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器的烧炼,一直沿用历史悠久的平焰柴窑,用松木作燃料,称“窑柴”,始于民国初期(约公元)它产生后,就地取材,周围的浮梁县为产燃区,供应瓷业燃料,山主雇用农民用松柴锯成一尺厚二寸一块的松柴『分三等』一等为“天字号”这一等窑柴是树杆、直径为一尺到二尺围粗的松树锯成的,松油较多二等为“地字号”,是树杆直径为五寸到九寸的松树三等叫“鹿子”,锯成的松树,直径不满五寸或用大树的树梢和枝弯,松柴含有松脂易燃烧、火力大、温度高,是其他不能代替的,烧成的瓷器白玉色,至今古窑生产的釉里红花瓶,仍保留松木柴窑,瓷器的质量始终不变,因此窑柴燃料是独一无二的。
过去景德镇有窑柴行,专们供应烧瓷器燃料,是全国其他地方没有的特殊行业,窑柴来自农村偏远山区,从砍伐、锯、挑到船运、集中到昌江河畔,由中渡口至太白园沿河一带都是窑柴行,通过窑柴主卖给窑柴行,再转卖给瓷器行。
当窑柴运到码头,工人穿着草鞋用竹筐肩挑进窑房,所以景德镇俗称“草鞋码头”过去景德镇没有长途公路,更谈不到铁路,所有的货物进出口,除了肩挑、车运,主要靠水运,上至祁门、东河,下至鄱阳,通往长江,瓷器运往上海,转轮出国,大批瓷器,全靠窑柴供应,产量甚巨东区王港乡金山村每从东河运至景德镇窑柴,多达数十船,全是天字号,为景德镇瓷业提供了大批燃料但每消耗许多森林,每逢春加紧植树造林。
为恐窑柴来源断绝,确保窑柴供应,当时政府勒令各县乡村人民种植松树,每逢春开始植树造林窑柴行与山林业主有着密切联系,柴行老板每要走访山区向业主拜,预订窑柴,而业主在秋冬就要请好雇工锯窑柴,利用春雨,趁排洪季节,用船运到昌江河畔因为冬季枯水季节,河道狭窄,滩多水流不畅,难以行航,往往窑柴脱销,瓷业就要停产烧窑靠窑柴,烧窑必须聘请关键人物,购买松柴的下港先生和管开窑柴的属于烧窑老板的左右膀,干此工作的必须熟悉各个山头港口的柴源质量、尺码、价格,均需了如指掌,并且要人缘好,在松柴紧张的时候以他的声誉可买得到,当松柴滞销时也可设法将柴卖掉一座柴窑每烧松柴三四万担之多,柴价之高低,供应之及时,尺码的长短和质量的好坏,都由下港先生掌握,他的工作直接关系到烧窑户利益日用瓷是用槎窑,它的能源是用槎柴,采用各种杂树枝弯,用无棚空船装上,再由槎窑厂雇工一担担挑进窑内堆放窑柴行对发展瓷器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组织燃料和调剂品种上繁忙的窑柴行满布沿河一带,给瓷都以热闹景象,昌江,瓷都人民的母亲,河水源源不断,它来源于祁门、东河,经鲇鱼山出境,然后过鄱阳湖通往长江。
小河顺水行舟,运输繁忙,滩水急流,水道狭窄,船民打着赤脚一个个在前面用绳子套在肩上,在河岸上拉杆,妇女们则在船头用篙顶着肩膀使劲把船齐心合力撑向上游。
昌江河水位上升,浅滩已不见踪迹,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铁路、公路、航空运输能力得到增强,昔日繁忙的水路运输已不再出现,陶瓷燃料由窑柴改为煤气、电气,一座座烟筒乌云已消失,窑柴行被取缔了
艺术信息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艺术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