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记忆:十几年前的景德镇
Home|凤凰涅槃“陶溪川”|城市记忆:十几年前的景德镇

前的景德镇,是什么模样?前呢?热爱摄影的乔生不仅源于家族教育的影响,而且是身为这座城市的后代早期移民,怀着拳拳的热爱之心,不断用手中的相机定格着这座古老城市原来的容颜,“太多不应消失的城市面貌,渐渐地随风飘逝,紧跟着的就是那些建筑所承载的历史,纪录的过去也将随着建筑被推倒的那一瞬灰飞烟灭”前起,职业摄影家乔生开始有意识地定格这座城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随着城市的发展,时间的推移,有很多场景早就被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如今这些照片成了珍贵图片记录,乔生更是萌发了一个念头,把这些景德镇的老照片制作成一本台历,一幅图片配上一小段简明意赅的文字,历经了一半的时间资料收集整理归类,去底首本以景德镇城市面貌纪录为主题的台历面世了翻开这本台历,仿佛我们可以和过去对话,站在现在的这头去遥望历史的那头……消失的吊脚楼刘家弄由上下两弄组成上弄就是烟园口,(已成浙江中路),下弄直通河边,吊脚楼是它的横弄出口(今天的吊脚楼就是浙江路沿河路口)古时,码头和窑区是很近的利于运输刘家弄历来是瓷业生产中心之一上弄向南延伸到马金岭;下弄向北扩展到绣球下弄,向南延伸到小路园坯房、柴窑、槎窑遍布其间20世纪代以后,地段经过划片调整,成为红光瓷厂、光明瓷厂、红旗瓷厂的厂区刘家下弄沿河地段之吊脚楼,被保留并建成“民窑遗址博物馆”该弄已拆,成了现在的浙江路刘家下弄东起中山南路286号,西至沿江东路,南与太平桥(弄),狮子下弄相通,北通吊脚楼据资料记载,早在唐朝就有刘氏从山西迁居此处,后来又有都昌县刘氏来此聚居,逐渐形成弄巷,巷内原来还建有刘氏宗祠清末民国初,下弄河边曾是景德镇的四大码头之一——刘家码头(俗称窑柴码头)刘家弄是景德镇最长的一条里弄,而且因为刘家码头的关系,刘家弄曾经也是景德镇最热闹的一条里弄刘家下弄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景德镇在历史上是一个工商业繁荣,交通便利的水运码头,也验证了清代乾隆、康熙间,景德镇曾有“千窑升火、万匠制瓷、商贾盈市、舳舻蔽江”之说,造就了景德镇瓷业兴旺,商业繁荣的过往乔生小的时候家住在刘家下弄的边上,离沿河不远,常常三五成群地和小伙伴去沿河边上玩耍那时候沿河边上有一大排依河而建的吊脚楼,那时的自然河道很宽,一排排的吊脚楼是当时最具景德镇特色的窑区,主要生产粗瓷,即一千一百度左右的日用瓷,如渣头碗,蓝边碗,烧料为的權木和狼蕨草吊脚楼从清朝开始就是最热烈,最生动的景德镇存在的证明。

依着吊脚楼河边沉积着十几米高的瓷业垃圾,窑业堆积,地面以下还有宋代和元代窑业堆积这些堆积由废瓷片、废匣钵、渣饼等堆积而成,可以反映在这一时期民窑生产的产品为粗瓷,不同于御窑生产的细瓷的显著特征乔生回忆起小时候的所见的吊脚楼,印象还是极为清晰的新千后,政府开发浙江路一带,吊脚楼的存在似乎已经启动了倒计时模式,感觉敏锐的摄影师乔生察觉到了这一点,匆忙中他开始用胶片记录吊脚楼,那些错落有致的老坯房,依地形排列,那是古老的景德镇制瓷业依水而生,生产与生活混杂在一起的最鲜活的历史资料,乔生带着一名陶院老师去了吊脚楼周围的老坯房参观这位老师在观看完吊脚楼的制瓷过程之后,觉得利用这些吊脚楼建一个坯房博物馆,让这些原生态的制瓷建筑在新的历史时期合理地保留下来。

拆除吊脚楼的时候,乔生几乎是和推土机同时到达现场,伴着轰轰的推土机的声音,乔生定格着吊脚楼的最后的样子……7月,景德镇民窑遗址博物馆项目开工奠基仪式举行,刘家弄作坊群和吊脚楼窑址成为该项目的重要内容得到有效保护据了解,建成后的陶瓷遗址博物馆对古文物进行保护和展示,拓展人们对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更深入的了解心中的地标——“七层楼”排在这本台历最前的图片就是“七层楼”,这座大楼在景德镇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十多前,景德镇饭店是景德镇最高的建筑物,共有七层,故称之为“七层楼”,当时,它是景德镇地标性建筑要说起“七层楼”就不得不先说珠山中路最早的一次改造珠山中路的前身是东方红大道,解放初期这里是景德镇最为繁华街道,那里集中了各类商铺,卖毛笔的、打金子的、修钢笔的等等,左右东方红大道中段发生了一起大火,火灾把沿街的多家商铺毁于一旦,此条大道也正是借着那起火灾后开始了扩展和改造当时的东方红大道不像如今的珠山中路那样宽阔,而是比较窄的街道,发生火灾之后,沿街的居民被要求各自让出相等的距离,这样主街道就变成如今这样宽阔而“七层楼”是景德镇建国十献礼的纪念性标志建筑,由苏联专家设计并建造,在兴建“七层楼”的同时,还修建了,“友谊商店”、“邮电局”、“群英堂”如今除了被拆除的“七层楼”和“群英堂”,“友谊商店”和“邮电局”被保留下来“七层楼”中间的主楼各层包含有会议室、接待处和服务员休息室从坡底依势而建三层台阶,宽阔而平缓,与主楼七个突出的宽大大落地窗的雕栏阳台相呼应两翼是南北两栋裙楼,是提供旅客住宿的客房整幢建筑犹如一只迎着太阳振翅欲飞的雄鹰其两翼环抱下,是个大大的后花园,有假山喷泉,曲尺流水,花草树木点缀期间,建筑整体美轮美奂可能很多人并不知道,当初兴建“七层楼”时,七层楼的地基是浮梁县城城墙砖这些千的城墙是南宋开始建的,五十代初给拆掉了一部分做了浮梁监狱,一部分用于七层楼地基。

