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读懂王锡良,须先研究国内艺术界众名家王锡良身上兼具众名家诸多优点,业内五百才能出一个王锡良之说,有不及而无过之一谈陶瓷绘画艺术,绕不开中国画所讲究的诗、书、画、印先谈诗在景德镇陶瓷艺术界,绘画同时写诗的人不多,毕渊明是一个甚至不可否认,王锡良在诗方面或多或少都受毕渊明影响王锡良读书不多,只是四私塾,诗配画完全是他自学努力得来我们可以发现,毕渊明的诗学功底很好,写的诗也有底蕴但毕渊明的诗比较正统,不如王锡良的诗来得自然、清新,且充满童真在这一点上,王锡良与毕渊明,颇有点相似于齐白石与吴昌硕吴昌硕写诗的基本功也许超过齐白石,但诗的成就也没有超过齐白石,吴诗中浊气太重,形象模糊,且有老气和旧气,不如齐诗清新天真,形象真切,且有新鲜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王锡良的诗还具备丰子恺诗画相配移易不动的别人不可比及的鲜明特点别人的画中题以旧诗,都是可以乱套的,一首诗可以题在此画中,也可以题在彼画中;一张画中可以题此诗,也可以题彼诗王锡良的配画诗,大都是因景生情,或记以当时境况,大有现如今比较时尚的微博感,不限题材、格式、篇幅,两句、三句可,四句、五句也行,全凭当时感触在这一点上,我们撇不下故去的张志安先生《瓷都美术家》曾经编辑出版过一本张志安先生的册子,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志安诗多是打油诗,志安画多是小品画张志安的诗也不正统,多是顺口溜形式,但我们稍事琢磨,便可以发现张诗都肩负着一种隐喻,比较沉重,不如王锡良的诗来得轻松再谈书王锡良的陶瓷绘画属传统而非现代,书法于传统绘画是非常重要的很多从事书法和书法理论的人都认为,书法必须临帖王锡良显然是临过帖的,这一点我们在他早期作品的题款中完全可以看出,颜筋柳骨非常明显但他后来题款似乎很生,没有笔锋可言,让很多人琢磨不透,甚至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其实,王锡良书法的这种转折是进入了非有所为而书,非用心而书的最高境界散、淡。
所有艺术品,技巧成分越少,艺术价值越高。
王锡良的书法下笔运笔十分自然,不做小技巧,不刻意为之,看不见刻意的痕迹,没有露笔,更没有不必要的强调不似有些人的书法,看似很有笔力,但十分做作,生硬呆板,甚至很多字还存在着结构搭配不当,站立不稳的大忌王锡良的书法气势开张,圆笔居多,而且用笔内在变化很大,干湿浓淡、疾徐缓急的变化十分明显,在收放自如中形成了苍而秀、秀而苍、潇洒清逸、生动活泼的鲜明特点,让人过目不忘有人认为,给后人留下浑厚、力道颜体范本的颜真卿,所书的《祭侄稿》因极散极淡、不事雕饰,所以远胜于《兰亭序》,当属天下第一行书。
王锡良书法的系列特点,与颜真卿《祭侄稿》有着太多的高境界相似之处后谈画关于绘画,郑板桥有一名句:必极工而后能写意,非不工而遂能写意也。
王锡良的绘画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业内人都知道,王锡良赴北京学习之后,回到景德镇成为第一个走进生活写生的绘瓷之人,画了大量写生作品,并将之运用到陶瓷之上,创作了无数极工的佳作在他的早期作品中,可以看到很多类似于反映农村面貌题材的作品,里面的人物姿态各异、形象传神、生动逼真王锡良也画了很多古典人物,无一不是精致娴熟、特点鲜明试举一例如《春风拂槛》,这件以构图取胜的作品,所绘为八角亭台中琴棋书画四景,还有四角均以小场景过渡,作者切合瓶型,省去了亭顶,让人感觉十分新颖画面中人物众多,笔法非常细腻,形象而生动王锡良早期的类似尽显工笔功底的精品还很多,无法一一列举。
有观点认为,工笔画的最高峰在人的三四十岁之间,写意则越老越高峰其中原因很简单:工笔需要很多技艺成分,技艺需要视力灵敏和手脚便利,人一旦过了四十岁,这些硬性条件便开始下降写意则不同,需要的是修养,人越老所学越多,修养越深这种观点当然不是绝对王锡良很好地处理了这一问题,他在后期以画写意为主,并将大量时间放在了阅读提高修养之上王锡良的这一处理过程,又与齐白石衰变法非常相似写意同样是以线块入画,但是在极精极简中绘其形传其神,需要更精更准的造型能力现在,我们所见王锡良绘画,大都以写意为主,寥寥数笔,山松人物轮廓尽现,气势磅礴、苍劲俊逸、形神兼具黄山是王锡良经常表现的题材之一,在《黄山四千仞》中,他以简易的线条勾出山的轮廓,大胆的皴料表现出山的层面,在浓淡大小与繁简中区分远近,里面或行或立的人物仅一两笔绘出,但姿态清晰、形象准确《老子》云专气致柔,能婴儿乎?如婴儿之未孩方能复归于朴,《老子》中还有一句话叫圣人皆孩之正是因为此典,所以有一次,艾青带外国人看齐白石的画,事后齐白石不高兴责怪艾青,说外国人看不懂他的画,不叫好。
