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德基,江西婺源人,出生,副编审,《景德镇陶瓷》杂志创刊人,曾任社长、总编辑系中国考古研究会会员,景德镇陶瓷史研究会理事、秘书长,江西省出版学会理事,从事陶瓷专业书刊编辑、出版工作三十余编著陶瓷专业书刊达数百万字,是景德镇著名陶瓷专家,长从事艺术创作,其作品具有一定的收藏价值,有很大升值空间自谦的老者逾古稀的王德基老先生在与一些青陶艺家们聊天时,戏称自己是“土八路”,而非科班“正规军”不过,这种自谦却无法掩盖其人生过往在景德镇陶瓷界的巨大影响,也无法让人忽略他作品的独特艺术价值参加工作的王老,自幼就喜欢绘画,只要有可能,都会坚持练习和创作他曾当过小学美术教师,后到省陶瓷工业公司工程室从事色釉研究,和同事一起完成的结晶釉陶瓷(煤窑烧成)填补行业空白;下放到农村后,利用劳动之余潜心练笔,绘画造诣有了很大提高;几后,他调回省陶瓷公司,通过编著《日用陶瓷工业手册》,深入掌握了陶瓷装饰的各种环节,如材料性质与运用、色彩把握、器形与烧制等,迅速成为行家里手“这也算是人生幸运吧”王老感慨有着深厚绘画功底,对陶艺各方面又有深刻研究和实践积累,使他在成为国家级刊物创始人不久,就让《景德镇陶瓷》在国内产生了重要影响他在从事专业理论研究之余,创作成了生活中最重要的爱好,王德基正式退休,开始专注于陶艺创作专业研究者认为,王老的创作既有很高艺术水准,又没有受到所谓专业规范的局限,虽然是“土八路”,但他的努力和经历却无形中弥补了“科班”出身人的不足和空白,既有民间传统工美取向,又有专业理论修养因此,类似王德基这样的创作群体不仅独特,更是一种财富,更应该特别关注。
自然出真趣王老曾有幸旁观一位搞山水的刷花大师的整个创作过程,并在颜色、构图各方面与大师进行交流,他尝试的刷花瓷板作品得到大师称赞,被人高价收购,但他再也没做这类东西“毕竟是人家搞的东西,抄袭有悖自己良心。
”王老说釉上新彩作品《脸谱》是王老的一种创新:在30余厘米高的腰鼓瓶上,20个形态各异的戏剧人物脸谱呈上、中、下三条环带分布,落笔干脆,色彩清丽,构图别致,更为与众不同的是,脸谱采用夸张变形处理方法,显得别有趣味。
王老说,这件早创作的作品诞生前,他自己画了四五十件,没有让自己满意的,而无心之中采用变形夸张手法所做的一件,却给自己带来惊喜,发现是别人所没有的。
“自然出真趣,刻意经营安排的作品,是不能成为好作品的”王老说。
王老喜欢大师张志安的拟人化、夸张变形化,喜欢马得人物的瞬间动感;刘懋善特有的乡土情韵,也让王老沉醉退休后,他曾集中时间和精力临摹和揣摩这些大师的创作,并嫁接到瓷器上他对这些大师的构图布局、笔墨技法、意境气韵都深会于心,有时候不看原作就能在底稿上画出来“更重要的是,领会他们如何处理精神和手法之间的关系”王老说,模仿要体会到精神本质层面的东西,而不是仅仅满足于技巧方法今3月,几位日本游客在市群英街3号“王群陶艺”里看到王德基作品,爱不释手,不忍离去,买了3件表现婺源风光的小件,并当场签了大件作品订单陪同的翻译告诉王老,客人被富有情韵、质朴自然、天性率真的意趣深深打动王老说,人的一生中,不能让生活压抑天性,如果不能从种种技巧、经验的束缚中超脱出来,便不能率意地自我抒写这与其说是创作心得,不如说是一种生活境界创作,是一种生命留存退休后,王德基每天创作时间不少于3小时他潜心研究并能娴熟掌握各种表现手法,釉上、釉下、青花、新彩等均有很深的造诣作品题材新颖、色调柔和、构图严谨,尤其擅长在异型器上作画谈到创作动机,王老说,一是创作让生活积极充实,二是好的作品同研究成果和发表过的文章一样,能够留存于世每个与他打过交道的人都知道,与王老这样的人相处本身就是一件美好的事情,能感受到真诚、恬淡而随心自在,这种人生境界自然而然渗透到创作的方方面面蘑菇瓶《江南水乡》是颜色釉综合装饰作品,表现了家乡婺源秋景:蓝天白云下,大雁翩然而飞,徽派村落依水而居,错落有致的房屋之间点缀着花木青草,渔舟行水,倒影婆娑,船夫或歌或划,洒脱豁达且怡然自得该作品在用色上非常讲究,浓淡相宜,明暗得当;在构图布局上充分发挥了器型空间视觉延展性,任意截取一段即为精彩画面,旋转观赏整体更让人回味;笔法线条自然随心,层次分明,虚实处理独到淳朴自然的风光,特色鲜明的房屋、花草,心无羁绊的人物生活,不仅给人美的享受,更带来富有情思的人生境界只有静静欣赏仔细品味,方能发现景物本来具有的那种活泼的微妙之处,感受情景契合的时候那种愉悦之情,感悟到“抛却机心,抱璞返真”王德基的女儿王群是一位有影响的青陶艺家,她说,父亲对自己影响很大,“当然水平也比我高”王老说,他爱江西这块宝地,不仅画婺源,还要画鄱阳湖、浮梁等地风情,用自己的创作特色传达美至于作品去向,“更主要的是与同行进行切磋”他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