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博物馆藏明清陶瓷茶具鉴藏
Home|为何青花瓷一直以来被历代所追捧?|镇江博物馆藏明清陶瓷茶具鉴藏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种茶、制茶、饮茶都起源于我国茶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食物之一,茶中有食,食中有茶民谚云:“早起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乾隆皇帝则有感曰:“君不可一日无茶”可见茶在中国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明清时期的镇江,水陆交通发达,东南茶叶和南北各窑茶具,经长江和运河抵运镇江,茶文化遗存十分丰富镇江博物馆所藏明清陶瓷茶具,一部分为清宫旧藏和传世品外,还有相当一部分是明清墓葬及遗址中的出土品,反映了明清时期镇江饮茶文化的兴盛明清饮茶习俗,一改唐宋流行的烹、点茶的饮法,为煎、泡芽茶的新饮法,制茶、品饮、茶具都变化一新如茶壶看重砂壶,因为砂壶泡茶不吸茶香,茶色不损,所以砂壶成为重要的茶具紫砂壶的兴起,推动了宜兴窑紫砂器的生产明宜兴窑球形紫砂壶(图1)镇江丹徒县辛丰区山北镇前桃村古井出土一件明宜兴窑球形紫砂壶(图1),小口,无颈,球腹,平底内凹成圈足,管状流,外圆内扁的曲柄口沿下刻划细弦纹高13厘米、口径7.5厘米、底径11厘米胎肝红色,表面经过打磨,器里粗糙涩手,外底有烟熏痕迹壶嘴与壶把钻孔塞泥而成,且在壶里有手捏痕迹此壶与宜兴羊角山出土的宋代紫砂提梁壶近似,具有宋代制作工艺的遗风明宜兴窑四系紫砂壶(图2)明宜兴窑四系紫砂壶(图2),句容春城镇出土。

平唇,短颈,折肩,圆形直腹,平底内凹成圈足,六棱长流,内孔为长方形,流口低于壶口,肩部设4个对称的环形泥条系高14.7厘米、口径8.7厘米、底径15.8厘米胎较细腻,壶身上部呈砖灰色,底部微发砖红色明代画家陈洪绶的《高隐图卷》中有一童仆在煮茶,炉上的壶为紫砂壶,可见此类壶当为煮茶器明宜兴窑紫砂穿心铫(图3),镇江市解放路拓宽工地出土。

敛口,扁圆腹,一弯流,把手中空,器腹一侧有烟道通向底部高10.5厘米、口径12.5厘米胎色偏红,器由上下两部分拼合而成,壶嘴采用铆接法镶接而成明许次纾《茶疏》中提到:“煮水器,金乃水母,锡备柔刚,味不咸涩,作铫最良铫中必穿其心,令透火气,沸速则鲜隔风逸,沸迟则老熟昏钝……”“穿其心”的铫指的就是穿心铫,作为煎水之器的穿心铫,设计了构思奇妙的烟道内引,为的是令火气通透,铫里之水迅速涨沸此茶铫为侧烟道穿心铫,明代多见,清代中期以后直烟道穿心铫渐多清宜兴窑紫砂圆壶(图4)清宜兴窑紫砂圆壶局部清宜兴窑紫砂圆壶(图4),镇江市水泥厂出土壶胎呈肝紫色,质地较细,胎中调砂均匀,手感平滑,在阳光下有零星石英点闪烁圆珠形钮,盖钮中心有一圆形孔壶平唇,短颈,直流,壶身中间有不明显的接痕,修整比较平滑,内壁单孔出水口较圆,壶口与流口上沿平,扁圆形柄,平底内凹成圈足底部钤一葫芦形戳记款“用文制”通高14.7厘米、口径8.5厘米、底径8.9厘米清宜兴窑荆溪“史维高”制款紫砂壶(图5)清宜兴窑荆溪“史维高”制款紫砂壶局部清宜兴窑荆溪“史维高”制款紫砂壶(图5),方形,方唇,矮直颈,突肩,深腹,平底,弯曲方流,对称一侧为鋬壶腹内流孔为圆形单孔,壶底有长方款记“荆溪史维高制”通高23.4厘米、口径11×10.2厘米胎呈紫黑色,造型古拙史维高,清代乾隆、嘉庆间制壶艺人,生卒无考。

工治砂壶,善制方壶宜兴,历称“阳羡”“义兴”“荆溪”,素有“陶都”之称清宜兴窑紫砂带盖钵(图6)清宜兴窑紫砂带盖钵(图6),镇江市一中弹簧厂出土通体呈扁圆球形有盖,子口,圆唇,鼓腹,圜底盖内有一菊花形戳记,内有“荆溪”二字,还有一方形图章戳记“邵文茂制”通高12.2厘米、口径14厘米邵文茂为清顺治间宜兴紫砂艺人,生卒无考,善制各种器物,此器当为贮藏茶叶的器具明清时期以散茶为主,如贮存不当,茶叶就会变质,因此茶叶贮存用具就显得重要紫砂器用于贮存茶叶,具有茶色不损的特点清宜兴窑紫砂有流盖杯(图7)清宜兴窑紫砂有流盖杯(图7),整器作四瓣瓜棱形有盖,盖顶堆塑双桃为钮器平唇,短平流,无把,圈足。

