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福料行就开在江家弄弄口每一条弄堂都有着许许多多故事,每一个故事或多或少都与瓷器有关,这就是景德镇的弄堂当你漫步在景德镇的弄堂,两侧窑砖砌成的老屋,给你的直观感受就是破败与陈旧,你也会认为它极不起眼然而就是这不起眼的房子和斑驳的窑砖,沉积着千百陶瓷历史文化,曾经见证了景德镇陶瓷发展的足迹云谷巷自然也不例外这条狭窄的老弄,并不长,历史却十分悠久,弄堂两侧大多是解放以前的房子,有坯房,也有当时从事陶瓷及相关行业经营者的家屋,它们分属于某某瓷号或某某行,每一片砖瓦都富含着瓷的故事云谷巷22号,这栋普通的老民宅,就曾是当时在景德镇赫赫有名的冠福料行老板的家屋,冠福料行的兴盛与衰败,都发生在这栋老屋里……《瓷器》记者张钧和一景德镇瓷业生产持续上千,在漫长的瓷业发展长河中,逐渐形成了一些特有的词汇,如窑户老板、红店、把桩、搭坯户等等,料行也是景德镇瓷业发展特有名词,是指收购青花料生料(即原矿)经过洗涤、挑选、烧炼后出售的专业商行。
据史料记载,景德镇料行大概出现于清朝康熙间,当时,有个瑞州府上高县堆峰村人,从该村贩运生料到景德镇,逐渐学会了冶炼技术,尔后发展到开行经销,到晚清民国时期,料行已有几十家,从业人员近千人冠福料行大概创办于清朝光绪中末期,以料行老板邓冠福的大名为号邓冠福,抚州东乡县邓家埠人,出生于官宦家庭,其父做过知府之类的地方官员在本文的讲述者邓滨的脑海里,曾祖父邓冠福既没选择从文,也没选择从政,却偏偏在景德镇开起了料行,个中原因,始终是个谜,以至于善讲故事的邓滨对冠福料行的诞生都难以讲得绘声绘色邓冠福青时期便到了景德镇,开始是与朋友一起开料行,随着自己对业务的不断了解和熟悉,便独自经营起了料行冠福料行开设在江家弄弄口上,邓滨说,曾祖父之所以将料行开在这里,出于几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此处紧临昌江,便于原材料从水上运输;二是这里靠着瓷器街,周围民窑云集,需要青花料的客户群体多由此可见,邓冠福颇具商业眼光,为冠福料行的发展奠定了地利之便冠福料行的创办,并没有经历多少波澜,似乎有些平淡无奇对于官宦家庭出生的邓冠福,资金不是问题,不需要自己去铢积寸累其父常在异地为官,邓冠福少时期,常跟随父亲走南创北,开阔了视野,了解了各地的风土人情和产业,他之所以选择到景德镇开料行,大概和他这段经历的见识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吧但这也仅仅是猜测而已,毕竟,时间过去有一个多世纪,又没有相关文字史料记载,所有关于邓冠福的故事,都只是通过其后人口口相传二云谷巷纵观历朝历代,每个成功者都有其过人之处,成为其成功的秘诀与必然邓冠福之所以能把冠福料行做大,关键在于他的胆识和独特的经营方式冠福料行主要经营青花料史料记载,自青花瓷发明之时起,直到明成祖永乐初,所用的青花料,均是浙江、江西等地产的。
永乐三以后,郑和七下西洋,从印度尼西亚、波斯等地带回了大批苏麻离青,因这些地区均信奉伊斯兰教,中国称之为回教,所以将这种青花料称作回青回青色泽浓艳,远比浙墨、无名子美得多以后这些国家又常朝贡回青,使得御用瓷的烧造持续不断至万历间,朝贡中断,明廷只得以重金从西亚地区购进不久,在云南大铛镇发现了钴矿料子,经试烧,色泽与回青一样浓艳明亮。
