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是中国的伟大发明在英语中,china既表示中国,又表示瓷器瓷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光辉象征之一据《浮梁县志》记载,景德镇制造瓷器是从汉代开始的瓷器来源于陶器陶器的发明时代较早,在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就已经出现陶器中国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就以能制造精美的彩色陶器而著称陶器的发明和人类从事农业的历史同样悠久,相传神农耕而陶焉“,说明农耕和制陶自古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最近,在江西省清江县的吴城商代文化遗址,发现原始青瓷和烧制这种原始青瓷的垅窑,说明江西制造陶瓷的历史至少已有景德镇地区有悠久的制陶传统历史记载,“新平冶陶,始于汉世”①新平镇是景德镇最早的名称它从汉代开始制造陶器,至今已有二千的历史汉代制造的陶器,大抵属于原始瓷器或早期瓷器烧制出来的器物,粗糙厚实,瓷质不纯清朝乾隆间,《景德镇陶录》的作者蓝浦曾指出,这类瓷器的‘器质甚粗,体甚厚,釉色淡黄而糙,或微黑碗中心及底足皆无釉,盖其入窑时,必数碗叠装一匣烧故也”蓝浦说的这段话,是指明、清时期湖南醴陵瓷器的质量情况,但他的弟子郑廷桂认为,汉代景德镇的瓷器,就相当于这样的水平这类早期瓷器质量较低,多少还处在“耕而陶”的发展阶段,至少还没有完全脱离这一阶段,农业和制瓷手工业还结合在一起,所制产品主要卖给邻近居民,也即“只供迩俗粗用”,并不远销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经济有明显的进步景德镇的陶瓷业也有了进一步发展陶器生产已进到瓷器阶段蓝浦说,这里“水土宜陶,陈以来土人多业此”生产的人多了,陶瓷业就逐步与农业分离,陶瓷产品也随着产量的增加而远销境外,这就开始为朝廷所注意公元(南朝至德元),陈叔宝继皇帝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大造宫室。
他在原来已经极为壮丽的华林园中营建临春、结绮、望仙三阁,高达数十丈,以沉檀香木作门窗栏槛,下令要新平镇瓷窑烧制陶瓷柱础进献华林园,供新建三阁御用当时,新平瓷窑因原料强度和火候温度都达不到烧制柱础的要求,虽然柱础雕镂精巧,但不坚固,承受不了高大阁柱的沉重压力几度试制,都‘不堪用”朝廷也只好作罢。
这虽是一次失败的记录,但名声却传开去了数十后,到唐高祖武德间(公元618—),新平瓷业有了长足的进步这时出现了两位因陶瓷工艺精湛而颇享盛名的人物,一名陶玉,一名霍仲初陶玉是新平镇钟秀里人,新平镇在昌江之南,也称他为昌南镇人公元(武德四),他载运自己制作的瓷器进入关中,并向朝廷进贡陶玉所制瓷器精美,质量已接近珍贵的玉器,当时被称赞为‘假玉器”从此,昌南镇的瓷器载誉海内霍仲初是昌南镇东山里人他的窑烧制的还是素色瓷,也就是我们现在可以在博物馆中见到的青瓷但他烧制的素色瓷比一般的青瓷要略胜一筹,主要是“土腻质薄”,尤其是经过精工制作的一些产品,达到“莹缜如玉”的程度当时人把他的窑称为“霍窑”,产品称为“霍器”,可说是一种古代的名牌‘商标”,由此可见霍窑产品质量已相当高,声誉很好“人怕出名猪怕壮”,公元(武德四),唐高祖颁发诏令,指名要霍仲初、陶玉等“制器进御”皇上对霍仲初等的‘垂青”,固然反映了这时昌南镇瓷器的精良,但也充分暴露了封建朝廷对民间工匠的肆意搜括中国瓷器发展至唐代,已有青瓷、白瓷、彩瓷等品种,并各成系统青瓷是指含铁量在3-1%的胎釉,经高温还原烧制,