府增加财政收入的重要途径元政府建立相应的港口外销管理机构,鼓励对外贸易,使这一时期在瓷器的外销数量、质量等方面,较宋代都有大幅度的增加和提高在土耳其和伊朗两国的博物馆里,收藏着一些极为珍贵的元青花瓷器,代表着这一时期青花艺术的风格特点随着瓷器的大量出口,促进了对外交流的发展,对一些国家的宫廷上层社会在日常生活、文化艺术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人们普遍重对这些元代瓷器的珍藏和陈列,让后人追忆过去的历史在东非的伊斯兰教区,景德镇青花瓷和龙泉青瓷被镶嵌于宫殿、寺庙或其他纪念性建丽上,同珠宝,重程度可想而知此外,元代景德镇创烧的另一著名产品为卵白釉器这种产品亦称“枢府窑器”,相传是为元朝官府枢密院的定烧器,有些器物上有“枢府”字样,但烧制这类卵白釉瓷器的窑场还同时烧造青花瓷和黑釉瓷卵白釉的特征是釉层较厚,呈失透状,色泽如鹅蛋白,它的出现为明代永乐甜白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朝鲜新安海底打捞出一艘元代沉船,载有中国瓷器近两万件,包括当时龙泉窑、建窑、吉州窑、磁州窑、官窑、钧窑以及景德镇等窑场的大量产品,成为考查元代各窑产品情况的可靠实物佐证元代开始出现分室龙窑,这种窑依山而建,倾斜度为12──22度之间,长度近60m,宽2──3m,分窑室17间,这种分室龙泉窑为以后的阶梯窑打下了基础这种窑炉的特征是装窑容量大,适合于多种坯釉同时烧成,在窑室的前、中、后部不同的窑温下放置不同的产品;这种窑适合以柴为燃料,升温快,冷却也快,充分利用窑室内的热量元未明初,在此基础上出现了葫芦型窑,之后演变为蛋形窑,这种窑形延续使用至今十、明代明代是我国封建社会趋向没落,资主义因素开始萌芽的时期从洪武帝创建大明到崇祯帝上吊殉国,明王朝经历了的兴衰在此期间,手工业、商业及对外贸易都有了很大发展自唐宋以降,瓷器已成为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到明代又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峰,为前代所不及当时,以景德镇为中心的官窑日益繁荣,大量生产御用器皿和民用瓷器,以质量高、销路广,代表了明代制瓷水平,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中就有较为详细描述其产品以青花、五彩为主流,在元代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将陶瓷艺术带入了一个全新的领中国封建社会发生变革始于明建国伊始,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以巩固政权,安定局面,大力发展农业的同时,也加强扶植手工业和工商业洪武间,太祖下旨仍沿用景德镇窑场为皇家御窑,承担宫廷御器和政府对内对外赐赠和交换的全部官窑器的烧造洪武二,建御窑二十座,专制御器,往往是“千里择一”,不计费用多寡,只求精品《明史·食货志》中记载了朝廷派官督烧的情况,虽说此举劳民伤财,却在重压下着实给后人留下了精美绝伦的艺术精品永乐间以出产“甜白釉”而著名这种半脱胎瓷器胎壁极薄,釉面莹净也叫“填白”,是指在白瓷上可填绘彩饰,以薄胎而有暗花者最为杰出以后历朝皆有烧制,但都比不上永乐时期的产品,到清代亦有仿制,更非永乐甜白可比这一时期比较有特点的器形是“压手杯”,敞口折腰,沙足滑底,一般在底部标有“大明永乐制”或“永乐制”字样,字体小篆到宣德间,技术上又有所改进,据说御窑厂扩增至五十八座之多这一时期所生产的青花瓷器,以胎釉精细而闻名,所用青花料主要从国外进口的“苏麻离青”由于这种原料中含铁量较高,往往会在青花部分出现黑色斑点,与浓艳的青蓝色相融一体,也使后世极难仿制此外,宣德釉黑红在元代基础上有了较大发展,所制釉里红鱼纹高足杯在当时就已盛名天下了宣德瓷器的另一个特点是落款部位很多,不仅出现于底部,也有书写在口、肩、腰、足等部位的,因此有“宣德款遍器身”之说明中期的成化、弘治、正德时期,为另一个陶瓷史上的辉煌时期,在这短短三代五十六当中,宫廷和民间艺术匠师们创造了一大批空前绝后的艺术珍品《景德镇陶录》中记载着“成化以五彩上”,在以后相距不及百的隆庆、万历几代,仿制成窑已成风气,道的成化瓷器商品价值就以“万”计,可见其水平之高此一时期的青花用料以国产为主,指浙江、云南一带出产的“土青”,也有称“平等青”的明五彩的形式有“斗彩”、“点彩”、“加彩”、“填彩”等等,大同小异,性质一样,都是釉下青花与釉上彩相结合,完善了在素胎上直施色釉的工艺,创制出素三彩,成为正德朝的著名品种正德朝后期青花料使用进口“回青”,颜色纯正,价格昂贵,过于黄金嘉靖一朝的官窑瓷器,产量巨大,是明朝烧造量最大的一个时期青花料是用进口料与国产“石子青”配合使用的,所以呈现出一种蓝中泛红紫的鲜艳色泽由于铜红釉的烧成难度较大,自嘉靖朝起改用低温铁红,因此,这一时期的矾红制作极为发达另外,当时的民窑制品已相当精细,出现了以仿宣德、成化窑器而著称的“崔公窑”隆庆朝份较短,所以传世器物很少延续嘉