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时期洪武时期的瓷器流传至今的数量很少,目前尚未发现真正带有洪武官款的瓷器20世纪八十代以前研究不深,易与元代青花相混淆,现在已能较为清楚地鉴别,如上海博物馆藏青花“春寿”篆书铭文云龙纹梅瓶原定为元代,现更正为明洪武青花瓷以往谓“洪武无瓷器”,实际上洪武瓷较元瓷更为稀少由于明初瓷器生产是在元代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洪武瓷与元瓷很相似,往往被人误认为是元瓷实际上,二者之间还是能够予以区分的青花瓷洪武早期的青花瓷风格几乎与元代风格一致,难以区分洪武中晚期青花瓷的风格开始有所变化:瓷器胎质相类,胎体较元青花瓷略为轻薄,底足较大,露胎釉色:白中透青,呈鸭蛋色。
釉汁莹如堆脂,釉面白润而肥腴青花发色:大多偏淡偏灰,不如元青花那样浓翠;还有一些偏黑,类黑色这是采用国产钴料的缘故洪武青花瓷主要使用淘洗纯度不等的国产料,国产钴料含铁量低,含锰量较高。
由于也使用元代存留的进口料,因此,洪武青花发色大体可分为以下三种:1清新明快的淡蓝色,色调稳定,不晕散,纹饰浓重之处也能呈现出青花的层次2青花发色浅淡,少有晕散,纹饰中常有明显的深色小点无规律的星布其中,似群星遍布3青花色泽泛灰,釉面呈灰乳色由于钴料中含有较高的锰杂质,所以纹饰中常有较大斑状的黑青色,深入胎骨,手感凹凸青花料若不罩在釉下,烧出后则为黑色,近似唐代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青料罩在釉下,烧出的成品则为灰蓝色文饰:图案布局渐趋疏朗,开始改变元代青花瓷装饰多层次,满花纹的风格,花纹趋向于多留空白地多使用扁菊花纹、缠枝或折枝牡丹纹、莲叶纹,葫芦叶纹不像元代那样画得规矩;龙纹身形较元代龙要粗壮常见的图饰有松竹梅、奇石芭蕉、缠枝花卉纹、变形莲瓣纹、牡丹、荷花、茶花、灵芝、长尾的如意头云纹、龙纹,还有团花形装饰、卷草纹、蕉叶纹,还有篆书“春寿”、草书“福”、“寿”等等人物故事、动物、水禽、莲池等纹饰比较少见纹饰舒展柔和,但画法简单,技法较为单一,或勾连留白,平涂,以圆弧形线条居多,线条粗细明显器型:造型趋敦厚,多见玉壶春瓶、梅瓶、盘、碗、折腰碟、三足炉、高足杯等瓶罐如元代器器底:多为砂底,或有“火石红”,糙底的盘碗之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也有刷白釉浆的釉底瓶罐足壁较厚,足壁有倒角切削,底部也有乳钉状突起盘碗足内壁呈斜坡状,足跟平切,与元代足跟斜削不同款识:迄今未发现洪武官窑上的款,个别器物上有“春寿”字样的铭文洪武民窑青花碗心有“福”、“寿”款字断代提示:洪武官窑纹饰,虽承袭元代,但较元代层次感强,或勾连留白,或平涂;首创的“一笔点划”的大笔写意对后世的影响很大。
其主要特点是圆弧形线条居多,线条粗细变化明显。
凡是瓷器似元青花瓷,但又有椭圆形的扁菊花纹饰的,或者蕉叶纹重叠排列,蕉叶边缘用笔不实,叶脉中茎中空的,应该视为明洪武青花瓷至于那种器内壁模印云龙纹,外壁绘青花云龙纹的大瓷盘,只要底足露胎而且大,底足壁较元青花瓷底足壁稍薄,也似应视为明洪武青花瓷由云龙纹来鉴别明洪武朝青花瓷与元代青花瓷,也是一个判断依据元代的龙纹注重表现龙体的协调与美观:其身体较匀长,动感十足;头部扁长,双目虽小但有神采,龙角状如鹿角伸向脑后,龙颈细长而弯曲;须、发、肘毛挥洒飘扬,背鳍整齐密布向后掠;龙爪三、四、五不等;龙鳞多呈鱼鳞状。
既有灵动威武之气势,更有清新飘逸的神韵其四周的云纹为青花折带云,虽勾边填色但不留白,宛如蝌蚪状明初洪武的龙纹注重表现龙的凶猛和气势:其身体壮硕,弯曲度较大;龙首发似直立,肘毛似飘带;背鳍多处理成一高一矮的参差状,龙鳞刻点精细;龙爪多为五爪;整个图形较元代龙纹要复杂。
其云纹为露白的如意形或礼花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