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赣江流经万安十八滩后缓缓流入吉泰盆地,江面变宽,水流平缓,使得吉安永和镇成为“船舶大小总相宜”的天然良港吉泰盆地发达的农业经济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粮食来源黄金水道赣江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便捷的水上交通隔河相望的青原山鸡岗岭丰富的瓷土资源和附近山区充足的松柴燃料,是当地发展制瓷业取之不尽的原料、燃料资源再加上悠久绵长的庐陵文化沃土培育出了璀璨的吉州窑陶瓷文化吉州窑是唐宋时代一座能生产众多产品的综合性民间窑场遗址在以今江西吉安县永和镇为中心的赣江两岸,其中以港口所在地永和镇最为集中,也最具代表性由于唐宋时期习惯上以属地州名命名窑厂,吉安自隋至元初曾称吉州,永和属吉州管辖,因地得名,故称吉州窑;又自东汉至宋,在永和曾置东昌县,所以吉州窑又称东昌窑、永和窑,瓷窑始置官吏,为永和镇,秀民大家,陶埏者半之”据《庐陵县志》引《青原杂记》云:“欧阳铁杂著云,永和镇舒翁、舒娇,其器重仙佛,盛于乾道初,谓之高唐乡临江里瓷窑团有团军将主之以宋寝盛景德中为镇市置监镇司掌瓷窑烟火公事,辟坊巷六街三市时海宇清宁,附而居者至数千家,民物繁庶,舟车辐辏……实西南之都会也”明代曹昭《格古要论》云:“吉州窑,出今吉安府庐陵县永和镇。
其色与紫定器相类体厚而质粗,不甚值钱宋时有五窑,书公烧者最佳有白色,有紫色,花瓶大者数两,小者有花,又有碎器最佳相传宋文丞相过此窑变成玉,遂不烧焉今其窑尚有遗迹在人家,永乐中,或掘有玉杯、盏之类,理或然也,自元至今犹然”清初方以智在《游永和记》中描写道:“因窑立镇,置监主云,估商帆集,万烟骈填”清宣统间编修的《窑岭曾氏族谱》云:“永和东昌自唐宋末称胜地,而尤莫胜于宋宋置大镇陶于此市,有官司纲纪税务,其器用如炉、碗、缸、缶至今犹存”“所出陶器皆极古雅今虽久废……而废窑则累累,然罗列其地,如山如阜如岗如陵”吉州窑不仅烧瓷历史悠久,而且生产规模颇大如今的永和镇,仍然可见用古瓷片、匣钵和废窑砖铺砌而成的街巷古道镇西侧除了稀疏的村落外,便是宽阔平坦的田园,在东西长约2公里、南北宽约4公里的冲积平原上,密集地分布着本觉寺、尹家岭、蒋家岭、曹门岭、肖家山岭、曾家岭等24个窑包,分布面积达8平方公里以上,最大的窑包高20多米,如岗似阜在窑岭周围,各色古瓷片、古窑具,俯拾皆是下面我们就从胎、釉、造型特征、装饰工艺、装饰纹样、历史地位等几个方面对吉州窑产品进行介绍一、胎吉州窑瓷胎的造型,唐代雍容、矮胖,宋代向挺拔、俊俏方向发展,元代则变得肥硕、厚重以常见器型碗、盘、壶为例,唐末五代以玉璧底、矮圈足为主:北宋前期高圈足、大圈足,北宋中后期,以矮圈足居多:南宋早期演变为假圈足,南宋中期,圈足直径逐渐缩小并在圈足外斜削一刀,再在近足处横旋一刀,形成外观似圈足的形状;元代中期以后,除黑釉盏继续保持上述形状外,其余底足又向厚壁、大圈足发展因吉州窑的瓷土来源于附近地区,生产作坊位于赣江岸边的砂丘上,无法避免砂粒混入瓷土中,因而胎体含砂量大,胎质都较粗松,呈米黄色,亦有红褐色、砖红、灰白、青白瓷胎和陶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数量最多的则是米黄色含砂胎因胎土中含砂多,加之淘洗欠精,使得器物粗松似陶,有气孔,吸水率高,未