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锔补清乾隆青花椭圆形花口盘正面锔,南朝梁顾野王《玉篇》释云:“以铁缚物”锔的方法是:先将金属条两头敲尖,弯曲成钉脚,做成锔钉,再用来钩合物件,使其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锔合工艺在古代广泛运用于器物制作、建筑、造船等多种行业锔的技术最早产生于何时,已难考证,但至少已有以上的历史淄博锔瓷老照片(本刊资料)锔瓷出现得比较晚,应该是工匠受到古老锔合工艺的启发而发明。
所谓锔瓷,就是用金属钉(即锔钉)将破裂的瓷器进行加固和修复,以便继续使用其方法是:先用金刚钻在瓷面裂缝两侧等距离相对应处各钻一个浅眼,然后将预先做好的近似订书针那样的锔钉的两脚分别敲进两个眼中,把碎裂部分钩住拉紧;视破损情况决定锔几个钉,锔好后再在锔钉空隙处抹上用糯米汁与石灰粉(或用鸡蛋清与白瓷粉)调制成的白泥,等干透后即可使用锔好的瓷器无论装冷水还是热汤,都可以做到滴水不漏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儿国内锔补康熙青花蓝地白龙纹盘正面盘背面由于古代文献向来忽视对于手工技艺的记载,有关锔瓷的文献记录更少,故我们很难考证锔瓷最早起源于何时有人以《清明上河图》里描绘了一位锔瓷匠人的图像为依据,认为锔瓷技术在宋代已发明,但那个图像并非出自北宋张择端绘本《清明上河图》,可能是后世临摹时添加进去的,时间不会早于明代我反复阅览宋代张择端本《清明上河图》,并未发现类似锔瓷匠人的图像。
事实上,迄今为止也没有发现过宋元锔瓷的实物所谓《清明上河图》中的锔瓷匠人图像国内文献最早提及锔瓷技术的要数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于明万历六()编写完成的《本草纲目》该书在介绍“金刚石”时说:“其砂可以钻玉补瓷,故谓之钻”李时珍说的补瓷应即锔瓷无疑俗话说: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金刚钻头是锔瓷工具上不可缺少的关键部件海外最早接触到中国锔瓷实物的应是日本人根据日本江户时代(1603~)著名儒学家伊藤东涯在(相当于清雍正五)所著的《蚂蝗绊茶瓯记》中记载:日本室町时代(1336~)的足利义政收藏有一件南宋龙泉瓷碗,不小心摔碎了,就请人拿着这个碗到中国来,想找一只相似的,却没有买到,于是只能请中国锔瓷匠用铁钉将那只破碗锔好后带回日本日本足利义政藏中国锔补的南宋龙泉碗由于锔钉排列的形状近似一条弯曲的蚂蝗牢牢吸附在碗上,所以日本人称锔瓷工艺为“蚂蝗绊”足利义政的生活代相当于我国明代正统至成化间,也即明代早期,而国内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锔瓷实物也是明代早期的瓷器,因此,将锔瓷技术发明的时间锁定在明初较为合理此项技术诞生后,便很快在中国民间广为流行,世代传承,被称为三百六十行之一,直到20世纪代才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从明初算起,锔艺流传了500多锔瓷的产生,应与景德镇高岭土瓷器在中国民间的普及有关早期的民间日用瓷器由众多地方窑口烧造,一般在当地销售,成本相对较低,价格便宜,故损坏后丢弃也不觉可惜;而朝廷、官僚以及富户使用的精细瓷器,如果损坏了,又不屑于做修补到了明代,采用高岭土烧制的瓷器胎白釉润,行销全国,广受百姓喜爱因其材料成本加上运输成本比一般地方窑口的瓷器价格要贵不少,老百姓比较节俭,不小心损坏了,不舍得丢弃,自然会产生修补的念头于是锔补便应运而生从中国到海外17世纪初,欧洲人才了解到锔瓷这项技艺,这要归功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他在《中国见闻札记》中对锔瓷有这样的记载:“锔补修复后的瓷器还可以耐受热食的热度而不开裂,而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如果破了,再用铜丝熔合起来,就是盛汤水也不会漏”按,利玛窦于明万历十()到达中国,后定居下来,直到万历三十八去世他的《中国见闻札记》应该成书于17世纪初文中“用铜丝熔合”一语如果不是翻译不准确,那就是利玛窦对锔瓷工艺不太了解而致误锔瓷是用锔钉咬合碎瓷,而非“熔合”几乎所有人都以为,全世界只有中国人掌握着锔瓷技艺起初我也这么认为,但后来改变了看法近些来,我在收藏外销瓷时意外发现,一些从海外回流的伤残外销瓷器上竟然也有锔钉,其形状明显不同于我以前所见国内瓷器上的锔钉于是我思索:如果这些外销瓷在中国已受损,就不可能锔好后再出口;如果是卖到欧洲后再受损,也不太可能再漂洋过海拿回中国锔补,因为那时海运的成本太高了。
