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渡附近就是以前窑砖场聚集的地方.jpg鸿永景德镇陶瓷艺术馆资讯:本文刊发于《瓷器》第四期景德镇烧制瓷器的传统镇窑,是特有的一种窑炉建筑这种窑炉用的砖,也是一种与众不同的砖,称窑砖窑砖由居住在十八渡的都昌人生产,又由曹、余两姓所垄断垄断的方法为:1、窑户老板不得任意变更买卖关系,若要变更,必须变更营业牌号;2、制砖的泥土配方比例,秘不告人,更不准传教外籍人;3、挖土场地需严格控制,红土、黄土、砂土均各有场地,外人不得任意取采制作窑砖的工艺过程,主要有三个环节:一是配制泥土红、黄、砂三土要按比例搭配;二是泥要踩熟,在踩泥时,如发现泥中含有石子等杂物,必须拣出,因为石子夹杂在泥中,烧炼瓷器时会爆开,石子爆到那浅(只)匣钵上,那浅匣钵就有倒塌的危险三是制砖要求每块砖两面饱满,四角整齐这三个环节,配土是技术的关键所在制砖的三种土,各有不同的性能和作用黄土,富粘性,耐火度高;红土,既着色又耐火;砂土,起骨架作用,增加强度,烧熟后敲打起来有金属般的响声窑砖是统称,没有烧之前叫土坯砖,烧熟之后叫响砖,挛窑用响砖为主,旧窑篷上拆卸下来的完整砖块,叫老砖,断裂了的叫窑砖头景德镇现在尚有许多老式民房的墙,就是用这种窑砖头砌结的,在巷弄中到处可见,这也是景德镇的一大特色至于那些完整的老砖,一般用来压窑篷用以上所说的三种土是制作窑砖必不可少的,十八渡这地方,广布这三种土所以,窑砖生产都集中在十八渡一带红土分布在现今昌江大桥西以南的山上这里以前叫砖山上,制砖场地基本上在这一带黄土多数在昌江大桥西北的田垄里今昌江大桥的西北河边,广布砂土,为过去砂土取土场地制窑砖土资源很重要,据曹德明介绍:在他曾祖父时,窑砖场地在洋湖,后因该地窑砖土资源逐渐枯竭了,于清咸丰间逐渐转移到十八渡。
从前十八渡是一片荒野,后因窑砖转迁到这里生产,才逐步形成一个村庄解放前夕,十八渡共有17户制窑砖人家居住,在制窑砖的同时都兼种田土地改革时,这些制砖户全部登记为农业人口,并都分有土地他们为什么兼种田?牛要喂吃禾草,不种田买禾草饲养则划不来;取土场也可开垦出田来耕种同时制砖还受天气的限制,不是天天可制,所以工农结合是符合当时历史情况的坯土砖制好后,制砖户用木船运送到港口码头,再由搬运工运送到窑厂备用那时窑砖的价格是:每3000块砖换大米1石,锁口用的尖头砖1500块换大米1石。
运砖的船不是制砖户每家都有,而是几家共一只,一户一只船的很少。
清代,制砖工人和制匣钵的工人一样吃得开,穿着黄泥巴衣服上街,进妓院喝茶、听曲不要钱,清军也不阻拦,主要是怕制砖工人停工,影响瓷器业生产(本期瓷海钩沉摘自《景德镇文史》)
文化民俗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文化民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