达到高温瓷化效果,“似陶非陶”,粗看似陶,但叩击之有金属声,这是由吉州窑的生产环境所形成的个性,成为区别其它窑口的明显特征不过,釉下彩绘瓷胎体大多数呈灰白色,用鸡岗山白土制成,淘洗精到,制作精良,胎质坚硬,瓷化程度高,是吉州窑最好的一类瓷胎吉州窑瓷器一般都较厚实,制作得也不太规整,尤其是底足,似是用模子压印后,再在圈足外壁用刀随意刮削而成,切削得很简单、粗糙,故底部与足端处有高低不平的压印痕及刮削痕,线条生硬,棱角分明,足低而厚,不成圈形加之由于胎泥中含砂量大修胎时往往发生阻刀、跳刀现象,在器底及圈足内能清晰地看见跳刀痕,而胎体表面留下的波浪痕经施釉后虽有所减弱,直面观察不易发现,但用手触摸仍可感觉到呈竖条形的起伏并且在适当的角度侧视,肉眼可见竖条状的釉层挂附不匀等肌理现代仿品多采用淘洗好的现成瓷土在封闭的室内制作,砂粒无从混入,人为地羼砂又极难把握比例,因而胎质多坚密,不含砂,色泽偏白,不存在胎表因砂粒引起的阻刀、跳刀现象,更不存在因此而留下的竖条形起伏感和竖条状釉面挂附不匀等釉层肌理早期仿品多系电炉烧制,坯胎易在电炉骤然高温下爆裂,因而有在瓷土中羼入少许泥浆的做法此种仿品胎质呈深灰色,类似砾质胎,但绝无砾质坚硬,磨胎落粉,敲之无金属声,多为瓶、罐、炉之类的大件,且多见于黑釉瓷,尤以剔花最多因胎质不适合生产彩绘瓷,故而在彩绘瓷中未见仿品中期仿品改在瓷土中掺石膏粉或立德粉,由于材料在高温下易爆裂,所以多用低温烧成,敲之声闷,磨胎落粉,胎质虽略泛黄色,但绝无米黄色,而且时间一长,泛黄现象消失,呈色白中泛灰此类仿品多见于彩绘瓷或半截釉黑釉窑变瓷晚期仿品吸取以往经验,有埋入土中过蚀、在成品上涂胶过火以仿土锈制造假象者土锈靠胶粘附,见水易溶化甚至脱落,有时只要用手指蘸点唾涂沫于锈面就可发现手指沾有土色高仿品有用老器底敷新胎和利用粗糙老坯重新上釉窑变等多种这类仿品凡露胎处均为老胎,极具欺骗性识别方法是,前者可用指弹法或物敲法辨别声音,上下声音异样者为赝品;后者可观察釉与胎的结合部,老品胎釉合一,挂附自然,无掉釉或起皮现象反之则为仿品因老胎少,故现今的高仿品多做成木叶纹、兔毫纹、玳瑁纹、虎皮纹等稀见名品,以求暴利二、釉吉州窑由于无法改变瓷土中含砂量大的事实形成了重釉轻胎的生产习惯,在坯胎制作上较为草率,刻意追求釉色变化,博采众长,丰富多变,各地窑场主要瓷品的釉色在这里几乎都有生产,既有南方窑系流行的黑釉、黄釉、青白釉,又烧造北方窑系常见的乳白釉、褐釉、绿釉和琉璃器,以黑釉为大宗在同时期各窑场中釉色最为丰富各种釉色瓷器烧造的大致情况是:唐、五代主要烧造酱褐、青灰釉和乳白釉瓷;北宋时,酱褐、青灰釉瓷停烧,乳白釉瓷质量有了明显提高,新创黑釉瓷,并成为宋、元时期瓷器的主要品种;南宋时,新创釉下彩绘瓷、酱釉瓷黑釉瓷又称“天目瓷”,是吉州窑最有名、最具代表性,也是产量最大、品种最丰富、装饰工艺最具地方特色的产品,创烧于北宋,盛行于南宋,并延续到元代,是顺应宋人斗茶风习而产生的吉州窑黑釉因含铁量比其它窑口低,而钛、钾、钙、镁的含量相对要高,故烧成后,釉质肥厚莹润,黑色深沉柔和,仔细观察,可见黑中泛褐、泛紫、泛红,纯黑者少,釉薄处表现得更为明显器型有罐、瓶、壶、碗、盏、碟、钵、盆、粉盒、炉等乳白釉瓷是吉州窑生产时间最长的一种产品从晚唐五代创烧,一直延续到元代,胎质灰白,釉色白中泛青黄,薄釉不及底,底足切削较粗糙,底有平底、宽圈足和窄圈足之分,有的圈足高达2厘米以上,装饰以印花为主,器型有碗、罐、壶、钵、盏等,以各式碗为大宗,均系日用粗瓷吉州窑还生产一定数量的