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乐舞俑的艺术特色作者:赵芳(景德镇陶瓷学院06级研究生)摘要:汉代陶俑艺术在中华民族史册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活灵活现的乐舞俑更是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它那古朴稚拙、取大势去繁缛及写实和写意相结合的艺术特色在历史上也是极为罕见,以至于汉代陶俑艺术对我国现代陶瓷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关键词:古朴稚拙浪漫纤秀写意一、引言提到陶俑大家就会立刻想到秦始皇兵马俑,的确,秦始皇兵马俑无愧于被称作世界文化遗产八大奇迹之一,如果说秦俑的出现把中国古代雕塑推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那么汉俑的出现将在秦俑的基础上大放光彩乐舞俑独具特色,在诸多陶俑中,乐舞俑造型精美是汉俑中的一枝奇葩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所要探讨的就是这样一个问题,乐舞俑真正所表现的艺术特色是什么?高度概括的形式背后又带给大家怎样的丰富内涵呢?而要真正理解这些问题,就得先以美术作品角度了解到底在乐舞俑身上人们寄寓了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汉代乐舞俑的艺术特色从艺术角度说,陶俑是用陶土烧成的以现实中的人物或动物为主要表现对象的陶塑作品,在中国古代美术雕塑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从中国殉葬意义看起来,“陶俑是替代活人殉葬的偶人,是商周人殉制度的变相延续,是厚葬制度下产生的文化现象”,它们是殉葬的人形,是作为主人享乐的工具陶俑的出现其实象征了社会的进步,随着社会的发展乐舞俑成了诸多陶俑中一个经典类型,主人生前以歌舞陪伴,穷奢极欲,纵情享乐,死后也要将生前种种享乐带入阴间,仍需要在陵墓中陪伴主人度过日日寂寞的夜晚,可想而知乐舞俑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在造型上运用了形式与内容想结合的手法,除了古拙、大气特征之外更注重艺术上的写意、构思表现、夸张想象,从而创造出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一件件如此伟大的艺术品1、古朴、稚拙是汉代乐舞俑的艺术表现之一,它比秦俑更拙更美汉代乐舞俑虽比秦代俑较小巧,它具有秦代的风格,古朴稚拙是它的一大特点,面部刻画简练生动,动态古朴含蓄,如彩绘舞俑(见图1),身穿长袖交领绿色长袍,一手挥动长袖微微向前摆动,衣服轻柔的质感表现至美,一手残断于身后,双腿前倾,泛白的脸颊眼微睁仿佛已深深陶醉在翩翩歌舞之中,服装线条自然流畅而且洗练,造型粗犷但足以带有古代舞人的优雅气质,动作虽然感觉有些笨拙但仍然是厚重朴实,舒展豪放,别有韵味,流露着汉代陶俑的古朴气息,显示了汉代人特殊的追求和审美观念,充分彰显了汉代陶塑独特的艺术魅力2、取大势、去繁缛、高度概括的表现手法是汉代乐舞俑最纯正最迷人的艺术特征之一乐舞俑在动势上表现的活灵活现,形态刻画不拘谨不拘于细节,乐舞俑多注重整体效果,人体形态干脆利落,手法简练,线条以曲线为主,给人若隐若现的感觉,比如东汉乐俑(见图2),图中两位男子静坐吹奏,双膝盘腿而卧,圆滑的线条寥寥几笔,但概括形象;头戴官帽,面部五官微微突起,双手捧于嘴唇做吹奏动态,双手一前一后,和我们现实生活中吹奏形式一样,没有去刻画细节,比如手部以块面形式表现,只整体上抓住人物动势,大的人物动态走向,不烦琐,表现淋漓尽致,高度概括了人物的形象3、浪漫纤秀的艺术风格汉俑楚风,又承秦制,并且融合创新“史学家说汉承秦制,主要是指政治体系、组织形式、法律条文等从文化上看,西汉因袭的主要是楚文化,这一点在乐舞方面表现得尤为明显。
西汉初楚声统治了整个上层统治集团的音乐生活,自汉代高祖刘邦起,终汉朝一代,皇室成员写诗都用骚体,唱歌都是楚声,跳舞均是楚舞汉代时歌舞已有了较高的水平,汉高祖刘邦虽文化不高,但善作楚歌”(注:《汉景帝阳陵探秘》p119)楚文化以柔为美的审美观念对汉代产生了直接影响,形成了以纤巧秀丽为美的艺术风尚,其造型优美,姿态生动传神,极富动感,汉俑形体虽小,在注重宏观的艺术效果方面,它又与秦俑一脉相承,表现出宏大的气魄,因为没有刻意求工,汉俑的风格更加自由挥洒,选材更加生动活泼,造型生动,神采浪漫飞扬阳陵出土的一些乐舞俑高45厘米,长眉细目,面部敷白,朱丹点唇,小口微启,面庞丰润,有的收腹撅臀,有的细腰斜胯,有的仰面扬袂有的神态机敏,陶醉在乐舞中,他们宽大的袍袖随着音乐飘扬,削肩细腰,色彩淡雅,表现了东方女子的文静含蓄之美,舞动着的人物个个都是鲜活的,跳跃的……但在你面前的分明是直立不动的偶人,陶俑的生命和姿态却在一瞬间定格,虽经两千多岁月仍然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