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彬:始于偶然,成于必然
Home|牡丹丛中笑--访中国高级工艺美术师余学凡|朱彬:始于偶然,成于必然

朱彬:男,硕士,讲师,现任职于景德镇陶瓷学院设计艺术学院江苏盐城人,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同留校任教至今作品在《美术观察》、《中国收藏》、《中国陶瓷》、《中国陶瓷工业》、《华人时刊》、《景德镇日报》、《超设计》等诸多刊物中发表,在《美术观察》、《艺术评论》、《文艺争鸣》、《艺术与设计》、《美术大观》、《美术界》、《中国陶瓷工业》、《陶瓷研究》、《大众文艺》等期刊中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教材《包装设计》、《色彩形态构成》、《图形创意》等调皮的小孩小时候的朱彬很顽皮,做什么事情都没办法冷却他旺盛的精力,总是惹得老师隔三差五地向他父母投诉朱彬的父亲相当地烦恼,能想的办法都想尽了,朱彬依然过分地活泼这时,父亲的一个同事建议,不如送朱彬去画画兴趣班学习父亲当时并不知道,这样的选择是有多正确动不动就上窜下跳的朱彬,在画画班上开始变得愿意安静下来,沉浸在画画的世界里,画画给予了他一个非凡的空间,一个调皮的小孩开始变得沉静了当事情找对了方向,接下来的发展就变得顺理成章了朱彬此后的人生中绘画理所当然地成为最重要的一部分,,朱彬高考后,顺利地被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录取了,大学毕业,他留在了陶院教书,继续探索着艺术在人生中的无数个可能毕业之后的留校任教,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是极好的有着充裕的时间以及宽容的思想环境。

朱彬在陶院学习的是美术,不过这里是景德镇,来到了景德镇从事美术事业的话,艺术创作就无法绕过陶瓷面对强大的陶瓷创作氛围,朱彬逐渐感受到了从事陶瓷艺术创作是一种宿命般的选择开始于偶然毕业之后的朱彬利用一切可能的时间,研究陶瓷的工艺,摸索陶瓷材质的特点,在陶瓷艺术的创作领域寻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符号就像一个长途旅行游人,不断地跋涉,穿越千山万水,只希望找到心中安稳降落的地点一次偶然,朱彬做了一个颜色釉的镶器,烧制出窑的时候,他发现本来堪称完美的镶器的一个面上出现了一个不合时宜的小圆点除了这个小圆点之外其它都非常好,如果再画上荷花或是其它什么的,这应该会是一件很好的作品可是,出现这么一个小圆点,让朱彬有些哭笑不得。

如何处理这个圆点呢,既不显得做作又自然呢?思考了良久,他发现这个点有些像佛像额头上的那个点,干脆抛弃原来的计划,改画佛像始于偶然的作品,获得了比预计更好的效果,这让朱彬大感意外也得到了灵感一直在寻找一种定位,一个清晰的思路的朱彬,从这个偶然的小圆点上获得了启发佛像创作是个很好的方向,佛像庄重肃穆,但这个领域包含的内容太浩瀚了,稍微研究就会发现,这里像是一座挖掘不尽的宝藏,只要越认真地开拓,里面便越会不断地涌出令你惊喜不已的东西朱彬说而且,朱彬的每件作品都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平均两三个月才能出来一件作品且每每作画至深夜,夜深人静之时,反复修改作品,推敲细节,力求将作品深入到极致朱彬描绘其作品与众不同,从色釉的表现、构图的方式、细节的处理、氛围与意境的表现等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究例如,朱彬一头扎进了佛像的创作研究之后,每当他路过一处,那里凡有寺庙他就会进去,仔细端详庙中佛像的神态,服饰,就连寺庙的建筑特色他也绝不放过,一定要好好地观察一番,生怕漏掉了其中任何一处细节佛,内心寄托正如朱彬所说:取材佛教内容并极力表达佛教人物形象,是因为佛教与人结下了恒久的情缘关系,它在人的心理与日常平凡的生活行为上的影响力和人的亲和力,由来已久。

采用颜色釉做材料,是因为颜色的表现力更适合展现这种古老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在传统的佛教形象塑造中,留下了古人对佛旨的理解,留下了对佛形象的刻画与描绘,留下了佛教艺术表达的历史沧桑而且,佛教文化的精髓促发我的心而使之久久不能够平静下来,安抚这颗心的唯一方式就是将不平静的心放置在一定的对象之上,或使激起我心的不平静因素得以尽早转化这在我看来最好的解脱,就是在创作中的情感宣泄此外,佛教形象从神坛走入民间,走进人们的平凡生活,曾经积淀了深厚的层层轮并留下了厚重历史的沧桑感,它不仅蕴藏着时间的流逝、空间的转换,以及人们对佛教文化内容的认知、理解、领悟,与自我表达,而且,还为后人留有广阔的反思与回旋余地笔者问朱彬:你所绘制的佛像作品,究竟想传达一种什么样的讯息呢?朱彬答:佛就是人们心中宁静的表达,他们的形象是美的,融进每个人心中就是一种精神的寄托,让观者能透过这些作品感受到一丝,哪怕是片刻的宁静,这样的佛像作品便是好的

更多陶瓷艺术

陶瓷艺术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艺术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