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纹饰作为社会的主体,人是人类自己最熟悉、最常见的事物,历代艺术品上描绘最多陶瓷器上,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就有不少人的形象作为装饰,如著名的半坡人面鱼纹装饰彩陶盆这时期的人,多是图案化了的,有图腾意义的纹饰,如人面鱼身,舞蹈的人带尾巴等秦汉:陶瓷器上的人物纹饰,多带神话色彩,如西王母等。
这时期最成功、最震撼人心的陶瓷人象,是名扬中外的秦兵将俑,虽然它不是作为装饰的"人纹",但是陶瓷人形象的伟大杰作,故忍不住在这里再提一句六朝:作为装饰纹饰,此时人形象多出现在祭尊奠人的器物魂瓶上均为堆塑,造型简单,手法粗犷,但神形逼真,较为生动有少量描画的如前述三国吴釉下彩绘神仙图还有人的形体作为器物造型的,如西晋青瓷胡人骑狮烛台,人的形体即是造型主体之一,也是装饰隋、唐时期作为装饰的人物形象不多,大量的是各种陶瓷俑:白瓷俑、三彩俑,等等人物有佛、菩萨、文官、武士、仕女、奴仆、胡人、歌舞伎,等等,皆充分写实,神形兼备,为我国陶瓷人物俑又一杰作作为装饰的,仅见有少量婴戏纹宋代:是人物纹饰发展并成熟的时期,如磁州窑的釉下彩绘人物,定窑、耀州窑印花、刻花划花人物(主要内容是婴戏及戏剧故事)宋代人物纹饰的特点是:人物形象生动,活泼,充满生活气息,无论刻、划、印、绘画,均用笔简练,高度概括,艺术性很高,形象地表现了当时的民情风俗此外,又作器物主体,又作器物装饰的孩儿枕、仕女枕之类,更是一代名品,人物形象亦生动有神,充满时代气息元代:绘画人物纹饰导主导地位,另外也有不少印花、堆塑人物纹饰绘画人物纹以戏剧故事、典故为多,虽然亦神形兼备,但终有些戏剧化、脸谱化,生活气息少了元代人物纹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出现了八仙形象明代:青花及其他彩瓷上人物纹较前代大为增多,以青花器的人物纹饰为主其中以婴戏纹的时代特征比较鲜明明代婴戏纹,宣德以前多为所谓"庭园婴戏",孩子们在庭园内活动人物较为写实,绘画也还工整宣德后,多为郊外婴戏,孩子们嬉戏在户外,人物画得比较抽象,近乎简笔画风格婴孩的形象变化尤为分明:永、宣时期,孩童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圆的脸,额上几根流海,几个孩子一起玩,又叫群婴戏孩童形象折射出社会的安定嘉靖、万历时期,孩子们长袍大褂,显得头重脚轻,头特大,后脑凸出较多用的图案是加官进爵图、百子图晚明:明代晚期社会现实动荡,矛盾尖锐、封建政权江河日下这些社会现实折射在此时的瓷画婴戏人物上,孩童们瘦骨嶙嶙、脚奇长,后脑特大,形体十分抽象,看起来奇形怪状,全是户外婴戏图清代人物纹饰内容非常丰富,用得十分普遍,有代表性的有如下几种:婴戏舞龙:始见于乾隆时,晚清特别多晚清舞龙婴戏,多为粉彩,人和龙均画得草率,龙尤其神形皆无,全为玩物,孩童倒不失一些天真烂漫的情趣。
刀马人:康熙时多见,将明代兴起的这一题材推向成熟,绘画精细,着色鲜明此题材光绪时又多起来,不过光绪时为粉彩多,康熙时多为五彩渔樵耕读:大量出现在康熙时代,清代一直沿用不断西洋妇女:乾隆时兴起,后少见除以上这些人物纹饰外,明清时期还有不少人物纹饰图谱,即相对固定的人物、景物配合,相对稳定的内容,部分已经约定俗成,象征一些吉祥意义,这里举出一些:莲生贵子:一童子坐在莲花中百子图、多子图、舞龙图。
麒麟送子图:麒麟背乘坐一童,前后若干婴童护从此种图晚清多银烛高秉照天明:仕女在庭园中秉烛,此图多为明永乐、宣德时器上见峭壁题诗、三仙炼丹、八仙祝寿、松下夜读,多为明末至清康熙时器上见凿壁借光、桃花美人,多在清末见四妃十六子,寓多妻多子,康熙时多见四爱图:陶渊明爱菊,王羲之爱鹅,周敦颐爱莲,林和靖爱梅,一人一物一器,也有几个几物共器,明代所见较多,清代,特别是晚清也有八仙或暗八仙:暗八仙是指八仙人物不出现于画面,用八仙所持物代表八仙。
八仙所持物分别为:汉钟离--扇,张果老--鼓,铁拐李--葫芦,曹国舅--玉板,何仙姑--莲花,吕洞宾--剑,兰采和--笛,韩湘子--花蓝八仙图在明嘉靖时多,暗八仙晚清瓷器上很多老子说经,老子出关,多出现于万历后张天师斩五毒:五毒指蛇、蜈蚣、壁虎、蜥蜴、蟾蜍(或刺猥),明万历后多见其他还有:达摩渡江、文王访贤、携琴访友、张骞乘槎、太白醉酒、踏雪寻梅、吹箫引凤、平步青云、秋江待渡、临水吟咏、山水高士、书生梦幻、竹林七贤、踏云摘桂、曲水流觞、雪壁题诗,以及新四爱图(苏东坡爱砚、米芾爱石、杜甫爱诗、李白爱酒),饮中八仙(据杜甫《饮中八仙歌》作,这八个仙人为贺之章、王进、李适之、李白、崔定之、苏晋、张旭、焦遂)清代康、雍、乾时人物,题材高雅,绘画精工明末草率,笔简意深,清末则流于庸鹆,有不少人物纹饰,徒有其形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