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珐琅彩瓷康熙珐琅彩瓷是康熙瓷中的名贵品种,也是明清彩瓷技术发展到顶端的标志“珐琅”,最初是指铜胎珐琅器,明代永乐时期即已烧制,其蓝色以景泰间最好,故名“景泰蓝”在清代前期,开始尝试在料器、瓷器等不同质地的胎子上,用进口的各种珐琅彩料绘画,然后再低温烧制而成。
当时是以胎质来命名如故宫保存的珐琅彩瓷旧称“瓷胎画珐琅”康熙中期,康熙窑成功创烧出珐琅彩瓷,此烧制技术是从烧制铜胎珐琅彩移植而来的即用铜胎画珐琅的彩料,画在素烧的瓷胎上(器内壁上釉,外壁无釉),再次烧制宫中称为“瓷胎画珐琅”所谓“珐琅彩”,是用珐琅质调制的一种彩料这种彩料是从欧洲进口的,其成分与我国传统的彩料有明显的不同:珐琅彩含有大量的硼、砷,而国产彩料中,无论五彩和粉彩,都不含硼;五彩也不含砷,只有粉彩才含有砷珐琅彩中的黄彩采用氧化锡为着色剂;胭脂红的发色剂用的是黄金,故又称为“金红”,非常名贵。
珐琅彩:基本色彩有:胭脂红、矾红(国产料,非珐琅彩)、黄、绿、蓝、紫、白等。
珐琅彩用油施彩,改变了以往彩瓷用清水或胶水施彩的方式施彩较薄,但看起来有凸起感,用手触摸却又是平的绘画是什么颜色,烧出来就是什么颜色由于其呈色稳定,便于绘制精细的纹饰,加之画面立体感强,因而显得色彩瑰丽,精美异常器型:多为碗、盘、杯、盒、瓶、茶壶等小件器物,专供皇帝、嫔妃赏玩和作为宫廷宗教祭祀时的供器施釉:为了尽量模仿铜胎珐琅的效果,一般仅在器物的里面和圈足内部施白釉,而器物的外部则涩胎无釉,即俗称的“反瓷”器物的口边,施的白釉略厚宽,待外部施珐琅彩后,使之稍凸起珐琅彩,仿佛铜胎珐琅的铜卷边口沿,从而达到模拟铜胎珐琅的效果纹饰:图案较简单,主要是有花无鸟的花枝花卉图案,如彩绘缠枝牡丹、月季、莲、菊等所有画面皆敷以两色地,有胭脂红色地、黄色地、白色地、蓝色地等,还有在开光外敷两色地的所有画面都绘在器物外壁,内壁空白不画画面皆采用互相对称的画法,图案规矩;连写生花卉也属于半规矩的图案式一般花大叶大,内容简单,工整之中失之呆板;不过,经过彩色的衬托却显得十分华丽断代提示珐琅瓷是极名贵的宫廷御器,为皇室所独享,产量很小,现存传世品极少康熙珐琅彩瓷上出现的胭脂红是我国最早使用的金子红,它是一种最早进口的红色料其彩色、绘画、款识皆同于“康熙御制”款的铜胎珐琅彩器,器底款识一般为蓝色和红色的“康熙御制”堆料款。
那种在花卉中分别填写“万”、“寿”、“长”、“春”四字的珐琅瓷,是专门为康熙祝寿用的器皿,其地色非常匀净,毫无涂抹痕迹,可见康熙时吹釉技术已很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