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追求有气势的开头,宁可骄诏这不是圣旨,不过的确是皇帝说的,宋徽宗赵佶,而奉天承运的说辞是明代开始的语出《大观茶论》,写斗茶的斗茶是风靡两宋的游戏,当时从王公贵胄到贩夫走卒,无不沉溺其中,有点类似于今天的麻将这是宋代刘松的《斗茶图》,画的是上层社会斗茶的场景,山间松下,一派风雅题图是赵孟頫的《斗茶图》,就多了几分市景气,还能证明元朝人也斗茶宋代许多文豪,苏东坡黄庭坚等,也写过斗茶诗,在这儿就不抄了宋徽宗也乐此不疲,经常和蔡京等大臣玩斗茶,并且著书立说,就是《大观茶论》宋朝是团茶,类似于今天的普洱茶饼先用火烤一下,然后研磨,尽可能的细,点茶沫入盏,加少许温水调成糊状,这是调膏,再沸水冲注,是谓点汤,用竹筅(音显)猛搅,叫击拂,白沫浮起,成了喝之前一定要快乐地斗一下,或单挑,或群劈,总之是场愉快的游戏务虚的比赛规则不说了,可以量化的标准有两条:一,以汤色纯白为荣,以汤色灰黄为耻;二,以汤花咬盏为荣,以汤花涣散为耻击拂后茶汤上会浮起白沫,越白说明茶的质量越好咬盏就是白沫盖住茶盏,不能露出水痕,茶花咬盏时间长,就说明点茶技术好可见斗茶的关键指标是白色,那么什么颜色的盏能衬托白色?当然是黑色这就是黑瓷在宋代流行的原因。
黑瓷东晋就出现了,工艺不难,铁多一点,釉厚一点就成了宋以前人们青睐白瓷和青瓷,黑瓷不受待见,产量也不大斗茶冲泡方法叫点茶法,是唐代出现的,当时也有少量黑釉茶具不过唐代主流是煎茶法,很复杂,还要加姜加盐加各种香料,像喝汤一样,主要还是用越窑一类的青瓷盏宋代斗茶风靡后,许多窑口开始烧黑瓷盏上一篇写汝窑的专栏文章里有张图,是汝窑遗址发掘出的瓷片,里面就有带油滴斑的黑盏,可见当时汝窑不只烧天青,还烧天黑不只汝窑,耀州、磁州、钧州、定州等一流大窑,原本专注于青瓷或白瓷,在宋代都放下身段,烧黑盏这就是生产和需求的关系:有人买,才有人做,没人买,就没人做所以每看到有人痛心疾首地感叹某某手艺要失传了,我都纳闷:他又不买,嚷什么啊。
瓷器在宋代做的越发精致了,一个显著特色是杯盏的胎体变薄薄胎瓷工艺难度高,也许最早的薄胎盏是某个瓷工炫耀技巧的作品,然后就流行开了当时许多名窑的茶盏越来越薄,比如定窑“薄如纸”,镇窑“见掌纹”,就是隔着杯可以看见指纹明代景德镇做出了脱胎瓷,上釉后把胎全刮掉,烧出只剩釉的透明器皿,薄胎竞赛才算结束伟大导师维特根斯坦教导我们:只要一件事做的足够好,我们就会耽于欣赏其本身,而忘了追问他的意图(《文化与价值》)这大概就是“技术审美”,往往与“经验审美”有冲突,薄胎盏固然漂亮,但易碎、不保温、烫手也许在某个云破天青的下午,徽宗和妃子斗茶,被薄胎定窑盏烫着了,随手换了只建宁府产的粗瓷大碗,发现还挺好用,就下旨再做一些那一刻建盏站到了风口上,飞得好高这是在宋代沉船南海一号上发现的建盏瓷片,底款是“进盏”和“供御”船是在广东海域发现的,在建阳之南,而朝廷在北面,有意思吧?这说明建盏被皇帝钦定后,建阳瓷工开始就用官窑的底款,去招徕民间客户,再看今天许多餐具上印着“中南海专用”“g20指定”云云,好的,历史不重复,但押韵还有,“供御”的字体,仿瘦金体并且丑陋徽宗书法看似隽秀,其实刚阳为骨,所以提醒文青朋友以此为戒,在吃透唐楷之前,别招惹赵佶,会沉船的建窑又名建阳窑,窑址在今天的福建建阳和南平一带始于唐,主要出青瓷和黑瓷,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窑口到北宋时,建阳还属于偏远山区,山高路远,中原的精细之风还未传入,瓷器烧的比较粗犷建盏都是厚胎,器形单调,大致可分为斗笠和漏斗形两种内壁口沿下一公分处有一圈凸起,叫水线,计量水量用的,也可能是撑口泥,用于防止烧窑时变形底足修的很草率,圈足浅,还有许多平底和假圈足,都有明显的刀削痕迹宋代建窑又名乌泥窑,大概当时几个名窑里,建窑的泥料是最差的胎是黑灰色,颗粒粗,里面还掺着许多沙子,乍看好像煤渣做的按当时的套路,泥料粗就涂层化妆土遮一下,建窑偏不;不用化妆土,施满釉挡一下也行,建窑偏不,只在外壁上一半釉,露出底足粗糙的胎体这就像一个姑娘,朋友圈晒自拍时,从来不用美颜,何等的率真!