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永景德镇陶瓷艺术馆资讯本文刊载于《瓷器》杂志社陈瑶文/图:一岁既已,全面、深层次地总结过去,才能更稳健、清晰而有计划地看向未来,近日不少评点新鲜出炉,其中一篇《“中国入世十”艺术事件大盘点》就将第5名颁给了成立的“中国美术批评家会”,从至十间,艺术界发生不少大事,批评家会位居第5,足见作者对评论的重视而就在即将过去的一中,景德镇也有众多艺术事件值得纪念,如果也来排一个景德镇陶瓷大事记的话,“陶瓷评论家协会”的成立应毫无疑问地位居前三,因为它的出现,意味着景德镇有一批这样的热血人士:他们期望为景德镇陶瓷艺术寻求更清醒的走向,期望公正的艺术批评能在景德镇的艺术生态中起到正面的价值和作用尽管我们仍然有理由去质疑,刚刚成立的评论家协会到底能给景德镇陶瓷目前的乱象带来多大的变化,但至少,这是一个良性的讯号。
《瓷器》记者陈瑶文/图乱象:景德镇陶瓷有“评”无“论”正如中国当代各项艺术一样,陶瓷艺术也迎来了它最好的发展时期从纵向上看,陶瓷从不像今天这样,被奉为艺术品而备受推崇,从横向上看,历史积累的声名给景德镇的陶瓷罩上了世界其他任何地方都难以比拟的光环,在这片土地上,一个古瓷器,甚至一块古瓷片,似乎都能轻而易举地成为话题的中心、关注的焦点,惊天动地、不断翻新的拍卖价格随时在撩拨人心资金的快速进入、陶瓷圈外对圈内影响的加剧,使得许多陶艺家将眼光放在了陶瓷作品的流通和价格上,而忽略了陶瓷艺术本身的价值探讨近来,乱象丛生,甚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不论是长期撰写陶瓷评论文章的人,还是关心景德镇陶瓷文化的人,都对现状颇感忧心,曹新民、邵继梅、冯炎生、万木根四人是陶瓷评论的爱好者,多撰写评论文章的经历与资历让他们对景德镇陶瓷及陶瓷评论有很多看法与想法,他们常在一起讨论,认为目前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大方面:第一,鱼目混珠景德镇艺术陶瓷从业人群众多,仅具高级职称的就有3000多人,每产出作品也多,其中既有精品,也有鱼目混珠的作品,不加辨识将严重影响景德镇艺术陶瓷的声誉,并且将最终桎梏景德镇艺术陶瓷的良性发展正像书画界喜欢用尺幅来衡量书画的价值大小一样,陶瓷一般也以“件数”来推定一件陶瓷作品的价值,但事实上,即使同一位陶艺家,同一时期创作的相同题材的作品,也难保艺术水平相当,尤其是一些特定的陶瓷作品(如颜色釉)的烧成情况往往千差万别,因此有时呈现的艺术价值有较大差距笔者曾听闻一位“个性”的陶艺家对买者明确指出,“这两个瓶子一样大小,但这个画得好,我就要卖得贵很多,另一个画得一般,我不开高价”,如此直率的陶艺家毕竟不多,因此一个公正的评论体系就显得极为重要更甚者,社会上还出现一种极不负责、毁坏景德镇陶瓷声誉的行为:以次充好,冒充大师作品五尺园瓷庄掌门人王阿清就曾碰到这样的事:一位陶瓷爱好者以为“捡了漏”,以低价买到一幅王锡良大师的山水瓷板,开车无意经过五尺园,于是决定给王家人鉴定一番,王阿清一眼就看出瓷板绝非父亲所做,立刻带着购买者去向商家要回了货款,王阿清事后感慨:“这要不是购买者临时起意拿给我看一下,这样一块假冒瓷板就卖出去了,这是多伤害景德镇陶瓷信誉的事情啊!”第二,景德镇陶瓷缺乏公正、专业的评论、评判中国现在的艺术批评人士是改革开放以后才走向比较专业化的批评家群体,他们不是改革开放前吃着大锅饭的报纸、杂志编辑,他们往往身份各异,有的仍在媒体工作,有的则是馆长、艺术画廊经营者,在网络时代,他们更可能是我们身边的每一个人陶瓷评论也同样如此,陶瓷评论人士应该分为两类,一类是专业批评,另一类是大众批评大众批评人人可写,只要是有一腔热情,一腔正义,对景德镇陶瓷能提供一些真知灼见,写的人多自然是件好事专业批评也应该有人写,只可惜见到最多的却是“四无”文体:批评不点名,下结论不举例,引文不注明出处,叙述没有学理,这种“四无”文体显然不能给景德镇陶瓷的乱象以任何切中时弊的警醒作用评论不应该只是唱赞歌,不唱赞歌就需要大环境的支持,评论家也是人,也应有实际的物质需求,目前不宽松的大环境和低稿费的现状也大大影响了评论群体的发展空间,一个对“批评式”评论相对宽容的世界、一个相对宽松的平台的搭建都是必须的,这不仅仅需要一个固定的评论家协会的阵地,更需要景德镇乃至全国艺术群体的理解与支持第三,大众过于重视陶瓷美术,而忽略陶瓷工艺、陶瓷产业实际上烧炼、成形等工艺也是一门艺术,但人们往往视而不见,这种情况并不是陶瓷行业所独有,其实各行各业都有这样的情况。