绿釉瓷以铜为着色剂,含有少量锡,釉面光润,呈色纯绿,釉色有深绿、黄绿、淡绿等;主要器型有枕、盆、碗、盏、碟、瓶、壶、炉、器盖等生活用品和筒瓦、鸱吻一类建筑构件以各式枕为大宗;装饰手法,盘、碗等以印花为主,枕则以刻划与印花相结合,塔则雕塑成型吉州窑绿釉瓷,有确切纪的是安徽省黄山市新乡三保村北宋宣和三塔出土的北宋褐釉大口罐,侈口束颈,溜肩,深腹微鼓,矮圈足外撇形制规整,釉汁莹润,釉面光洁施半截褐釉,露灰白色胎,釉薄处泛棕红色,出土于有确切纪的北宋塔地宫中,是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一件吉州窑产品,对吉州窑北宋瓷器具有重要的断代标尺作用江西南昌钢铁厂基建工地南宋淳熙赵氏墓出土的木叶纹盏,表明在南宋中期这一装饰工艺已很成熟吉州窑剪纸贴花工艺创烧于南宋,是受到当时的斗茶风俗与茶饼装饰手法的影响而产生的一种陶瓷装饰艺术剪纸贴花工艺大致有两种方法:一种为单色剪纸,直接把剪纸纹样贴于器物坯胎上,施上一层釉,待釉干后再剔掉剪纸纹样,就得到釉色与胎色相对的图案另一种是双色剪纸,将剪纸纹样直接贴在已上过含铁量高的底釉器上再薄施一层含铁量低的石灰钙型竹灰釉,然后剔掉剪纸纹样,就显出底色纹样来,入窑高温烧制,两层釉变化出各种窑变色釉,底釉与面釉色彩既有细微的区别又和谐统一,得到釉色和胎色对比深浅相映、动静相辅的装饰效果,在浅淡的底釉上呈现出深色的剪纸纹样在蛋黄色的地釉上,闪烁着形如在云霞、细雨、火焰、青蓝紫绿交织的异彩缤纷的色相中浮现鹿、凤和梅等各种不同花卉和珍禽的剪影,透出一种含蓄而又朦胧的美,富有天然意趣,或双凤展翅,或朵梅纷飞,显得生动自然:或为菱花边框内书“金玉满堂”、“龟鹤齐寿”一类四字吉语,流露出浓郁的民俗气息,成为艺术来源于生活的极好脚注吉州窑的彩绘工艺分釉上彩绘与釉下彩绘两种,以釉下彩绘最为多见,也最具特色,与长沙窑相比,有了明显进步釉上彩绘以草木灰为原料,绘在黑釉上,烧成后呈灰白色,亦有呈金色者,常见纹样有月梅纹、兰花纹和凤纹等漆黑的釉面配上浅白色的月梅纹,黑白分明,潇洒明快,颇具新意从目前所获标本看,釉上彩绘仅有黑釉盏一种器物,装饰在盏内壁釉下彩绘以铁元素为着色剂,故又称“铁绘”彩绘工艺是直接在坯胎上施铁质涂料,然后施加一层薄釉,烧成后画面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其色调因含铁量的多少,以及在焙烧过程中火候的高低而产生差异,一般深者为黑色,浅者为褐色,这样,烧成的器物,白地褐花,显得清新淡雅由于三氧化二铁比较稳定,在高温烧制中不熔不走,无晕散现象发生,依靠釉层的遮盖,经焙烧而显露明澈晶亮的艺术效果,能很好地表现出作者所要描绘的对象色彩在釉下,彩绘不易磨损、腐蚀,色泽莹亮,经久不变,深受时人青睐,是吉州窑烧造技术上独树一帜的成就从江西省新干县界埠公社南宋淳熙十曾照远墓出土的跃鹿纹盖罐、南昌县嘉定二()墓所出跃鹿纹盖罐,开光都是由一粗一细细两条弦纹构成;元代则为二条细弦纹夹一条粗弦纹,江西高安市元代窖藏出土的釉里红开光花鸟纹罐、青花缠枝牡丹如意云肩纹带盖梅瓶的开光都是由二条细弦纹夹一条粗弦纹组成江西省宜春市元代窖藏出土的釉下彩绘莲荷纹三足炉开光就是由二条细弦纹夹一条粗弦纹组成,时代特色鲜明六、吉州窑的历史地位吉州窑以其挺拔秀美的造型,配以绚丽多彩的釉色,或变化万千的结晶斑纹引人入胜,独步一时,至今仍称颂于世,叹为观止,可以说是将形态、色彩、绘画以至釉面亮度均调和得恰如其分,达到了