单凭简单的厚胎黑釉,建窑断不能坐稳贡盏的位子,在单调的黑色之中,还要加进一些变化徽宗说的“盏色贵青黑,玉毫条达者为上”,“青黑”指黑釉,“玉毫”就是白色条纹,既银兔毫除了兔毫,建窑还产一种带斑点的黑釉盏,名油滴注意无论油滴还是兔毫,都不是建窑的专利比如当时定窑产叫“兔毛花”的兔毫盏汝窑和燿州窑产油滴盏等等但是毫无疑问,建窑做的兔毫油滴最漂亮下面尝试解释油滴和兔毫的烧成原理,比较枯燥建盏釉中氧化铁的含量在3%以上,当窑温超过1200度时,氧化铁分解,形成气泡随着窑温的升高,小气泡合并成大气泡,大气泡向釉面上升,最后排出气泡带出大量的铁,聚集在釉面,析出赤铁矿和磁铁矿晶体,形成圆形斑点,其内铁浓度是周围的十倍左右,呈现与周围不同的颜色这就是油滴,烧成窑温必须控制在1260--1300之间如果到此为止,我们就得到了油滴盏还可以继续添柴,窑温超过1300度后,釉开始熔化,缓慢地向下流淌刚才说建窑外壁只上半截釉,就是要留出流动的空间,防止釉流到垫片上烧到1310时,刚才的油滴已经被拉成椭圆形了不要停!干柴烈火继续,我们把温度抬到1350,让流淌来的更猛烈些吧,再看,刚才的圆点已经被拉成丝了,什么叫兔毫?这就叫兔毫!兔毫油滴,都有黄白两色,分别叫金银兔毫和金银油滴,烧成的关键是氧气瓷器中的铁元素都是以氧化物形式存在的,当窑中氧气浓度低的时候,生成一氧化二铁,是黑色的,其结晶体反射白光,就是银兔毫;如果氧气足够多,生成三氧化二铁,铁锈就是这个成分,黄的,就是金兔毫了窑内氧气的浓度低时叫还原气氛,高时叫氧化气氛,铜铁等金属元素,在不同气氛下会呈现不同的颜色,是很重要的指标古人并不知道这些化学原理,全靠经验掌握,薪火相传,那又是另一段故事了,请见拙文《古人是如何玩火的》冯其庸先生说过:所谓玄妙,就是道理不通,道理通了,玄妙自破明清许多古书将兔毫和油滴定性为窑变,颇有神秘主义的味道,大概是因为当时建窑已经停烧了叶喆民教授指出兔毫和油滴并不算窑变:因为他们有规律可循,有把握制作,而窑变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意外变化,三者是不能等量齐观、混为一谈的。
那么有没有窑变茶盏?有,曜变天目盏我甚至不知道如何形容其美丽,您还是自己看图吧曜变天目盏是最牛逼的瓷器,因为他是唯一一种现代人不能复制的古瓷器,是古代工艺的最后一个阵地现在有好多人在研究烧曜变盏,只要成了就会名利双收,然殊无可观者不过是铁结晶的斑点,却能在不同的光线角度下反射不同的光芒,玄妙曜变的名字是日本人起的,也能写作耀变,很生动,大概是指茶盏有耀眼且变化的光泽,还有人认为是“窑变”的讹字现在存世的曜变盏只有三个,很不巧,都在日本,分别是德川家、大德寺、稻叶家,所谓的“曜变三绝”,被日本人视为国宝天目指天目山,在杭州临安,道教始祖张道陵就发迹于此南宋朝廷设在临安,旁边的天目山成了佛教道场,主要是临济宗,禅宗的一个分支当时的日本僧人到中国学佛,都要到天目山,回国时就带一些黑釉茶盏因为是从天目山带回的,所以在日本称作“天目碗”古代日本交通中国的港口叫唐津,在附近发现了许多中国古瓷片,几乎包括了所有窑口的产品可见当时日本进口了大量瓷器,那么其中包括几件曜变天目也不足为奇。