比如,人们总是只看到歌星,却忘了背后作曲作词的人,人们总是只看到电视剧好看,却忘了背后写剧本的人,但其他行业的这种情况在人们多的呼吁下有所改善,所以我们看到了方文山、海岩,然而在陶瓷行业,这种情况一直到现在仍未得到显著的改变仅从艺术陶瓷来看,我们长期以来将关注度投注在陶瓷彩绘上,而忽略了陶瓷的其他工艺,以至于出现了一些大师当街与小贩讨价还价几块钱瓷胎的笑闻,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长期只重彩绘而不重工艺的恶果从更大的角度来看,陶瓷还有建陶、高精密陶瓷等多个领域,它们同样是陶瓷的一种,却也常被景德镇忽略,被评论群体忽略缘起:陶瓷评论不是那么简单的东西鸿永景德镇陶瓷艺术馆资讯本文刊载于《瓷器》杂志社陈瑶文/图:多前,著名文物鉴定专家耿宝昌先生在一次来到景德镇时,曾对知名陶瓷评论人曹新民说:景德镇有陶瓷文化而没有陶瓷评论,可惜自耿老说过这句至今,可以说景德镇的陶瓷艺术、陶瓷产业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耿老提到的“有文化而无评论”的这种现象却依然没有得到改善前文提到的种种弊端,为有识之士所忧心,也成为众人成立评论协会的动力,从本质上来说,也是整个社会的需求,不仅仅是收藏群体有知识需求的欲望,艺术家群体、行业群体都需要清醒的声音给予一些旁观者的警醒最早有成立协会这个想法的是曹新民他从事陶瓷评论30余,共为2万多件陶瓷作品做过点评,撰写了200多万字的评论,因此在景德镇陶瓷美术界、评论界颇具影响力,在曹新民的倡议下,曹新民、邵继梅、冯炎生、万木根四人成为了陶瓷评论协会筹备之前的骨干核心起,四人多次聚会、研究,最初曾考虑将协会定性为“陶瓷艺术评论”,因为艺术评论不但是几人的专长,更是景德镇陶瓷目前迫切需要的但经多次讨论,以及更多关心陶瓷评论的人群策群力,大家普遍认为,评论协会不但应该有艺术评论,更应该有行业评论、产业评论,只有当评论将目光放在更广阔的领域时,才能站到更高的角度、发挥更大的作用因此,陶瓷评论家协会的基调被逐渐确立下来,曹新民认为:“不是写了一篇对陶瓷作品的赏析,就可以叫陶瓷评论,陶瓷评论不是那么简单的东西,那么什么是陶瓷评论?我认为,凡是陶瓷文化涉及到的范畴,都应该是陶瓷评论的范畴,也应该成为我们协会的研究范围因此,工艺、技术、工程、人物、作品等等,凡是陶瓷文化相关的,无一不可”成立:好事多磨鸿永景德镇陶瓷艺术馆资讯本文刊载于《瓷器》杂志社陈瑶文/图:也许正应了好事多磨这句话,由于种种原因,虽然从即开始筹备,但陶瓷评论家协会的正式成立还是在今初。
其间,评论家协会除个别人员退出外,邵继梅、曹新民、冯炎生几位老师又吸纳了廖传铭、彭禹旺等新人加入队伍,在一批陶瓷评论热心人士的努力之下,评论家协会成立的时机日渐成熟,而市文联主席余志华的高度重视与大力支持更使得评论家协会终见曙光,文联特别拨出专款予以支持,这才使得评论家协会于今初在市民政局正式注册成功10月22日,在江西陶瓷工艺美院举行了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家协会成立大会,评论协会全体成员参加了大会在这次会议上,热心评论的人士终于一吐多来对评论的期许与想法,以至会议时间一再延长在会议上,主席方李莉的一席话令人印象深刻,“一位美国人多前曾告诉我,‘中国终将以一把土打败美国’,曾经我一直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多后我终于懂得,这把土的意思就是中国悠长、历久的文化根基景德镇在历史上曾是中国的制瓷中心,怎样才能让它成为现代陶瓷的艺术中心?