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一位上海的收藏爱好者提供,鸿永景德镇陶瓷艺术馆资讯:前几天买了一本马未都先生的新著《瓷之色》,囫囵吞枣地通读了一遍,虽不是细细品味,但也或多或少地尝到了些许枣的味道,结合自己的感悟,记录下来马先生把瓷的釉色分成了11个种类,分别是:白、黑、青、酱、黄、绿、红、蓝、官、色斑、仿生而这一切颜色的出现离不开一个前提和两个动力:前提就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同时生产力发展水平还包括了两个基本要素,要素之一是对金属元素特性的掌握要素之二就是烧成气氛的掌握动力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对美的朴素追求,其二就是符合统治者的审美追求从历史角度看,我们的祖先在瓷器的制作生产过程中无意间发现了青这种颜色青的发色主要来源于釉中铁元素的存在,铁元素的多少,以及烧成技术的区别,我们看到的瓷器颜色也是不尽相同的,铁含量太高,釉色就变黑的了,漆黑一团,这与我们祖先追求光明的意识背道而驰,这也是为什么黑色釉在历史上一直不受重视的原因之一吧对烧制气氛的掌握同样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同是一种铁元素,如果是用氧化焰烧制瓷器,釉色就变的发黄,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原始青瓷,说是青瓷而颜色偏黄的主要原因。
要烧制真正意义上的青瓷,就需要从铁含量的控制和烧成气氛这两个方面入手我们的祖先用了千的时光,到了唐代才在越窑烧制出了如冰似玉的青色一旦烧制气氛和金属元素含量的控制变的游刃有余的时候,瓷器釉色一下变的丰富起来,把铁含量降的越低,釉色就越白。
铜元素的加入,使我们的瓷器釉面又增添了一抹红色,红色历来被中原汉民族视为是喜庆吉祥的颜色,婚嫁喜宴的热烈气氛都离不开红色的衬托。
红釉的出现也是一种必然,只是换了一种金属元素而已。
纵观瓷器釉色发展的过程,我们从中不难看出,釉色的发展从一种朴素的审美向主动审美的过渡,朴素的审美是一种源自民间的自觉的审美追求,白的就是比黑的好看,这就足够了而主动的审美则是在瓷器发展到一定阶段以后的变革,这种变革的动力就是皇权的力量。
邢白、定白、秘色代表当时的最高科技水平,成为统治者的御用珍品也是理所当然在五代以前,这种变革是由下而上的,当一种釉色符合统治者的审美时,它就会在原有的基础上快速的进步与发展到了五代以后,釉色就变成了由上而下的垄断,这也正是官釉出现的直接原因,统治者有了主动的追求,柴世宗的雨过天青云破处,者般颜色作将来开了官釉的先河,宋徽宗把这种追求,升华到了一个高峰,汝、官、哥、钧、定反映了这个艺术皇帝的审美追求枢府白、钴蓝的出现,是蒙古马背民族对大草原蓝天白云的思念到了明清时代,红、黄、蓝、白成了最高规格的祭祀礼器,被皇权赋予了神圣的含义一般人当然只能高山仰止了瓷器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通过马未都先生的书,我领略了瓷之色的来龙去脉以及它的文化内涵,我为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如此灿烂的文明成果而感到骄傲。
虽然我缺乏辨识古代瓷器真伪的能力,也无购买昂贵官窑瓷器的经济能力,但这并不妨碍我对瓷器的喜爱,去博物馆看看中华文明的结晶,买一两件当代瓷器,摆放在家中欣赏,这既提升了自己的艺术修养,也给生活增添了一份情趣真好!
市场故事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市场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