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市太白园附近,有一条长长的巷子工农街虽说它的名字里有个街字,但实际上这里是一条里弄秋日的一个下午,记者走进了这条幽深的老弄据《景德镇市地名志》记载,工农街北起曙光路25号,南至太白园路,长380米、宽2米,水泥路面明末,弄口建有城隍庙,人们遂以庙名作地名,居民多菜农路边开有几家小商店,俗称小港嘴街上建国后,红星瓷厂、陶瓷销售公司、昌盛瓷厂、陶瓷供应处汽车队陆续在此建房,工人住户增多将油榨街、十字街的部分合并,取工农结合之意,命名为工农街。
走进弄里,记者看到许多老房屋已经被新房所代替,一些房屋的上部向路中间延伸,遮住了弄堂上方的天空,使得弄子里的一些路段显得有些昏暗正值傍晚时分,虽然太阳已经下山,但白天的炎热还没有完全散去。
弄里的许多小孩子在不太宽敞的路面上追逐嬉戏,给这条弄增添了几分生气一些老人手里拿着扇子坐在屋前,一边看着来往的行人,一边与邻居悠闲地聊天百老建筑14号是记者在这条弄里见到为数不多的老建筑之一院子的路面仍然铺着以前常见的青石板,石板的边缘已被磨圆,这是岁月在它上面留下的印记一些植物从石板间的缝隙里钻出来青石板路旁还有几个花盆和脸盆,里面开满了月月红、喇叭花和其它一些花儿,姹紫嫣红的花朵给这个古老的小院平添了几分生机老屋外面的门罩上,许多雕刻已经模糊不清了,门罩的顶部也失去了往日的面貌,长出了不少杂草。
只有上面残存的一些花纹和雕刻仿佛在告诉人们,这栋房屋以前的气势和主人曾经的煊赫踏着青石板走进老屋,记者看到这间老屋里光线比较暗,屋内还有一个天井记者在客厅里见到了一位老人这位名叫方荷花的老人告诉记者,她在这里居住了30多以前这里是小港嘴大队的房屋,她刚搬过来时这里一共住了6户人家,但后来大家的生活条件都改善了,许多原本居住在此的人们陆续地搬离了这里,现在这间大屋里只有两户人家住了由于时间太久的原因,每当遇到大雨时这间房屋许多地方都会漏雨,给他们这些住户带来了一些不便不过对于这栋老房屋的历史,老人表示并不太清楚在这间老屋里,记者看到房梁上依然有许多精美的雕刻,虽然经过岁月的流逝,有些地方落满了厚厚的灰尘,但许多木雕依旧清晰可见据对我市文物建筑有很深研究的白光华老师介绍,工农街14号这栋老屋建于清光绪二十()。
该民居为典型的油商住宅,其产业先后计有大肇、大兴二座油坊和恒兴油店、强兴堂药店及农村土地房产该建筑墙壁有青石雕刻王慎德堂光绪二十造纪碑,前后有天井,两侧设房前院南侧与榨油坊相同。
其构架采用穿斗抬樑结构穿堂上部为骑马楼,近天井处用轩顶,独具特色装修极为华丽,额枋、穿枋、斜撑、雀替雕刻精美,均为鎏金雕刻有麒麟、梅花鹿、山水楼台等,栩栩如生门罩青砖雕刻,有象头、宝瓶、鲤鱼跳龙门等内容整个建筑群虽先后建成但通过外墙连成一体,合中有分,分中有合,集居家、油坊为一体,保存较好从建筑特征上看既体现出主人的富足,又表达出主人祈求平安富贵和跻身上流的愿望,对研究景德镇清末至民国人们的日常生活状况具有很高的价值被砸断的牌坊随着暮色的降临,弄里的不少住户都陆续开始吃晚饭了端着碗在自家门口吃饭的吴锦珠老人告诉记者,这里以前曾经有过一个庙,还有过合作社,出售各种各样的商品这条路以前是用一块块很长的石板铺成的,但是现在已经全部铺成了水泥路面吕中华是在工农街出生、长大的老人虽然他现在已不在此居住,但记者提到工农街过去的景象时,老人记忆犹新他用手指着位于曙光路旁的弄口处一片被围墙围起来的空地告诉记者,那里就是当时的神王庙(音),用来演戏的在弄口的另一侧,是当时的小港嘴合作社,主要是销售一些日用品、副食品等。
在他记事的时候,从位于曙光路的那个弄口往弄里走上六七十米左右,就有两根很粗的石柱,是用红色石头加工成的再往里走上大概20米左右,还有一处青石牌坊,上面有许多精美的雕刻和图案这座牌坊的石板至少有10厘米厚,但是它在文化大革命时就被毁掉了,当时我们都在场,看着它被砸掉的提到那个青石牌坊,老人的言语间流露出了深深的遗憾和惋惜,后来那些被砸碎的石板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现在走进这条弄,已经看不到老人所说的这些文物了昔日的寺庙据清道光十二《浮梁县志》记载,工农街原来还有过一所寺庙,名叫景德禅寺它始建于宋真宗景德间,原寺位于景德镇市小港嘴工农街(今陶销仓库),距今约1000多历史,由当时的僧人秀松禅师开创,规模宏大,兴盛一时后元代时毁于大火,明朝洪武二()复建清雍正十三(),由本镇刘希圣善信得以鼎立护持。
时至新中国成立时仅存一座天王殿,其余殿堂只存遗迹后来在政府的重视下,决定修复千古寺,为景德镇寻回一所历史古迹,成为江南旅游重镇的一处重要景观但原景德禅寺早已改作陶瓷销售公司仓库,同时有大量居民居住,为保护和延续历史文化遗迹,经市宗教管理部门同意将原寺迁移至河西凤凰山三路19号景山寺不过现在居住在此的大多数人,对这座寺庙的历史却不太清楚这条弄里曾经有过精美的文物和建筑,也留下了至今让人难以忘怀和弥补的记忆虽然受到时光流逝和其他一些人为因素的影响,这些精美的建筑物已经不复存在,但那些粉墙黛瓦、具有浓郁民间特色的建筑,依然会深深地留在每一个曾在此居住人们的记忆中
陶瓷历史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