理论是否能跟上?我的导师费孝通先生曾经说过,‘不是我多有能力,而是历史在这个时候需要一个费孝通,没有我,还会有别人’,现在,也是景德镇陶瓷需要评论的时候了,依我看,不但应该有评论,还应该有研究,因为评论别人就要站得比别人高,我们要提高自己的水平,就要加强研究工作”成立后的评论家协会,性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景德镇市陶瓷评论工作者自愿组成的全市专业性人民团体,在市文联领导下开展工作,只要是从事陶瓷评论和理论研究、编辑出版、教育培训和组织工作有一定成就者,经本人申请、协会会员二人介绍、协会秘书处审核,就可以正式成为评论家协会的一员市文联相关负责人对评论家协会寄语:“在评论工作中,要讲究方法,要注意批评的艺术性要做到对事不对人,不搞人身攻击;对作品不对作者,不过分夸大,也不有意贬低;对一些不良倾向要敢于直言,不要听到的都是一片赞扬声”这番话也成为大会上所有评论家协会会员的共识协会副主席廖传铭就表示:“对陶瓷艺术家、对陶瓷艺术作品以及对景德镇陶瓷的未来走向加以评判、评论时,歌功颂德,一片赞扬声,皆大欢喜的事情好做,被评论的对象也愿意听;要说点忠言逆耳的话,被评论的对象不但不愿听,而且很容易招惹是非,因此没有一点自我牺牲的精神还不行。
当然在评论中,要坚持正解的导向,弘扬主旋律,助推景德镇陶瓷健康有序地发展要讲究方法,要注意批评的艺术性”共识:化整为零成立研究会鸿永景德镇陶瓷艺术馆资讯本文刊载于《瓷器》杂志社陈瑶文/图:在美术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国画大师傅抱石在一个公开场合听到有人评论说,黄宾虹后再没有好焦墨画,傅生气地说:怎么没有,黄秋园就是一个!经此点名,人们奇迹般地发现,世上还有一个黄秋园逝世五后,黄秋园的作品终于走进了大众视野,黄秋园也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银行小职员,而最终成为与黄宾虹、傅抱石等人齐肩并举的大师虽然我们没有明确查阅到这个故事的出处,但可以确定的是,李可染、刘海粟等大师在参观过黄秋园的个展后对他推崇备至,李可染曾手写一段题跋:“黄秋园先生山水画有石溪笔墨之圆厚、石涛意境之清新、王蒙布局之茂密,含英咀华,自成家法苍苍茫茫,烟云满纸,望之气象万千,扑人眉宇二石,山樵在世,亦必叹服!”这些名家的激赏终于使生前没有丝毫名气的黄秋园重新被世人认识、认可,他独创的皴法新技更被称为“秋园皴”《论语》有云:“一言而可以兴邦,一言而丧邦”,虽然不无夸大的嫌疑,但评论对于文化的发展,确实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前文提到过,多前耿宝昌老先生就曾感慨:景德镇有陶瓷文化而没有陶瓷评论今天,这个遗憾终于得到弥补,也许是因为搁置多,也许是被寄予厚望,在评论家协会的成立大会上,大家对协会将来的发展也有很多想法。
比如,有人建议每次评论家协会开会都以某一个主题为讨论重点,最后各人就自我理解形成一篇研究文章,最后集结出版成册,还有人建议从比较容易的陶瓷历史方面着手,首先开始第一个研究项目。
针对这些意见,评论家协会目前已经形成几个共识:首选是化整为零,将成立专门的研究会,并设置小组长“评论协会目前有60多位会员,每个人的专长都不相似,扬长避短,化整为零,既可以重点攻破研究对象,又可以节省经费,就像大学里开设不同专业一样,比如说研究陶瓷历史问题,只需要陶瓷历史小组成员出席即可”冯炎生说其次针对明的工作,评论家协会已经定下了几个专项研讨会,曹新民表示,这些研究会目前都在和相关部门相洽当中,将会是比较深入系统地研究一个议题或现象,而不是泛泛而谈,“我们预计每还将举行1至2次高峰论坛,这个论坛将应该是全国性的,届时将邀请全国各大产瓷区的一些专业人士,以及社会上知名的文化人士参与研讨,增强评论家协会的学术成果。