科学技术与工艺美术表现的高峰吉州窑作为当时著名的窑场,与建窑、定窑、磁州窑关系密切吉州窑与福建建窑均以烧造黑釉瓷著称,且地理位置接近,陶瓷界往往将二者视为同一窑系建窑以烧造黑釉兔毫盏为主,盛行于南宋,胎色为乌泥色,釉层肥厚,釉色纯黑吉州窑胎色灰白,釉层偏薄,釉色黑中透褐吉州窑产品丰富,器种有盏、瓶、罐等20多种,釉色有黑釉、白釉、青釉、绿釉,黑釉除兔毫纹外,还有鹧鸪纹、玳瑁纹、虎皮纹以及木叶纹和剪纸贴花、釉上彩绘等,釉色多变,装饰手法多样北宋定窑以盛烧白瓷闻名,它创始的覆烧方法以及移植定州缂丝纹饰烧制的印花白瓷,对后世制瓷工艺产生很大影响,吉州窑南宋时期大量烧制的覆烧印花白瓷,带有明显的定窑风格吉州窑与河北磁州窑均以烧造彩绘瓷闻名,风格接近,陶瓷界往往将吉州窑视为磁州窑系彩绘瓷是颜色釉瓷的一种,创烧于唐代的长沙窑釉下彩绘瓷是吉州窑南宋和元代盛誉卓著的名产,施于白釉瓷上,直接在坯胎上施铁质涂料,然后施加一层薄釉烧成后釉面成份为三氧化二铁,呈酱褐或红褐色,因色彩在釉下,彩绘不易磨蚀,色泽莹亮,经久不变吉州窑的釉下彩绘工艺与磁州窑一脉相承,只是在坯胎上不施化妆土,烧成釉色呈红褐色,而不是黑色,这是由于吉州窑瓷器胎色白中泛黄如果用黑彩,胎釉反差过于强烈显得生硬,改用褐彩,相比之下则显得自然、和谐这种彩绘瓷,黑褐色的图案装饰在米黄色的瓷胎上,黑白分明,对比强烈,描绘的形象特征准确,生动有神,用笔如飞,一气呵成,流畅自然,充分表达作者健康奔放的感情,突出了作品神形兼备的神韵,深化了吉祥如意的主题,体现出清新雅致、富有情趣的艺术风格,给人以美的感受,与磁州窑一起开启了我国瓷器彩绘装饰的新纪元由于南宋政权南迁临安,大批北方人随之南迁,其中不乏优秀窑工,他们到达吉州永和镇后很快就在这里的窑厂找到了工作,重操旧业,凭借他们业已掌握的先进制瓷技术,迅速把吉州窑的制瓷技术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吉州窑所包含的北方定窑、磁州窑风格,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产生的正如冯先铭先生所云:“吉州窑受磁州窑影响,釉下彩绘瓷器属于磁州窑系有极大可能在靖康之变以后磁州窑部分窑工南迁江西,把釉下彩绘技法带到了永和镇,永和镇距离景德镇较近,沿赣江可以通达,因此,景德镇受吉州窑影响较磁州窑大,也就是说,景德镇的青花瓷品种应与吉州窑的釉下彩绘有更加密切的关系”吉州窑是宋元时期江西著名的民窑,古代窑工们用普通的原料和简单的设备,将传统陶瓷工艺和当地民间艺术结合起来加以创新创造出了朴素动人的艺术品和日用品,历经宋、元各代的演变发展,形成一个规模巨大的窑场,集南、北各大民窑之大成,博采众窑之长,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满足民间实用和审美的需求,以多变的釉色、丰富的装饰、优美的造型、独特的工艺和浓郁的乡土气息独树一帜,成为民窑的奇葩,它那淳厚质朴、含蓄秀丽的艺术风格在我国陶瓷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江西窑器,唐在洪州,宋出吉州”
陶瓷历史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历史 :
其他周边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