艾青说外国人都讲画得好,只是他听不懂齐白石便问:那为什么老外不竖大拇指?这一细节被认为是齐白石的童心外露,正是因为齐白石有这样的童心,所以他的画致天下之画莫能与之争在王锡良的很多言行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童心的一面现在,他的很多画作都给人以儿童画的感觉,这其实又是他别人所不能抵达的一种至高境界由于瓷画中多以朱红料绘制印章,治印极少,王锡良的刻印同样鲜见,在此忽略不谈二曾经看过一篇关于大师与工匠的短文文章认为大师是在推出方凳之后,加上靠背做成椅子,继而垫上松软物做出沙发工匠是一千次一万次地做着方凳、椅子和沙发,做得再好再精,也只能是好工匠,而不是大师这篇短文的中心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大师需要不断创新。
在创新方面,王锡良堪称典范他早期便开始利用油料的流动创作过《黄山图》,在一件《停琴待月来》的瓷瓶中,抚琴昂首的人绘在一面,而月亮则在另一面,在构图中便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创新近因为艺坛的活跃,交流笔会之类的活动比较频繁有人发现,很多人在很多场合中所画的很多画面都有着很多的相似甚至是完全相同而细心的人又发现,不管在什么活动中,王锡良所创作画面从来没有过重复据我所知,王锡良每次接到参加交流笔会活动的邀请,在答应之后,便会开始思考画什么、怎么画等问题,有时会翻阅旧时的写生本,以期从中寻找灵感王锡良至今没有出过作品专集,他自己给出的理由有二:没有收集资料和感觉不够格前面的理由便是创新者的作为,正如有句话叫美好是无视美好的逝去,后面的理由是他一惯的谦虚美德但我们在外界零星编辑的各类作品集中,如果不是同一件作品被重复刊登的话,同样找不到王锡良的重复作品三人品氋n?如艺品,艺品如人品品行是衡量一个艺术家好坏非常重要的标准,这决定他对社会产生广泛影响的一面国画界李瑞清的名气并不大,但他却被人推崇至极,其中一个主要因素便是他的品行可嘉:城破之日众人劝说暂避于外国兵舰时,李瑞清弃城他去,如臣职何?托庇他族,如国体何?严词拒绝,端坐堂上等待诛杀新军因景仰而未杀李瑞清,并欲留其做官,同样遭到拒绝之后,李瑞清移交存金数十万,身无分文、两袖清风而去,过着卖书画为生的食不裹腹的艰苦日子抗日期间,一大批艺术家表现出了令人敬仰的品行:看似不问政治的齐白石,在日本侵略军送去烤火煤以示关心时断然拒绝,并绝不和日本人打交道;黄宾虹以死抗拒日本侵略军为他祝寿;梅兰芳蓄须明志不为侵略者演出处于太平盛世的王锡良,同样从众多细节中表现出了他高贵的品行:汶川地震、舟曲泥石流、玉树地震和7月15日景德镇特大洪灾,近两内,国内和我们身边发生了数场灾难,每次不论什么单位开展赈灾创作笔会活动,王锡良总是场场必到,一丝不苟,而且从不收润笔费,数次将送到家中的润笔退回王锡良的对外联络主要由女儿王小凤负责,王小凤曾多次告诉外界,凡是公益的活动,只要父亲能够参加都一定参加所以不仅仅前面所列举的大灾大难之时,包括街道社区开展一些活动,王锡良也每请必到对此,王锡良曾多次表示,这是他作为一名艺术家应尽的社会责任很多人都知道,王老夫人中风多,不能行走,手持书本陪伴一旁、端碗执勺喂哺、牵被拽衣嘘寒问暖是经常拜访王锡良的人最常见的场景在王老夫人住院期间,王锡良更是放下了手上一切事务,每天从早到晚在医院陪护爱家才能爱国,王锡良这种执子之手的真情,也是很多艺术家所不及的在景德镇,很多绘瓷之人都比较忌讳别人说自己是搞工艺的,这里面有工艺品与艺术市场价格差距的原因但王锡良却不同,他曾不止一次地与人介绍自己不过是一个手艺人这种难能可贵的自谦,与齐白石毫不讳旧式士大夫鄙视农民和百工之人而始终称木工、木人,印章刻木匠之门鲁班门下,常告之于人余小贫苦朝为木工,夜则以松火读书非常相似四评判一个艺术家还有一个重要标准,那就是他对艺术教育所作贡献的大小人们对徐悲鸿的评价之所以很高,其中主要因素就是他的艺术教育贡献:担任过中央大学美术系教授兼主任、中国美术学院院长、北平艺专教授兼校长、中央美院教授兼院长,而且,他的招生方法和艺术教育的基本设置方针,一直延续到现在人们尽管对林风眠的绘画褒贬不一,但对他的评价仍然很高,也是因为他是艺术方面的大教育家,主张调和中西艺术此外,还有潘天寿等等由于工作的原因,王锡良与艺术教育无关,授徒也不多,但他对陶瓷艺术的教育贡献同样不小,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熟悉王锡良的人都知道,不管什么展览外来的、新人的、个人的、集体的,只要与艺术有关,王锡良都每邀必到在遇到敬请点评时,他总是大量褒赞,偶尔提一点如果怎样怎样或许会更好之类的意见这其实就是他站在教育的角度,用时下最被认同的鼓励教育法在提携扶持新人或者说是晚辈,让人更加充满信心继而努力前行这一点也体现在他平时与人交谈、不拒绝与新人合影、常为新人题写店招室名等诸多细节之中。
王锡良身上的亮点还有很多,只恨浅显而不能一一枚举《瓷海观澜》鸿永授权发布,文件连接地址如下::///taocipinglun/173
市场故事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市场故事 :
其他周边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