据传,这种料子开始也称回青,后来为区别于外国的回青,以皇姓国名命名为“朱明料”从此,不仅官窑无青花料中断之虑,民窑也购进朱明料饰瓷,从而促进了青花瓷的新发展,形成了中国特有的青花文化清灭明后,为肃清明朝在各个领域中的影响,改朱明料为“珠明料”,此称一直延用至今当时,在景德镇经营青花料的料行有数十家,行业竞争应该是十分激烈的,冠福料行如何在行业中脱颖而出,邓冠福是颇下了一番功夫货比三家,质优者胜,为让自家的青花料发色好,质高一等,邓冠福亲自到云南选矿,对选好的优质矿源加以垄断,所以,大家都知道冠福料行的原料来自云南,而具体是云南哪个地方,邓冠福从来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自己的家人景德镇到云南,山重水复路途遥远,邓冠福每次进货都是独自一人,为保密起见,他不带任何随从,直到去世之前,始终如一晚清到民国,是社会最为动荡的时期,军阀混战,土匪横行,途中危机四伏对此,邓冠福无所畏惧,一船船地把上等的青花原料运到景德镇邓滨曾听他的祖母讲过,从景德镇到云南矿址,邓冠福绘制了一份秘密路线图,但这份图谁也没见过,究竟去向何处,至今还是个谜冠福料行取胜的第二件法宝,就是邓冠福自己研究了一份青花料配制的独门秘方。
据说,这个方子邓冠福研究了很多,终获成功这个方子同样是密不示人正是这两个秘密,让冠福料行的青花料与众不同,被客户所喜欢,使冠福料行风云了近半个世纪,给邓冠福带来了滚滚财源。
但也正是这两个秘密,让冠福料行走向消亡,这是后话随着冠福料行的成功,邓冠福的家业不断地扩大,富甲一方,鼎盛时期,曾买有7栋家屋,并在东乡乡下置办了众多田产其子女不用参加料行的任何经营活动,过着十分富足的生活邓滨说,曾祖父在世时,家里常常是麻将声不断,经常开两桌,当然,打牌的都是家眷或子女带来的朋友。
但邓冠福本人对此却从不问津,一门心思用在了料行的经营上三曾经邓冠福料行老板的家宅冠福料行只经营了一代,却维持了近半个世纪,随着邓冠福的去世而走向终结邓冠福家大业大,希望有更多的人继承自己的产业,他和妻子梁氏共生育了27胎,因为当时的医疗条件所限,大多孩子都夭折了,长大成人的只有5个,三女二男大儿子邓盛洋跟随其呆在景德镇,准备做冠福料行的第二代掌门小儿子邓盛海则在东乡乡下打理邓家在乡下的产业上世纪代中期一个夏天,界七十的邓冠福独自一人从景德镇出发,到东乡乡下去看望小孙子途中,因天气太热,邓冠福中暑了,病死在路上。
邓滨说,在邓冠福死后不久,小孙子也死于中暑,邓盛海把乡下的田地和家屋输光之后,回到了景德镇,稍后病逝从创业到做大做强自己的产业,邓冠福可谓是一世英明,然而在培养接班人方面,他却失算了,也可以说是他一生中最大的遗憾邓冠福到七十多岁,仍旧把持着冠福料行的经营,凡事亲历亲为,没有放手给他的儿子邓盛洋,也没有给儿子实战的机会,让他们过着衣食无忧和奢华的生活邓滨说,曾祖父死后,冠福料行的独门配方和进货渠道也就随之消失,家里没有任何人知道了邓盛洋接管冠福料行后,将料行里的存货卖完之后,就关门大吉了料行关停,而奢华的生活却没有停止,久而久之,家中的积蓄全部花完,便不得不变卖家产,到解放的时候,邓家仅剩下云谷巷的一栋家屋,邓盛洋也改行摆摊卖香烟了红及近半个世纪的冠福料行,就这样悲剧性地谢幕了。
陶瓷历史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