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安凤:从坯坊走出的方丈
Home|景德镇珠山画派二、珠山画派的作品风格特征|余安凤:从坯坊走出的方丈

旧时镇上有座念佛堂,它位于中华北路罗家坦,念佛堂由都昌县芦溪乡人氏余安凤建造门额.念佛堂.三字为余安凤亲笔书写念佛堂占地约三百多平米,内设大厅一间,大厅神案供观音菩萨一尊,两侧各有三间厢房,贴有余安凤题写的条幅,条桌上还有青花瓶以及青花瓷杯,据说也是余安凤亲自所画念佛堂后面有一小花园与佛堂毗连,花园优雅别致,花木繁茂,绿草如茵念佛堂是佛教信徒求神拜佛、弘法诵经的圣地,信徒以女性居多,而陶瓷窑户家的女眷占相当比例这也许与余安凤本人曾做过瓷工的经历有点关联念佛堂订有严格的清规戒律:不准大声喧哗与留客过夜,不准口出污秽猥亵之语,不准摆场玩牌信徒抽烟品茗、闲聊、赏花观鱼则不受限制,而且还提供方便余安凤幼家道贫寒,在乡村只念了三私塾但是生性聪慧,勤奋好学,他的文章、书法均受到教馆先生好评为谋生计,余安凤在十几岁时就到景德镇学画青花。

他的绘画水平在同时学徒的师兄弟中算是出类拔萃。

余安凤为什么要在17岁时离开坯厂出家?有几种说法,一是说他乡下父母包办了一桩他极不满意的婚事,在抗婚无果的情况下,余安凤只有消极地选择出家当和尚。

另一说是余安凤从小就根深蒂固受父母(虔诚的佛教信徒)影响,心甘情愿遁入空门。

也许这两种因素都皆而有之时,17岁的余安凤带着十几枚铜板,披星戴月跋涉到安徽休宁,巧遇九华山和尚化缘和尚得知余安凤的意愿,见余举止稳重敦厚,知书达理且仪表堂堂,心中甚喜就这样,余安凤被引荐九华山剃发受戒,从此开始晨钟暮鼓潜心修行的生活在九华山寺已有后,余安凤第一次回到景德镇此时的他已近不惑之,身材高大,器宇轩昂,嗓音清亮,佛学知识渊博高深他不但讲佛经,而且还隐晦地抨击当时军阀混战给天下苍生带来的劫难,教诲芸芸众生弃恶扬善他的言辞深受信徒和听众的敬佩和称颂余安凤在讲佛时,有的富家女信徒毫不吝啬地将手上佩戴的戒指、手镯等金银首饰施捐,而余安凤双手合什,慈眉善目的婉言拒绝但是就有个别男人心存妒意,背后怒斥余安凤是个勾魂摄魄的.花和尚.其实,余安凤恪守佛道教戒,从无越轨之举,行止言语从无轻浮之态余安凤从第一次回景德镇以后,几乎每都要回来一次,一是为了授佛道普度众生,二是筹措资金完成他梦寐以求的愿望,就是要在他的第二故乡景德镇建造一座念佛堂方丈余安凤每次来景,少则呆上几日,多则半月余他有时住在侄儿家中其侄儿在扬家桥做针匙窑,家境尚可,对这位皈依佛门且远道而来的亲叔叔格外殷勤周到,炊具餐具重新置办,专供其一人使用而余安凤所需饭菜极为简单,每顿只需两碗糙米饭、一碗素油青菜、一碗豆腐汤既可,当盛饭装菜的碗必须用粗瓷渣头碗方丈余安凤每次来景,他的侄儿门口总是人流如梭络绎不绝,来往之人有的是想亲眼目睹方丈的风采,沾点佛气图个吉祥,有的是求方丈治病余安凤精于跌打损伤医术,擅长医治小儿疳积。

他治病不用药物,全凭一双手推拿按摩不论患者贫富,一律不收分文。

如遇远道而来的贫穷患者,还要侄儿安排一顿素食招待方丈余安凤60多岁时,还四处奔走化缘,他寻求帮助的捐主基本是都昌籍陶瓷窑户家,多的捐助十几块银元,少的只有几块银元,连同自己几十的积攒(施主所捐)加在一起也只有两百多块现大洋。

就是这有限的资金,余安凤还拿出部分赈济难民余安凤建念佛堂的时间大概在左右,这正是外敌入侵,中华民族奋力抗战的危急关头,大批流离失所的难民云涌到景德镇余安凤把剩下的钱全部投到建念佛堂的项目中,他购买了一套旧房,稍作改造修缮为全镇第一座念佛堂,在念佛堂度过了半时光,他就身无分文的离开景德镇,重返九华山从此再没回来念佛堂的一切佛事杂物,均有余安凤雇请的一对老夫妇(佛教信徒)全面打理余安凤则是挂个空名佛堂方丈余安凤回到九华山后,他的亲属也曾多次去信问候,但仅在收到过一封回信,信中的内容只有寥寥几行字,大意是说自己已是风烛残,不堪旅途劳顿,望亲属再不要去人或去信打扰,只要心中有个念想就可据说方丈余安凤圆寂在峨眉山,解放初期,念佛堂关闭,成了公用民宅

更多陶瓷历史

陶瓷历史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历史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