天目是一个泛称,包括建阳、吉州等窑口的黑釉盏,那三件的曜变天目的产地却是一个迷第一种说法是曜变盏产自建窑,日本早期书籍就是这么记载的然而建阳窑址地下并没有发现类似曜变的瓷片,后来日本有学者发现曜变盏坯体的化学成份不同于建盏,非常接近定窑,就提出了第二个假说,曜变盏是定窑系的产品上世纪八十代在天目山发现了宋代窑址,产品也有黑釉盏,于是有了第三种说法,天目盏都产自天目山这个说法漏洞挺大,因为现存日本的玳瑁天目、木叶天目等等,明显是吉州窑的产品吉州窑可是大窑,很大的大窑窑址在今天的江西永和,又名永和窑,其工艺有点姑苏慕容的味道,学谁像谁吉州窑仿定窑的白瓷、磁州窑的白地黑花瓷、龙泉窑的青瓷,镇窑的青白瓷,甚至官窑的开片青瓷,颇有天下瓷器,尽入吾彀中的气势吉州窑的茶盏,在宋代与建盏平分秋色虽然都是黑釉,却有所不同,如果您能区分开建阳和吉州窑的茶盏,就超过了全国99%的网友建窑用单一的黑釉烧出油滴和兔毫,这种工艺难度大吉州窑用了一种讨巧的手段,施两次釉比如吉州的兔毫盏,是先烧一个黑盏,然后在釉面上施强流动性的浅色釉,再入窑烧一次,这种兔毫的色彩和变化比建盏强烈油滴的效果也是先烧出黑釉盏,用笔画或者淋上白釉,再低温烧一次,叫鹧鸪斑北宋早期一度把建窑的油滴称为鹧鸪斑,后来专门用于称呼吉州窑的仿油滴。
吉州鹧鸪斑的格调远逊于建阳油滴,不过名字好听,鹧鸪鸟胸前羽毛黑色,有白斑点,啼声哀怨,稼轩词曰: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吉州盏不只是模仿建盏,还首创了玳瑁、木叶、剪纸盏玳瑁是黑黄两种釉渗化交融的效果,因似海龟壳而得名,也有一些书书籍把鹧鸪斑称作玳瑁釉,对后世影响很大木叶盏很巧妙,用真树叶粘在坯上,上釉后入窑,树叶烧飞了,留下金黄色的叶脉痕迹木叶盏多为斗笠形,最多有四片树叶,桑叶居多,也有枫叶樟叶等我见过一个高手,先用酸腐蚀掉叶肉,叶脉蘸黄釉铺在黑盏上入窑,烧出的仿品可以乱真剪纸盏在宋代大概属于跨界混搭一类的手段剪纸是另一种民间艺术,窑工将其粘在茶盏上烧制,花纹有龙凤、花卉、生肖、吉利话等等,颇接地气也历史上的名窑,看其兴盛固然有趣,研究其衰落也很有意思吉州窑的衰落,古书上有两种记载,都和文天祥有关(文就是吉州永和人)第一种是说文天祥当丞相后路过家乡,引发了大规模窑变,当地瓷工害怕了,就砸了窑,集体逃到景德镇,从此世上再无吉州窑这种荒诞的逻辑不值得讨论,不过吉州窑瓷工迁徙到景德镇的确是事实另一个说法是,文天祥路过家乡为了北上抗元,吉州瓷工全都弃窑从戎,随文丞相作战,一去不返然而无论从传世还是考古的瓷器来看,吉州窑在元代还烧造瓷器,依然生产黑釉盏,其真正停烧在明代,这就与建窑停烧黑盏的时间不谋而合宋代几个大窑都在明朝衰落,因为战乱、原材料枯竭,主要是景德镇窑的兴起明清时镇窑仿各大名窑的瓷器,却从来没有烧过黑瓷盏不是不能烧,是没市场了,明朝人不再斗茶,这也是吉州和建阳窑衰落的根本原因朱元璋登基不久就下令废团茶,理由是节俭,断了斗茶的原料,皇子朱权又大力鼓吹泡茶法,对应的茶杯也改为压手杯鸡缸杯一类的彩绘白瓷茶在宋代经历了最快乐的阶段,斗茶是全民参与的游戏,单纯而且愉悦拜斗茶所赐,黑釉盏也是众多瓷器中最快乐的,不受礼教仪法的束缚,纯玩具明朝终结了斗茶游戏,被废除的还有相扑、蹴鞠(国足就此一蹶不振)其实排斥游戏、反对享乐的种子就是宋代播下的,程朱道学到明代成了主旋律,对器物的价值诉求从宋代的快乐和审美,转变为道德和秩序,明朝那些事,不过三个字,灭人欲现在茶被赋予了复杂的功能,可以参禅、可以妙悟、可以减肥、可以防癌,不过是几片叶子,真累所以每看到建盏,我都不免心驰神往,怀念那个愉快玩耍的宋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