底心有一圆形戳记,字模糊不清整体造型俊秀,小巧玲珑高10.3厘米、口径8.8厘米、底径4.5厘米此件与浙江杭州半山清乾隆间墓葬出土的彩绘山水注壶形制相同除紫砂茶具外,瓷质茶具也异彩纷呈清朝历代皇帝嗜茶,宫廷饮茶之风盛行,内务府专门设有“御茶房”康熙、乾隆两朝皇帝更是以嗜茶闻名,曾在宫中多次举行茶宴,宴请文武百官,场面宏大景德镇御窑厂为此生产大量茶具来满足宫廷饮茶的需要,镇江博物馆藏清宫瓷质茶具主要有托盏、碗、壶、罐之类如:清康熙黄釉海水龙纹瓷方茶托(图8)清康熙黄釉海水龙纹瓷方茶托(图8)清康熙黄釉海水龙纹瓷方茶托(图8),长方形,浅腹,器内心有一凸圈,可放置茶盏底心为莲纹,四周为海水龙纹圈足内有“大清康熙制”双行六字楷书官窑款高1.6厘米、外径13.5×10厘米、内径2.9厘米;底外径13×7.3厘米、底内径4.1厘米清康熙黄釉暗龙纹瓷圆茶托(图9)清康熙黄釉暗龙纹瓷圆茶托(图9)清康熙黄釉暗龙纹瓷圆茶托(图9)清康熙黄釉暗龙纹瓷圆茶托(图9),敞口,浅腹,器内心有一凸起的圆台,可放置茶盏,圈足盘内底刻龙纹圈足内有“大清康熙制”双行六字楷书官窑款高1.7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10.6厘米。

托盘为衬垫茶盏的茶托,目的是避免“盏热烫指”,所见最早的此类器是六朝青釉瓷托盘黄釉瓷器在明清两代是帝王尊贵地位的象征,成为帝王专用瓷器清乾隆青花御制三清茶诗瓷碗(图10)清乾隆青花御制三清茶诗瓷碗(图10)清乾隆青花御制三清茶诗瓷碗(图10),敞口,深腹,圈足,内有“大清乾隆制”篆书官窑款内外口沿下及外近底部饰如意纹,内底心绘梅花,外腹部有乾隆御题诗:“梅花色不妖,佛手香且洁松实味芳腴,三品殊清绝烹以折脚铛,沃之承筐雪火候辨鱼蟹,鼎烟迭声火越瓯泼仙乳,毡庐适禅悦五蕴净大半,可悟不可说馥馥兜罗递,活活云桨澈偓佺(quán,古代传说中的仙人)遗可餐,林逋赏时别懒举赵州案,颇笑玉川谲寒宵听行漏,古月看悬玦软饱趁几余,敲吟兴无竭”落款为“乾隆丙寅小春御题”,末尾钤“乾”“隆”篆书圆、方二章高5.4厘米、口径10.7厘米、底径4.8厘米清乾隆白地青花绿龙纹瓷盖罐(图11)乾隆皇帝在位,每新正必举行茶宴,茶宴上准备的茶美其名曰“三清茶”,由梅花、佛手、松实沃雪烹茶三清茶具是清代皇室定制的茶具,品种包括陶瓷、漆器、玉器等三清茶瓷具以青花、矾红釉为多见清乾隆白地青花绿龙纹瓷盖罐(图11),盖面平坦,罐直口,短颈,溜肩,圈足全器以白釉为地,青花勾边填以绿彩,肩部绘八宝纹,腹部绘龙纹,近底部绘莲瓣纹底部有“大清乾隆制”三行篆书官窑款高21厘米、口径6.5厘米、底径8厘米明清时期茶叶以散茶为主,散茶喜温燥而忌冷湿,炒制好的茶叶需要贮存,贮存器具一般为瓷质和紫砂器,此器用于贮存茶叶宫廷饮茶讲究排场,而民间饮茶则率性随意清代民用陶瓷茶具造型多样,纹饰自然流畅,如青花茶托就有圆形、花形、船形等多种清景德镇窑青花船形瓷茶托(图12)清景德镇窑青花船形瓷茶托(图12)清景德镇窑青花船形瓷茶托(图12),船形,内底有一凸圈,可放置盏,方足,足内为仿“乾隆制”官窑款全器绘缠枝纹因其形似舟,遂以茶船或茶舟名之,用以承茶盏防烫手之用高3.4厘米、底径5.8×4.8厘米清景德镇窑青花花形瓷茶托(图13)清景德镇窑青花花形瓷茶托(图13)清景德镇窑青花花形瓷茶托(图13),器呈四瓣花形,敞口,弧腹,圈足,足内为仿“乾隆制”官窑款全器绘缠枝花卉纹,器内心为几何图案,器周饰以白边高5厘米、足径4.4厘米盖碗出现于康熙时期,到中晚期出现了盖碗加茶托的“三件套”,如镇江市西津渡清道光间瓷器窖藏出土近100件套带托盖碗、果盘等带托盖碗分青花、冬青釉两种。

盖碗既可防止灰尘落入碗内,起防尘作用,又可避免手被烫伤,并可保温清青花瓷带托盖碗(图14)清青花瓷带托盖碗(图14),盖弧面,盖顶饰环形捉手,盖扣于碗的内口;碗敞口,圆唇,斜弧腹,圈足;托敞口,圆唇,斜弧腹,圈足青花盖、碗、托外壁绘对称的3组“囍”字,间以缠枝灵芝、蝙蝠纹有的在盖捉手、碗足、托足内书仿“大清道光制”官窑款高11.4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5.4厘米清冬青釉瓷带托盖碗(图15)清冬青釉瓷带托盖碗(图15),盖弧面,盖顶饰环形捉手,盖扣于碗的内口;碗敞口,圆唇,斜腹弧收,圈足;托敞口,圆唇,折腹,圈足内收盖捉手、碗足、托足内有的仿“大清嘉庆制”官窑款,有的为“大清”二字,有的为画押款高11.2厘米,口径12.4厘米,底径5.4厘米镇江博物馆收藏的明清陶瓷茶具,反映了当时镇江茶文化的繁荣,同时也是明清茶文化的一个缩影。

更多瓷器

瓷器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瓷器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