握浮梁当地老人讲,当时的城墙可以跑马,和平遥比美只是不知当在拆除“七层楼”的时候,这些沉积物有没有得以保存下来。

气宇不凡的“七层楼”给景德镇老百姓留下了深刻的记忆,爆破后的景德镇饭店,在原址重新建起的一座新的建筑物,也就是今日的景德镇商城景德镇商城门面上的大招牌已经改为景德镇瓷城,刚刚同珠山中路一起装修,景德镇瓷城又易名红店街里面有陶瓷店、培训班、美容院……尽管如此,但它也依然是瓷都人民心中的“七层楼”金家弄的古窑址明朝初,有金氏家族迁居于此,故名金家弄早先金家弄开陶瓷缸店的多,金家横弄的窑户老板多,所以这里的建筑多以前店后屋,或以窑砖堆砌的房子为主以及老柴窑房金家弄的小路中间,还保留着早先的石板,虽然并不平整,但走进弄内依然给人一种幽雅精致的感觉,与地处闹市的环境大相径庭别有一番意境金家弄南至马家井,西至中华南路东侧长,紧邻十八桥,处于市区最繁华的路段左右金家弄拆迁拆迁之后兴建了现在的“群英街”,在群英街修建的过程中发现了金家弄古陶瓷窑址,考古人员进行抢救性勘探和清理工作时,发现了一座明代晚期葫芦窑和二座清代早期蛋形窑,并出土了大量的民窑青花陶瓷碎片窑炉两侧发现的投放木柴用的孔道,首次用实物印证了明代《天工开物》中的有关记载这次出土的三座窑炉遗存对研究民间窑炉演变与烧造技术具有重要价值乔生告诉记者,他曾经去广州旅游,广州有条路叫做北京路,在那条路上也曾经发现了一处宋朝的遗址广州的做法并不是进行完发掘清理工作之后,就将遗址封存起来,而是在遗址的外部建了一个巨大的玻璃罩子,将遗址罩起来一来保护了遗址,二来又可以让途经此处的人们了解,这里有一处遗址,这里的过去与现在同时展现给世人的眼前。

所以,乔生在报纸上建议学广州北京路,把遗圵保护起来,让游人在购物时还可以穿越古代只是,当时有关部门并没有效仿广州那样的做法你可知道“瓷器街”到底在哪里“瓷器街”南至何家洼北侧,北至麻石下弄南侧瓷器街约长两三百米,街两旁瓷店张列,无器不有清朝时此街是瓷器零售街市,街两旁均有瓷器店,因品种齐全,花色各异,享有盛名,故得名“瓷器街”。

说起这条老瓷器街还有一个民间流传的故事,很久以前,这条街上有一家大瓷店,老板为人霸道跋扈,他养了几只恶犬,看见乞丐或是衣着褴褛之人恶犬便会狂吠不已,吓得路过此处的人躲得远远的;但是,如果来了富贵之人,店主就会赶忙笑脸相迎,恶犬也会乖乖地趴在地上一动不动后来,有一位老者不知用了什么办法,让这咬人的恶犬发起疯来,在店里店外又蹦又跳,把瓷器店里的瓷器全都打碎,弄得满街都是碎瓷器片不久,“瓷器街”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上世纪九十代初一场大火,把“瓷器街”烧得差不多,所剩无几了上个八十代初,改革开放后,由于“七层楼”的崛起,来往于此的外地人很多,许多有经商头脑的瓷厂工人看见了商机,他们利用晚上的时间提着篮子装满瓷器,来到“七层楼”的附近摆摊,也就如今的国贸附近,渐渐那里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瓷器买卖市场,很多国营瓷厂的的好瓷器都会集中在那里买卖,这条路开始繁荣起来,便把它叫瓷器街它的原名叫赛宝滩,如今这名到给人忘记了而原来的瓷器街在麻石弄中间,今天很少有人记得了继续翻着这本印满景德镇历史容貌的台历,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本地人,此刻都不敢再“嚣张”地大喊,“我很了解这里!”对于这座城的过去,就如一位陌生的亲戚,本该熟悉,本该亲切,却是陌生,却是不了解,不认识你过去的容颜,那就现在开始了解你,好好热爱这座城……

更多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行业资讯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