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都觉得,作为一名陶瓷爱好者,若是到了景德镇首先应该去景德镇的老厂转转,老厂是景德镇一个地名,主要是一条几百米的街道,那里烧制陶瓷比较集中,几乎每天都有窑在烧,就是这样一个地名衍生出了景德镇陶瓷的品牌一之计在于春朱自清的散文《春》很好地诠释了春季万物复苏,生机盎然的景象老厂经历过繁荣,也经历过萧条,正是在不断的变迁中才能看到生机与活力又是一春季,景德镇老厂的春天也来了。
如今的老厂变化不小,不少新兴陶瓷店铺已经成为主力军走在这条熟悉而又陌生的老厂街道上,曾经的画面在新景象的对比下自然浮现几前,记者与本刊的老朋友一起逛过老厂,那时最直接的感受就是一条小街上几乎家家户户都是做陶瓷的,所到之处,我们总可以看到拉坯、利坯以及施釉和烧窑的场景,几乎每一间小屋里都摆放着各式各样的花瓶器皿从口里得知,这里瓷器的所有工序都有着明确的分工,可以说是比较原生态的流程展现。
大量的窑口聚集在这里,多数隐没在巷子里。
因为在这里分工非常的详细,瓷泥的提供有专业制泥作坊,做坯的有专业的拉坯作坊,画釉上、画釉下的,甚至可以具体到种类在一家陶瓷商铺里记者认识了一位下岗工人,他叫刘胜强,据他回忆,以前的老厂可是作坊连成片,几乎家家户户都能成为一个比较专业的陶瓷作坊,随便数一数也有好几百家若是在老厂里面转一转,各种陶瓷工序都能被发现,甚至像做模种这类最初级的工序都能毫不隐藏地显现,那就更别说什么吹釉、做坯、注浆以及最具艺术气息的陶瓷绘画记者的一位同仁曾这样形容他们,说他们都是很景德镇的草根,做着很景德镇的工作,这句话现在回味起来也别有韵味。
当记者和刘胜强聊到当的老厂情形时,他的朋友老徐凑了上来,说到往事的话题似乎使他显得异常激动刘胜强递了一根烟给老徐,他接过烟,点上后深吸了一口,眉头紧锁地吐出一缕烟圈后娓娓道来老徐的作坊算是老厂比较早的一批,因为手艺还不错,那时接到的单子也不少其实老徐早就有了彻底退休的想法,纪大了做不动了,家中的境况也还不错,没必要这么辛苦听说他要退休,客户却不答应了,所以老徐仍旧坚守着这份工作直到现在其实老厂真的很有名,刚到景德镇旅游的可能不会知道,甚至不找个带路的,还真摸不着具体的地址一回生二回熟,只要来过一次,相信他就能在老厂找到淘宝的乐趣。
老厂不仅瓷器物美价廉、而且对于匮乏陶瓷知识的人来说,还能看到最草根的陶瓷生产方式,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呢?在老厂兴盛的那段时间里,作坊里的瓷器根本不愁销路,就算品质不太好的瓷器也会脱销因为那时不仅展销瓷需求量大,其他种类需求也很旺盛,只要谁家里有点钱的,都喜欢在客厅里放上两件瓷器后来老厂的人流散去了不少,许多作坊迁去了曙光路在那段时间之后的几里,老厂安静了许多,路上行人三三两两,偶见路口摆地摊的大爷和休息待客的摩的司机搭讪,他们究竟在聊些什么呢?普通老百姓能聊的无非是和生活有关的话题,兴许老厂的往昔与将来的变迁也是他们话题中的一个刘胜强说,其实老厂当的安静和金融危机也有关系,受此影响,那时作坊里经常是一个人在干活,大部分师傅都被迫放假了,以作坊为主的区域生意变得清淡,许多作坊半掩着卷帘门歇了工其实偶尔的休息对于大多数终日忙碌的劳动者来说是件好事,毕竟高强度作业身体也吃不消那段时间刘胜强和其他人做得最多的事就是打牌,以此来打发闲暇的时间春天来了,似乎老厂也在慢慢复苏现在进老厂的那条路已经初具商业街的规模,若不是本地人,很难看出这是同一个地方道路依旧不是很好走,坑洼的路面若是在雨天必定积水,不断有满载陶坯的小货车进出于此,和以前相比,挑工倒是鲜为人见路边不少陶瓷商铺特别显眼,在商业气息的带动下,这条路确实繁华了许多从老厂路出来,大大小小的货车装着成形的陶瓷进出于此,不太平整的路面令那些陶瓷在车上轻微地摇晃,似乎被赋予了生命虽然老厂内的道路仍旧崎岖颠簸,但老厂的春天已经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