汉代乐舞俑的塑造手法,将人物生动的神情和静止的躯干形成鲜明的对照,把动势含而不露地蕴于静止之中,汉代乐舞俑在精巧的外表下依然散发着简练质朴、稚拙可爱的浪漫色彩,充满生活气息,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蓬蓬勃勃的生命活力,艺术上的古拙之美以及汉代造型艺术特有的浪漫纤秀风格赢得世人的称赞4、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特色4.1、汉承秦制、融合创新秦俑高度写实的艺术风格无疑对汉初陶俑产生了影响,不过汉俑不像秦俑过分追求形体的真实,而是整体把握人物的神韵,以写实与写意相结合的艺术风格,赋予陶俑以生命进入西汉以后,秦始皇陵俑坑中那样仿若真人的大型陶俑已成为历史绝响,汉俑更注重象征性的替代,体量明显缩小,高度一般是50-60厘米,但眼、鼻喉、耳、肚脐、生殖器官等人体九窍无一不备,是继秦俑基础上发展创造的产物,在汉代厚葬之风的影响下陶塑艺术更深入人心,焕发了陶塑创造者表现现实的热情,更具有艺术表现力。
在汉代时现实中所有的生活用品在墓葬中都能找得到,并且造型非常逼真,数量巨大,甚至连生活场景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如三俑正在载歌载舞(见图3),中间的张嘴大笑,头梳椎髻并侧向一边,上身裸露,两臂前伸,身体略右倾;左右两边的头戴帽,着宽袖长袍,双手向两边展开,双腿一躬一伸,作舞蹈状;另一人一手叉腰一手上举,裙摆飞扬,姿态优美,正陶醉在舞蹈中塑造手法质朴生动,活灵活现,将手舞足蹈的“百戏”艺人神态表现得恰倒好处,使得雕塑生动轻盈,而且落落大方,更另人惊叹的是,舞俑个个神情愉悦,面部表情细腻传神,惟妙惟肖4.2、陶俑的自然美及内质精神情感的流露,充分体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及情感的再现“汉俑体态虽小,但它重意重情重神韵,着力突出人物的神态”,汉代工匠以洗练的手法再现人物瞬间所表现的情感,一抬手一回眸的简单生活动态,却造就了乐舞俑的神韵西汉中期雕塑手法更加大胆自由,更注重整体简练概括的塑造,在表现的对象和题材上也比以前更加广阔多样,西汉后期及东汉墓中大量乐舞俑的出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观念已较前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东汉时期的罕世珍品《说唱俑》,其造型极为生动传神,极富动感,真实的刻画了说唱者充满感情的神态和手舞足蹈的忘我境界,极富戏剧性的神情,生动地反映了当时地主庄园中歌舞宴乐的奢华生活情景《说唱俑》(见图4)着力捕捉描绘人物动作神情的把握与刻画,追求神韵的塑造,显得生动活泼,人物造型稚拙可爱,可能创造者为了表现说唱的特点,陶俑的造形都比较夸张,形态给人强烈的动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整个雕塑夸张传神而又具有古拙之美三、乐舞俑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汉代陶俑涌动着蓬勃的生命力,其中乐舞俑是最纯正最迷人的艺术,朴素自然、古拙稚气、雄浑率真、痛快淋漓的艺术特色的形成原因受楚文化及当时的政治背景的影响很大1、楚文化艺术影响深远,以至造型艺术中楚风盛行“在歌与舞紧密结合的汉代楚舞必然伴随着楚歌一起流行,楚舞甚至比楚乐影响更大、更深远,在整个两汉400余间,楚风均盛行不歇”(注:《汉景帝阳陵探秘》p120)汉代的音乐舞蹈繁荣昌盛,乐舞俑为数众多,构成了汉代的华彩乐章,这个乐章的主旋律则是汉代陶俑的浅吟低唱,无论是音乐还是舞蹈都受到楚文化的影响2、社会政治背景对陶俑艺术的影响文景帝统治期间,政治比较稳定,经济发展迅速,虽提倡节俭持家,但汉承秦制,厚葬之风已深入人心,陪葬陶俑的生意十分兴盛,为了遵守节俭之制不得不把陶俑形体减小,运用模制成型,批量生产,即可节省工,也可节省人力,善于创新,大胆变革,人体的塑造艺术比秦俑有了较大的提高。
汉代大批乐舞俑造型各式各样,乐舞俑中吹笙、抚琴、撞钟、击鼓者各具神态,十分有趣,无不活脱脱充满生活气息,陶俑中有男有女,造型洗练,形象生动,神情浪漫飞扬,数不尽的送葬明器的制造在当时形成了一种产业四、乐舞俑艺术在中国雕塑发展中的历史地位汉代乐舞俑从一方面体现了制陶工匠的高超技艺,从另一方面为当今带来了很大的参考价值,汉代的艺术特征至今都能体现在现代的陶瓷作品中例如现在国内很多雕塑作品造型简练,线条概括的恰到好处,实体比较敦厚、笨拙,但表现的内容却不乏其中,采用这种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来体现烘托自己的作品,一方面运用了古代的表现手法,把汉代的精神体现其中,另一方面在古代文化艺术的基础上加入自己的思想,古今结合创造出更有表现力的作品,意义深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