获得从青白色到暗绿色一系列浓淡不同的色泽的统称所谓还原焰,就是窑炉里的气体含有一定量的一氧化碳一氧化碳是一种还原性气体,它能把釉中的大部分氧化铁还原成氧化亚铁,从而使釉呈现出一种悦目的青色当然,釉色的变化极其微妙,除釉的含铁量外,还取决于烧炼气氛、温度高低以及施釉厚薄等因素充分利用和控制这些因素,就可以制出各种色泽的青瓷,包括月白、天青、影青、苍青、翠青、玉青、粉青、豆青、豆绿、梅子青、蟹壳青等古时烧制瓷器,没有化学分析,制瓷工匠也根不知道什么是氧化铁、一氧化碳,而是凭经验,在瓷器烧制过程中大量投柴,或者在柴上浇水,把湿柴投入窑床,让柴不能充分燃烧,产生一氧化碳,使瓷釉变成青色由于缺乏科学方法,不能完全掌握原料的差异和火候的高低,往往同样的品种呈色迥异白瓷是选择含铁量较少的瓷土,施以纯净的、含铁量减少到最低限度(也即1以下)的透明釉,烧制而成的好的白瓷,胎土细洁,釉色润泽,光可照人到唐代,青瓷已达成热阶段,以浙东地区各县的越窑为代表白瓷,以河北内丘等县的邢窑为代表景德镇地近浙江,属于青瓷系统霍窑、陶窑是当时烧制青瓷的著名窑场霍窑、陶窑的遗址,现在还没有发现五十代曾在石虎湾、杨梅亭、盈田村、黄泥头等景德镇周围地区,多处发现唐末五代窑址.从这些窑址的分布和大量的碎片,多少可以窥见当时景德镇瓷业的规模,和霍窑、陶窑的端倪石虎湾在镇的东北方,距镇约10公里在这一带,碗、盘、洗、碟的碎片和烧制工具堆积极多,碎片的胎土为灰色,胎骨较厚,也有薄胎,青釉带黄,’接近越窑的艾色,人称蟹壳青,实际上是橄榄色这种瓷色很容易获得“假玉器”的称誉也有白釉碎片,其中胎土纯白的,已是宋代早期产品石虎湾一带的碎片,范围广泛,当地人相传此处曾有32窑,可见当窑场之盛石虎湾的瓷业,大约延续到宋代,为时达数百之久它是那时景德镇瓷业已很兴盛的实际证明杨梅亭,又称胜梅亭,在镇的南面,离镇约数公里;黄泥头,在镇的东面,离镇约几公里;盈田村,在黄泥头的东面,离镇约十多公里这几处村落窑址所遗碎片,人体与石虎湾相同,但青釉的色泽稍稍泛绿,几乎可以与玉器混真所有已发现的这些窑址,都沿着南河或南河支流布点,这说明瓷业与水源的密切关系,它们依靠河川运输原料、燃料与制成品这种假玉器自然为朝廷所垂涎,自唐高祖武德间下诏“制器进御”起,对景德镇的征调一直没有停止过,并且设置监务所督理陶务唐中宗景龙间(公元707一),晋州人褚绥,字玉衡,任新平司务,恰恰碰上成歉收,农民生活很困难,没有力量完成献陵祭器,洪州都督府奉诏催促得很严厉,褚绥不得已,亲自赶到洪州督府衙门,极力申言农事歉收,“民力凋残”,请求免征褚绥的请求最后获得批准①这件事说明,朝廷对景德镇的征发,延续了很长时间,成为窑民的沉重负担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陶瓷业仍然没有完全与农业分离,陶事的盛衰受到农事丰歉的制约,陶事、农事二者息息相关,也可以说这时的瓷业,实际上仍然建立在农业的基础上,至少还不能与农业分离唐代,在景德镇的市埠桥,即小港咀,有琉璃窑,生产一种早期的琉璃,为晏氏家族所经营(一说盛氏),朝廷也不放过,下诏征调进御晏氏烧制琉璃,因不符合朝廷所定的规格而获罪延至乾元间(公元758—),晏氏族人晏鸿登第,出任利州司马,又擢升行人,他不愿看见族中人承匠受罚,乃向朝廷上疏,请求免造琉璃,总算获得皇上批准,而景德镇窑业的这一别具一格的花朵,也就这样被封建朝廷所扼杀这种情景,正如一首《陶阳竹枝词,所形容的:晏族琉璃世业窑,新平逸事记唐朝;行人疏兔家人役,从此烟消市埠桥连载下一集:“天下咸称景德镇瓷器”专辑
陶瓷历史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历史 :
其他周边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