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好吃鱼,在长江边长大的孩子,那是沁在骨髓里面的江河湖海的各种鱼类应该差不多都有涉及,可是那都是有鳞鱼,这两天朋友给我介绍的是无鳞鱼,出自那么错,什么错的说无鳞鱼是因为在高寒地带需要包裹自己,保温才进化成无鳞的,属于高寒地带特有鱼类,至于那么错,什么错的,只是藏语纳木错,错即是湖的意思,就像平原的千岛湖,军山湖一样哎呀,这些吃货党,感情都吃到西藏去了,自叹不如啊我这个人景底之蛙,没有去过西藏,对西藏的认识完全来自于景德镇的各种藏风陶瓷作品,通过它们带我走进了另外一个神秘的世界。
应该说,将藏风绘画带入景德镇的人,h先生是我记忆中的第一人,一位外地的画家,用青花把一种全新的理念引入了陶瓷艺术中,经过了多捶打,用藏风理念成就了其成为了大师算算,也有四五过去了,在这股风潮的推动下,围绕着整个西藏风格的陶瓷艺术蜂拥而生,有藏传佛教的,有民族崇拜的,有人性风情的,有唐卡系列的,一时间在景德镇,在陶瓷艺术家遍地开花,几成泛滥之势这景德镇奇怪,我们艺术家们好像没有什么题材了,如今不是往京剧上面靠,就是往藏风上面靠,似乎只有这两种风格的陶瓷作品好卖钱,能卖钱,能卖大价钱在景德镇你看看,满眼的都是杨贵妃,穆桂英,小扎西,活佛,还有牧羊姑娘等等,等等旅游啊,其实您不用去西藏,看戏啊,您不用去戏院,来景德镇,什么都看的到了我实在是想不清楚,京剧文化,藏风文化,真的就这么肤浅吗?我也许这样说,很多人都会有意见,但是多少人真正生活在西藏,了解西藏,融入了西藏,还只是像一朵云彩鸟瞰而过我们画京剧人物,有多少是京剧的票友,多少能来上两段,多少能讲述清楚京剧里面的文化,还只是平移,只是拿来主义文化不去嚼透,不去沁入,只是一沓照片,几张机票,似乎没有什么说服力吧。
想要画一个风格,就要去爱它,从心里真正的去爱,去感受,去和它骨髓相连,去和它休戚与共。
藏风,京剧,都是人组成的结构,不管是山山水水,还是龙袍凤冠,离不开的是人,是故事,是与之生活的点点滴滴,而不是单纯的崇拜哪怕只是一个很多瓷画上面西藏的牧羊姑娘,我们看到的只是羊,只是草原,却根本看不到主体的那个姑娘不是艺术家没有画,而是艺术家画出来的基本上是可以不被存在的,他告诉你的就是那羊,那草,那山,至于那姑娘,看了等于白看,你看到了什么,这姑娘的服装,还是这姑娘的面庞,抑或是这姑娘的清瘦的身段,什么都没有,这牧羊的姑娘可以是西藏的,也可是新疆的,那个民族的都可以,她是没有特点,没有灵魂的我记得一个杂志g先生的作品封面,是一个藏族老妇的跪拜画面,给我最有冲击的是那只手,我看不到老妇的脸,因为她虔诚的埋在了地面上,只是那双高高合十的双手,形若枯槁,却将老妇坚贞的信念幻化成了一座山,那般沉重再说一个y先生的唐卡,我不知道他是不是画的时候,是否充满了激情,充满了信仰,充满了等等,或仅是其他但,那份细节的精细,那份色彩的造境,那份神秘文化的扑面而来,只有釉下彩才能营造出来我看过很多陶瓷唐卡,釉上的,釉下的,对于细节,对于造境,对于色彩,无人能超越他,也许,只是源于他的心静这话题,说的越来越沉重了,我之所以要谈它,只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请我们的艺术家不要只是去平移,抄袭,要真走出自己的风格,还是需要去融入,去生活在那个地区否则画出来大多只是一些没有精气神的作品,只有其表,毫无其神画面中,最总要的是人,人最重要的是动作,动作最重要的是真实合理且有价值的场景。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大家一窝蜂的都去画藏风与京剧,其他的少数民族怎么就不考虑呢?其实细品下来是有原因的这两个题材沉重,京剧有历史沉淀,藏风有宗教色彩,他们带给人的是一种冲动,一种震撼,甚至是一种洗礼。
不知道我们画着藏风的艺术家们,有多少去深刻浸入在自己风格之中,而不是假借这份虔诚,这个题材捞钱而已,那样,真的是对少数民族,藏传文化,京剧历史的一种侮辱了一个了解民族文化的人,一定是对民族文化娓娓道来的,那么我说说,我了解的云南民族文化吧。
我在云南呆了两,公司是卖珠宝的,营业员200余人,涵盖了云南地区各个少数民族。
轮休时,当我看到傣族的营业员着便装,穿着那种特有的水傣风情的衣服,露中还羞,却大大方方从我身边走过,好似变了一人似的,每每让我鼻孔喷血这傣族啊,分为旱傣,水傣,花腰傣,民族风情故事中,傣族女孩的热情,活泼给我留下了太多的故事和印象比如孔雀卖鸡,就是西双版纳地区傣族姑娘寻找如意情郎的一种方式傣族将女孩谓之孔雀,每逢节日到来的时候,姑娘们便把自己家的鸡杀了,炖好然后.挑着两罐到市场去卖,等待自己喜欢的小伙子来买如果来买鸡肉的小伙子是姑娘不如意的,姑娘会加倍要钱小伙子见此情景,就会知趣的离开了要是姑娘看上了某个小伙子,姑娘就含羞的低下头,躲避小伙于的目光并且将罐中的鸡汤赠与小伙子食用至于为什么是两罐鸡汤,第一是挑着保持了平衡,第二是万一第一个男孩子挑走了眼,还有第二罐备用另外还有一些没有婚嫁的女孩子,可以在马路边上的竹林里面呆着,看着路上有合适的男性过来,她会拼命的摇动竹子,如果这个男性也尚未婚嫁,同时有意寻找配偶的话,他会主动下到竹林中去找寻那位摇树的姑娘,至于最终成与未成,那是看两人的眼缘啦双方都看的上,一起离开,如果没有看上,那么这位姑娘会继续留下摇树,直到等到如意郎君当然,这样的姑娘往往长得呢,多少有点对不起观众,不得不采用这样的方式,主动出击了当恋人们两情相悦的时候,就是见女方家长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是晚上,女方在竹楼下面纺线,男方在外面吹着笛子,打着手电表述心意,当女方父母对男方不满意的时候,可能吹吹跳跳一晚上都不能够接近女方一步然而,女方父母满意了,会主动离开,给两位恋人留下空间,女方则从裙子下面拿出一个小凳子放在她自己旁边,男方便知自己已然得逞,呵呵,便可在女方旁边坐下,谈至夜深,小伙子也就敝开披毯,把姑娘拥入怀抱.......这还只是我了解的民族风情中的万分之一,而且仅仅只是爱情方面的。
当然那个时候,公司里面全是轻的少数民族姑娘,她们给我讲的,都是那些热烈的爱情故事;她们给我看的,都是精美的民族服饰,那色彩,那做工,那细腻的文化编织在每针每线之中;她们给我一生记忆留下的,是落落大方,是热情似火,是浓烈的民族风情将你包围着,于是乎做了两的珠宝鉴定师,顺带的也讨了一个丽江的白族老婆,一个纳西婆顶过十头骡,她身上流着纳西族与白族的血液我深爱着少数民族的文化,也深刻认同少数民族的品德鸿永/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