靖和前代旧制,继续使用“回青”料器物造型更加丰富万历中期以后,进口回青料断绝,改用浙江出产的浙料,色彩沉静彩瓷以青花五彩为主,图案花纹布满全器,效果华丽浓艳民间窑更加发达,其产品精细程度可与官窑相比美,并大量远销至欧洲天启、崇祯时期,明朝统治急速走向衰落,御器厂的生产几近停止,今天很少见到官窑款的产品此一时期民窑生产日益发达,以烧造青花瓷为主,装饰纹样丰富多彩,不受官窑式样规格化的束缚,写意山水、动物人物、诗词书法、几何图形等,造型活泼,画法随意在景德镇官窑以外,各民窑也在蓬勃发展,如福建窑、江西横峰窑、广东广窑、浙江处窑、江苏瓯窑等等其中以江苏所产的紫砂为最有特色紫砂这一品种的出现,上溯可能很早,各种说法不能一致真正以紫砂壶的完整形象出现,是从明代正德朝以后紫砂壶的原料,产于江苏宜兴,分为紫泥、绿泥和红泥五百间,名家辈出,花色品种不断见新,工艺愈加精美,成为海内外著名的陶瓷品种紫砂壶的出现,与饮茶习惯的改变有很大关系明人已不再时兴“斗茶”,改烹茶为沏茶,对茶具的要求相对提高在实践中人们发现紫砂壶泡茶味道仪表隽永醇厚,而且壶体能吸收部分茶汁,使用愈常,泡出的茶味越好加之陶质的紫砂壶无釉无彩,正适合文人雅士回归自然的审美情趣,从此便风行天下,制壶高手们也应运而生明代正德至万历间,被认为是紫砂早期鼎盛时期,供春(龚春)、时大彬、李仲芬、徐友泉等人为知名高手,他们的作品在当时已经很珍贵,现存极少这时的作品在造型上吸收了铜器的造型特点,并与当时的家具风格相一致外形简洁、线条凝重、体积浑厚、比例协调,泥质颗粒较粗,更显质朴大方十一、清时代明朝未,流寇四起,李自成率农民军杀入京城,崇祯皇帝自缢身亡吴三桂引满清之兵入关,至此满清统治开始,长达二百余清代瓷器,仍以景德镇为中心在明未混战当中,景德镇也受到严重损坏,窑场凋零,匠人四散直到清顺治十一才恢复生产,景德镇复为御窑厂这一时期的产品有明显的过渡时期特征胎体比较厚重,制作略显粗糙,一般底部斜削草率,还粘有砂粒器物沿口部分施酱黄釉,深浅不一,呈黄褐色,为顺治时期的重要特征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比前代还略有进步,所以有人认为清代的陶瓷,应从康熙时期开始计算这一时期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位康熙十七,派内务府官员至景德镇,驻厂督造,并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臧窑”、“郎窑”等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胎体比较厚重,同样大小的器物,要比清朝其它时期的器物要重些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处不留痕迹康熙五彩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绘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铜器,在风格特点上模仿各大名窑的釉色纹饰等这种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多种颜色釉的出现,如“臧窑”出产的蛇皮绿、鳝鱼黄、吉翠、浇黄等等康熙四十四,朗廷极任江西巡抚,兼管窑务,史称“郎窑”在其任职期间,大力推动瓷器革新,豇豆红、郎窑红、胭脂红、祭红、洒蓝、瓜皮绿、孔雀蓝、豆青、金银釉等等花色品种纷纷出现,争奇斗艳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合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等雍正时期被认为是清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彩绘,还有各种色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以及墨等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雍正六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总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五十七条之多许多颜色釉也在这一时期成熟起来,如祭红、祭蓝、粉青等等雍正瓷器的款识,官窑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制”六字三行横排双圆圈或方框竖写楷书款,珐琅彩器多署“雍正制”或“雍正御制”款民窑署字较为草率,喜用吉语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材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但