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时节,艳阳高照下的江西省景德镇市珠山区竟成镇三宝村,蜿蜒数公里的街道两旁,各种瓷器作坊、工作室、民宿、餐馆鳞次栉比,随便走进一家,人们或谈瓷论艺,或品茗交流街道的尽头和山谷溪流间,则分别坐落着湖田书院、三宝蓬艺术聚落、洛客设计中心、真如堂、闲云居、国际陶艺村等著名地标建筑因为紧挨着景德镇城区,三宝村虽是一个小村落,却有着浓郁的瓷器文化氛围不到800人的原住民,超过3000名“景漂”人员在此创业“淘金”“新、老村民的良性互动和与陶瓷文化产业的‘无缝链接’,共同造就了新时代三宝村生态文明的蝶变之路”珠山区就业局副局长兼三宝村驻村第一书记李强说昔日“干打垒”变身瓷艺新家园屈指算来,今31岁的孙君君从景德镇陶瓷大学毕业后,一头扎进三宝村,一待就是在这里,他从无到有,不仅创立了自己的无釉御泥雕刻茶具品牌,也收获了甜蜜的爱情和家庭如今小两口租住着一栋300平方米的院落,一边接单定制茶具,一边忙着将多余的房间整理成民宿。
“三宝村人气越来越旺了,我们也想多业经营”他的妻子江兰微笑着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史书记载,三宝村有着悠久的瓷器窑烧历史,五代时期因一件瓷器值三个金元宝而得名特别是南宋湖田窑影青瓷的创烧,奠定了景德镇千瓷都的基础但随着近现代陶瓷产业向西北市区的转移,三宝村逐渐衰败、凋敝。
“20多前,村里的住房大多是泥土干打垒,大家都出外谋生”今63岁的村民李耀进说,“都是政策好带来了大变化!”李耀进口中的“政策好”,缘于当地政府对乡村振兴的追根溯源和开放思维一言以蔽之,方向决定道路,实干决定出路在政府引导和支持下,三宝村定位于以陶瓷研发、设计生产为核心的文化产业集聚区,以特色街区、庄园酒店为主题的乡村风情区,以艺术体验、生态养生为特色的山地休闲度假区,“既塑形又铸魂,这是一场‘两山’理论的生动实践”李强说。
从改造环境、治理脏乱差入手,一场围绕留住乡愁而开展的乡村整治在三宝村扎扎实实地进行着一方面,按照“修旧如旧、建新创新”的原则,完善村庄功能,实现“路平、水通、灯亮、线齐、墙美”,另一方面,把文创企业、私人博物馆、艺术家工作室、轻奢餐吧、慢生活民宿点缀于村中,打通“景漂”创新创业绿色通道。
随着生态环境的大幅提升和陶艺主业的聚焦发展,不但吸引着越来越多怀揣梦想的孙君君们来到这里,也使得近200家陶瓷文创机构在村里扎下根来,同时在陶艺的辐射带动下,衍生出各具特色的新民艺,如陶艺与夏布、银器携手,油画与竹编、动漫相连,催生出丰富多样的三宝文化新动能新业态“三宝不只是碗和碟的焕然一新,更是城市面貌与生活方式的和谐共荣”资深“景漂”、三宝蓬艺术聚落负责人肖学锋说激发内生动力,共赴小康路父亲患有帕金森慢性病、母亲因病去世欠下高额的住院费、自己没有稳定的收入来源……村民王宝生曾是三宝村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典型“要养活老人、老婆、两个孩子,当时真是愁死了!”他说前两,为摆脱贫困,王宝生想创业开陶瓷作坊,但因为资金的问题没办法进行,为此李强等村干部多次与区小额贷款部门联系,为他争取到创业扶贫贷款和小额信贷,并帮助他购置设备、自建气窑,聘请拉坯、利坯、吹釉、烧窑师傅,批量生产花插、花瓶等陶瓷产品由于产品质优价廉,销量不断提升,王宝生开始从“负户”奔向“富户”。
王宝生的例子,在三宝村并不鲜见“脱贫不是目的,共同富裕奔小康才是真章”李强说初,三宝村抓住列为全市乡村振兴示范点的契机,先行先试,启动实施“三个三”模式,盘活资源,激发村民内生动力,使村民成为改革的参与者、受益者第一个“三”是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享”;第二个“三”是资源股、资金股、技术股“三股分红”;第三个“三”是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群众勤劳之手的“三手合力”以区国资公司、村农业合作社及经营团队共同成立的闲云涧文化产业公司为例,通过“三个三”模式,为村民们增加收入20余万元盘活沉淀的传统文化资源、打造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本、构建多元共生的文化生态,三宝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得以显著提升数据显示,从到,该村村民均纯收入增加2.6万元,增长4倍,均增长25.85%;村集体收入增加到421.68万元,增长36倍,均增长率67.6%;9户贫困户27人,底全部脱贫,提前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从一个凋敝的陶瓷古村落起步的三宝村,正在变成一个众人向往的世外“陶”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