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公的窑火从陈会瓷口中,记者得知以前湖口弄的居民多为普通的窑工,但邱氏一家却是例外他已记不住邱家主人的具体姓名,但当人们都尊敬地称邱家男王人为“邱公”邱公正解放前拥有自己的窑房,由于他的瓷器烧制成品率高,而且收取的烧瓷价格公道合理,于是不少坯房老板便将加工好的瓷坯,源源不断地送到邱公的窑坚烧制。
据陈会瓷所说,邱公的窑房规模远比一般柴窑大上许多,估计生意兴隆的原因,和他聘请了烧窑技术高超的“把桩师傅”是分不开的。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大地饱受战争煎熬,人们时刻生活在恐惧之中,工商业经济更是遭受熏创,景德镇的瓷业也因此而一蹶;不振上海《申报》曾于2月专门刊载文章,称“赣省特产之一的景德镇瓷器,目前已陷入不景气状态中,抗战前瓷窑达150余座,目前仅剩76座,抗战前产瓷达19954万件,战时为3000多万件,目前每不到l亿件,比战前约减少一半”据文献资料记载,当时景德镇有300多家窑厂、坯厂在战火中被焚毁,其中窑厂近40座,约占原有数的30%;失业并流落他乡的瓷业工人高达3万多名。
在陶瓷业生产力遭到致命打击的大环境下,邱公的烧窑生意自然难以幸免,以至于在上世纪代初便熄灭了自家的窑火我们无法得知邱公当时的感受,想必他将谴散费交到把桩师傅手中时,心中一定是五味杂陈但心中那点念想应该不会断,毕竟景德镇的窑火已持续燃烧千,怎么也不会说灭就灭何况,邱公还有儿子,只要熬过这不景气的月,将来兴许还能“子承父业”可能是由于在窑火的照耀下出生并成长的缘故,邱公的儿子对于陶瓷绘画艺术有着极高的悟性,只是生性低调的他从不刻意做些显山露水的事,而是选择安安静静地呆在景德镇艺术瓷厂,以一名普通画工的身份,度过平淡的一生如果陈会瓷叙述无误的话,被其称为“老邱”的邱公之子如今已有80多岁,在瓷板上进行艺术创作是他的拿手好戏左右,在一家合作社内工作的老邱,被调入景德镇艺术瓷厂工作而原归邱公所有的坯房,则在某一被充公处理。
再也无法继承邱公当的事业,将窑火再次燃烧的老邱,用一支画笔继续书写着属于老邱家的瓷业史,其作品(那时候应该被称为产品更合适)也因构图严谨、笔法细腻而得到人们的交口称赞由于某些原因,·老邱搬离了湖口弄,陈会瓷也只能在大街上偶尔与其相遇窑房被充公的老邱每次见到陈会瓷;,都会热情地迎上前去,然后相视一笑,接着聊些类似于最近生活可好之类的活题在短暂的桕见欢之后,两人便迅速分廾,各自忙着自己的工作与生活。
“在那种特殊的政治环境下,有很多话是不太好说的”陈会瓷面色沉静地看着弄口的岔道
陶瓷历史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