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较前朝有衰退之迹象,成为清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奇巧怪诞的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此时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精致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等,几可乱真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模仿别的物质效果乾隆时期,粉彩完代取代了五彩,但产品质量不如前代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等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的,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绘画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嘉庆时期,国家太平,各行承袭旧制,不思进取景德镇御窑厂已无督陶官,改由方官员兼管,嘉庆后期开始,工艺日趋衰落,产品多显粗糙笨拙之象除传统器型外,奇巧华丽的赏品也逐渐减少,缺乏创新帽筒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器型,鼻烟壶及文具在士大夫阶层广为流行此时珐琅彩已停烧,粉彩装饰盛行“百化不露”的手法,也称“万花锦”单色釉比以前也减少了一些品种,风格上与乾隆朝瓷器相同清朝统治,至十八世纪末叶明显开始走下坡路道光时期的陶瓷业随着国势衰微,其生产规模也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亦不如从前道光瓷器的造型特点比较明显一是外型比较笨拙,缺乏灵性;二是线型不够圆润,板滞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装饰图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无神,构图零乱,线条纤弱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极为精美,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产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景德镇所产的器皿上以三字直款最为稀少,款多为抹红色,也有描金色,器皿多以折枝花为装饰咸丰时期,国力衰败之极,兵变,百业俱废咸丰末,又遭八国联军入侵,国家受到巨大损失,陶瓷业也难逃厄运,所以咸丰时期的传世精品很少这一时期的产品更加粗糙轻率,胎体厚重且疏松,表面施釉厚薄不一,还常出现桔皮状坑凹造型笨拙最典型者数玉壶春瓶,腰腹粗大,颈部粗短,咸丰官窑瓷器款识为“大清咸丰制”六字两行楷书,字体工整,字外无圈栏咸丰末,景德镇官窑厂被损毁,陶瓷业被破坏无余,清代瓷业之败落,莫过于此同治瓷器以承袭前朝为主,粉彩器以彩色为,一般以淡黄、淡蓝、淡绿或淡紫为多见“体和殿”款瓷器是为朝廷所造的陈设品,器型尚规整但略显呆板这一时期的装饰图案多采用吉祥纹样以及龙凤云鹤等,格调不高所谓“同光中兴”以后,社会局面有所稳定,陶瓷业也随之复兴,虽不及康乾旧貌,相对而言,在晚清时期也算是比较繁荣的时期了这个时期的产品基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传统器型,同时亦有仿古亦有创新如荷叶式盖罐,加铜质提梁的茶壶等器型都为新创青花精品极少见,多数以色调浮浅暗晦为特点,使用一种“洋蓝”,虽鲜艳却不美,发蓝紫色,用线软弱散乱青花加紫的装饰手法比较多见为光绪朝慈禧御用制“大雅斋”款的官窑瓷器,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精品,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往往有“永庆昇平”、“天一家春”、“永庆长春”等章,制品以豆青黑线双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见,所装饰内容多为牡丹、萱花、绣球之类宣统是清代最后一朝光绪末至宣统时期,景德镇按西方体制设立了陶瓷公司并设立分厂,研究新法,技术上有所提高,质量样式方面都有改良,但终因时局混乱、经费不足、支撑不了而归失败所以这一时

更多古瓷历史

古瓷历史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古瓷历史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