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藏家讲小江瓷的故事
Home|辽代陶瓷深受中原文化影响|听藏家讲小江瓷的故事

小江瓷器诞生于明朝时期,在清乾隆间产销两旺,相传曾发展到72座窑,顺海上丝绸之路出口东南亚地区已有数百历史近来,钦州地区一批民间收藏家不断收集那些在国内逐渐少见的精品小江瓷,希望国人重新看到她的美清朝龙门窑窑变废品孔雀开屏纹纪事兽耳大瓶粉彩花鸟纹笔筒:见证北塞变北通上世纪六七十代,陈世俊的父亲在钦州市浦北县龙门镇窑厂工作,陈世俊生长于浦北,自幼便了解小江瓷的生产工艺因为父亲的关系,我小时候还有机会按照自己的喜好捏塑泥坯,烧制出专属作品这成为陈世俊童的重要回忆在陈世俊家中,他向记者展示了一件民国时期的粉彩花鸟纹笔筒,笔筒上留字:北塞乡中心国民学校赠陈世俊向记者介绍说,这个笔筒当时是作为奖品赠予北塞乡中心国民学校的一名学生的,但是现在,北塞乡已不存在。

北塞乡因道路不通而得名,解放后道路修建起来,北塞乡变成了今天的浦北县北通镇。

北塞永远留在了这个笔筒上,也成为一个见证孔雀开屏纹大瓶:记录当钦州百姓生活陈世东是浦北收藏家协会秘书长,经常收集组织优秀小江瓷藏品外出展览在他看来,小江瓷展现的不仅是艺术,更是当地人民的生活两人姐妹一样长,厨房出入总成双酸甜苦辣千般味,总让她们先去尝。

这是留在一件绿彩筷子笼上的打油诗,也是一个关于筷子的谜语虽然这个筷子笼是陈世俊的藏品,但其中浓浓的生活气息让陈世东印象深刻如果你用浦北方言念出来,更是朗朗上口,别有风味陈世东说此外,陈世东向记者展示了一件孔雀开屏纹纪事兽耳大瓶这件小江瓷作品高52厘米,据介绍要使用150件普通小江瓷瓶的泥料才能做出这样一件大瓶瓷瓶在孔雀图案上方书写了新来桃叶辄持一笑之言喜为双飞燕语也等字,词藻华丽,洋洋喜气尽现。

陈世东说,这件遣词文雅的作品,是一个男子送给其义兄的纳妾贺礼,也反映了当时百姓生活的一个方面清代窑变废品:历经沧桑变身藏家手中宝黄少龙是钦州浦北人,在东南亚地区生活了十几他在泰国生活期间,在一名祖籍福建的华侨处看到一件精美的瓷器,上有振江西造落款当时黄少龙及那位华侨都认为这是江西景德镇的瓷器,直到黄少龙带着这件瓷器回国,才发现它产自家乡,振江西指的是清朝间越州小江马路坡振江瓷业,它是小江瓷的一个代表起,黄少龙开始收藏小江瓷,并且坚持只淘进,不卖出,来收藏的作品达百余种之多。

除淘买外,黄少龙还喜欢约上几个收藏家一同到老窑口挖掘陶片,而他最得意的藏品之一就是在龙门窑口挖掘到的两件清朝窑烧废品:这几摞粘合在一起的碗碟,约有五六十个之多,均是同一花色,但大部分碗碟出现了变形黄少龙介绍说,这是发生窑变烧出的废品,对于当时的窑厂而言,这批烧制的碗碟已不能使用,但以今日的审美而言,它们是艺术曾有外地收藏家在黄少龙的众多藏品中一眼看中这件,但黄少龙依然坚持只进不出,不让自己的藏品外流现在浦北县内好的小江瓷很少,反而是外地收藏了不少珍品,我现在希望将它们带回浦北,集中向大家展示,留住这份有上千底蕴的文化

更多瓷器

瓷器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瓷器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