”不足:专业不够,没有阵地鸿永景德镇陶瓷艺术馆资讯本文刊载于《瓷器》杂志社陈瑶文/图:“必须特别特别特谦虚,我们自身水平不够,需要大大大大地加强。
”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彭禹旺反复强调评论家协会给自己定位的目标是:弘扬陶瓷文化、服务陶瓷行业、助推陶瓷经济在提到这一点时,彭禹旺表示,在这之前,我们总是不会忘记,我们目前的水平还有限,我们有很多不足,在评论别人之前先学会评论自己陶瓷评论绕不开对意义和价值的揭示和阐述,在这个过程当中,评论者本身的价值观、世界观、哲学观、对社会的认识等等,都会影响到阐述的方式和深度,会对文章的整体效果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另外,陶瓷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行业,有别于书画,陶瓷不仅仅是一种个人创作行为,陶瓷成品更牵涉到多个工艺、工序,更不用提整个陶瓷行业、产业,因此做好陶瓷评论,评论者自身不但应该要熟识从泥巴开始的每一道工序、流程,甚至要懂经济学,要通观全局,这就对评论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面对热闹的资本市场,评论家要任何时候都不能忘记自己基本的社会职能,必须保持较客观的学术态度去面对被评论的对象,要尽量去除干扰,要做到这一点就非常不易如果没有一个比较纯粹的空间,评论人士就很难保证这个操守,即使自己能做到,也难免不被刊登的媒介编辑、改动“目前我们还没有一本自己的刊物,这相当于没有自己的阵地,以后要组织更多的活动,出更多的成果,说自己想说的话,就需要这样一本刊物,这当然需要经费的支持,希望有识之士可以与我们合作,将评论家协会办得更好”彭禹旺提出知名美术评论家彭德曾说:“艺术分为有意义的艺术和好的艺术两种”艺术何以分为这两种?彭德在这里想指出的是,有些人画得很好,但没有新东西,不能为美术史留下什么,只能是好的艺术,有意义的艺术必定是有所创新,有所变化的,能多后在美术史上留下印迹的而谁来区分好的艺术和有意义的艺术?怎样去区分?如果没有专业的、高度的知识和眼光,这些都无从谈起目前评论家协会就面临这样一个重大问题,队伍中既有知识丰富全面的资深评论人,也有初出茅庐的轻人,对于轻人而言,没有进益仅凭一腔热血,评论将毫无深度和力量,对于资深评论人来说,面对不断变化的艺术领域,也需要有“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针对以上种种情况,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曹新民表示,正在筹备一个讲座:“研讨会经常是口语化的,而研究论文必须有严谨的学术语言,如何将口语转化为学术语言,这是需要经过训练的,我向大会建议,在评论别人之前,我们自己要先有高度和水平,应该先进行一些相关的培训,这个提议得到大会的认可,目前我已经将第一期的培训工作做得差不多了,将在近期开办一个讲座,内容主要是如何构建严谨的学术语言”评论别人首先从自我批评开始,评论家协会的认真、严谨,可见一斑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批评与学术都被边缘化的时代,而又有人提出,从代开始,中国本土走入了策展人时代,而实际上,知名策展人侯瀚就认为,策展人首先是研究者和批评家评论和学术并没有势微,只是在以另一种形式延续,在当前繁荣的陶瓷环境下,陶瓷批评当有可为
市场故事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市场故事 :
其他周边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