经过反复观察和研究后,我得出一个结论:这些伤残的外销瓷应该是由欧洲工匠锔补的欧洲锔补清乾隆青花粉彩描金花卉人物纹盘正面盘背面据我了解,由欧洲匠人锔补的代最早的中国外销瓷是明万历中期(17世纪初)中国出口欧洲的克拉克瓷而同时期,利玛窦还在自己的书里惊叹中国锔瓷技术之高超,显然当时欧洲还不知道中国有锔瓷术,上述克拉克瓷自然是后世锔补的那么,欧洲是什么时候引进中国锔瓷技术的呢?我想这与中国瓷器大量销往海外,在欧洲民间普及有关最初中国瓷器是欧洲各国皇室和贵族购买,他们一般不会将已经损坏了的盘碗等实用器皿修复后再继续使用18世纪前期,清政府允许英、法、荷兰、瑞典、丹麦等国在广州设置贸易机构,大量欧洲商船源源不断地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使得欧洲的中国瓷器数量猛增,价格随之大大降低,在欧洲越来越平民化到了(乾隆二十五),中国外销瓷已基本普及于欧洲平民家庭而平民家庭购买了相对昂贵的中国瓷器,不小心碰坏了不舍得丢弃,必然会想到修补因为有需求,故促使欧洲匠人引进中国锔瓷的技艺我推测,锔瓷技术传入欧洲应在18世纪晚期,相当于乾隆末锔瓷技艺后来也被用来修补欧洲制造的瓷器欧洲的锔瓷修复技术至少延续了,大约在20世纪上半叶消失或许因为欧洲锔瓷在当时习以为常,消失后又无人再提及,故这段历史竟渐渐被遗忘了欧洲锔补清乾隆青花椭圆形花口盘正面盘背面我见过的欧洲锔补瓷多为康熙、乾隆、嘉庆、道光的外销瓷仔细观察这些瓷器后,我感叹外国工匠锔艺之高超丝毫不亚于中国锔瓷匠,甚至有些锔补技术的美观程度还超过中国民间某些普通锔补瓷稍稍不足的是,欧洲锔补瓷往往锔钉脚敲进钻孔后,尚留有部分空隙,需用白泥填塞而中国锔补瓷的钉脚因上宽下尖,故敲入钻孔后,大多与钉孔严丝合缝,几乎找不出空隙,以致锔钉一旦敲进去,就再也拔不出来,硬拔的话要么钉脚折断,要么造成钉孔周围的瓷面碎裂欧洲锔补清康熙青花矾红描金花卉纹盘正面欧洲锔补瓷与中国锔补瓷的区别主要在于锔钉的材料和形状。
中国锔钉材料主要为铁和铜,民间以用铁居多。
而欧洲锔钉的材料则主要为铜同样是铜锔钉,两者所含的金属成分有异,表现在中国铜锔钉锈蚀较严重,而欧洲锔钉锈蚀很轻微至于锔钉的形状,两者差异更明显,中国锔钉均被敲扁,大致呈菱形,由中间向两端逐渐变窄变细,且有两钉合并形成一组一组的钉法欧洲锔补清康熙五彩花鸟纹大盘盘背面如果掌握了以上所述洋锔瓷的特点,就能从某件瓷器上的锔钉形状来判断它曾经是在哪里修复的。
比如北京中汉拍卖公司于秋季曾拍卖过一件元青花缠枝牡丹纹摩羯鱼耳大罐,此件拍品原藏家购自伊朗,罐体残裂严重,浑身布满锔钉,锔艺高超根据锔钉的形状,大致可以推断此罐曾经在欧洲锔补修复有人一定会问:作为东邻的日本,为什么反倒没有引进中国的锔瓷技艺呢?我想这是因为日本有自己的传统修复术——金缮即用天然大漆黏合器物的碎裂处或填补缺口后,再在漆上施以金粉或金箔作为装饰用金缮法修复的瓷器不亚于锔补,一样可以正常使用,且视觉效果也佳,故没必要再学习中国人锔补的方法日本金缮明万历青花五彩云龙戏珠纹盘欧洲锔补清乾隆广彩满大人图大茶壶中国的锔瓷技艺随着陶瓷的发展、普及而诞生,也随着陶瓷海外贸易的拓展而流传到欧洲它是中外文化相互交流的一个生动例证笔者因身处国内,虽竭尽所能,对海外锔瓷仍未能研究透彻,还有许多疑问亟待解决,比如:欧洲哪个国家于哪一最先掌握和运用锔瓷技艺?欧洲人所用的锔瓷工具是什么模样?锔钉材料的金属成分如何?欧洲锔瓷匠主要分布在哪些国家?美洲和亚洲其他地区有没有引入锔瓷技艺?期待海内外专家们对这些问题加以更细致、全面而深入的调查和研究。
来源:收藏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