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宜兴市是中国着名的陶都地处长江下游苏南的太湖之滨,与浙江、安徽搭界,境内山峦起伏,河湖纵横,交通运输便利山区盛产瓷土和竹木薪炭,为发展陶瓷业提供了良好的自然资源因此,得天独厚的宜兴陶瓷产业自古发达,至明清并形成自已独特产品的优势与特色,名扬四海宜兴陶瓷业的中心是在其南部山区和水网地带的交接点丁蜀镇一带宜兴的史前制陶业,根据近来对该地区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的骆驼墩、西溪遗址等出土陶器最早距今约七千陶器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红陶为主,其次为灰陶及黒皮陶,能初步地掌握窑中的烧成气氛,利用还原气氛烧成灰陶,利用闷窑渗炭法烧成黒皮陶属于新石器时代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至晚期良渚文化系列(见邹厚本主编《江苏考古五十》,南京出版社,出版)商周时期,宜兴烧造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是吴越文化的重要内涵特征建国六十多来的考古实践证明,烧制原始瓷是江浙地区吴越民族的历史功绩现已查明浙江湖州德清窑为中国瓷之源,商代已建龙窑大量烧造原始青瓷吴、越国同族,接土邻境,圵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
(《吕氏春秋知化篇》)并名列春秋五霸,在先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几何印纹硬陶与原始青瓷为孪生姐妹,吴越地区考古发现商周窑址常见印纹硬陶与原始瓷同窑合烧,如南京北阴阳营遗址第三层湖熟文化以及浙江富盛等地多有发现这样兼烧的窑址;也有的是分窑烧制。
我国着名考古学家夏鼐先生曾经指出:原始瓷(即加釉硬陶)的烧造,当为南方长江下游地区的发明,后来在长江下游地区逐渐改善,终于在汉末出现了瓷器,成为中国文明的特点之一上海博物馆考古工作者在上海闵行发掘相当中原夏商时代的马桥文化遗址中,出土了青釉和黒釉残片,有学者根据科学测试结果认为马桥夏商样品是目前所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原始瓷在宜兴丁蜀镇附近元帆村遗址的上层和杨破窑墩、张泽乡的前港咀和寿山村上层、湖汶乡画溪河西岸、善卷乡五洞桥,以及杨巷镇附近的城头地、桥渎里和王府墩三处遗址的上层都出土了相当数量的商周时期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碎片,这些遗存中可能有的就是烧造印纹硬陶和原始瓷的窑址所在,如丁蜀镇南山古窑址中发现有春秋战国的原始青瓷等而在江浙地区的商周吴越文化聚落遗址、城址,特别是土墩墓中出土的完整几何印纹硬陶和原始青瓷器成千上万宜兴也是烧造六朝青瓷的重要窑场。
汉、六朝时期宜兴窑场大多分布在丁蜀镇之南的南山、均山一带,据上世纪代以来的考古调查,计发现窑址达20余处,众多的窑址表明当时宜兴陶瓷生产发展已经具有相当规模。
以南山窑群为主的宜兴汉代窑,其主要产品是釉陶和早期青瓷,器物种类有壶、罐、罍、瓮等唐代是宜兴窑青瓷的繁盛时期。
我国瓷业生产在唐代飞跃发展,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北方邢窑系的白瓷与南方越窑系的青瓷并驾齐驱,邢瓷类银,越瓷类玉,天下无贵贱,通用之唐五代宜兴境内继续用龙窑烧造青瓷,经调查其主要的烧造地点有南山西北麓的小窑墩,丁蜀镇西南的涧众窑,张渚镇归径乡的棚山和真武殿山的南北麓等其中小窑墩始烧于唐代早期,涧众窑为中晩唐,归径窑约当唐晩五代时期。
南京博物院对涧众龙窑作过正式发掘(见南京博物院《宜兴涧众窑》,载《中国古代窑址调查发掘报告集》,文物出版社1984出版﹚唐代宜兴窑场主要烧造民间日用青瓷器,产品有碗、盏、盘、鉢、灯、壶、罐等,釉色以茶绿为主,酱色釉次之,施釉均匀,釉面光泽其产品在江苏境内唐代遗址中常见,说明它是销路很广的民用瓷当时国内最大的陶瓷集散地和消费市场杨州,对考古发掘出土的唐代全国各窑口瓷片分析,据统计宜兴窑瓷片通常占出土瓷片总量的24~35﹪宜兴窑产品属于越窑青瓷系统,虽然其质量与越窑有着明显的差距,但它以地理位置和产量的优势,成为我国南方长沙窑之外越窑青瓷的另一个竞争对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