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苹果,不必也爱苹果树”,尽管陶瓷艺术受万千人宠爱,但人们对其背后工艺却了解甚少,最多是对拉坯这个颇有美感的画面心存向往,这还得益于一些影视宣传片的推广美化而谈到瓷板的制作,不少人则是一头雾水作为景德镇瓷板集散地的老鸦滩,许多人来这里买白板,买瓷板画,但对这里司空见惯瓷板作坊,以及制作瓷板的工人,则是兴趣不高记者问正在制作瓷板的刘启明:“来这里的人这么多,会有人问你瓷板怎么做么?”对于这个问题,他有些意外,回答到:“关心这个的人不多”瓷板制作“难”处颇多刘启明做瓷板十几了,两个凳子架起的一块木板,便是他的工作台他在这上面做一些大瓷板初步成型的瓷板坯晾干之后,便进入到后期更为精准的制作环节。
夏天的时候,刘启明光着膀子,手拿尺子与切刀,围着瓷板坯走动,心中记着数据,在瓷板坯四角做着记号,将多余的部分用切刀划下这个过程,也遵循着“覆水难收”的原则,刘启明手拿切刀,每一次下刀都小心翼翼宁可多切几下,也不敢一次切太多一块瓷板制作完成,他需要围着板子走上很多圈随着技术的发展,小型瓷板逐渐被机器化生产取代,手工制作优势不大。
因此制作大型瓷板,成了这些作坊立于市场的关键刘启明说尽管工艺繁琐,烧成难度大,但现在瓷板是越做越大,他的作坊,每个月能做几十块一米乘两米的瓷板闲聊中,刘启明说起了这个行业外人看不到的难处比如原料价格、工人工资不断增加,但市场行情却没有相应走高每天从早上开始制作,晚上还要守着窑炉,生怕烧坏。
一天下来,休息的时间几乎很少。
而这个行业也颇有看天吃饭的意思,天冷结冰的时候,制作起来困难很大当记者问他有没有想过改行时,外面突然下起了雨,他来不及回答,急急忙忙喊上伙计一起,用帆布将晾在外面的瓷板坯盖上。
获外来艺术家青睐但人们对瓷板画的喜爱,确是实实在在,这个最早可追溯至秦汉时期,兴盛于清中期的事物,毫无争议地占据着陶瓷艺术的半壁江山这喜欢随着时代变迁,到今天又有了新的含义刘骏去从杭州来到景德镇,他抛下之前辛勤耕耘的油画画室,专心在老鸦滩画瓷器。
他工作室内的作品,尽管画风不同,手法各异,但摆放的多是瓷板画,这也是他现阶段创作的主体选择瓷板画,不是偶然,刘骏说他之前画油画很多,因此在瓷板上创作起来,比较熟悉,也比较有把握而对于瓶、盘等器型,他也在尝试之中,但需要一段时间摸索,毕竟载体形状的改变,在创作上还是有许多不同当然,瓷板与宣纸,自然还是不同,原本画国画的吕俊良就说,虽然都是平面,瓷板画与宣纸画相比,创作的时候,少了不少墨色渲染,渗透的感觉但陶瓷本身的属性很强,其中许多感觉与效果,又是国画所没有的从艺术创作载体这个身份出发,瓷板因其与宣纸、画布、木板性质颇为接近,因此成为了许多外来艺术家的最爱这种熟悉的感觉,有利于他们在创作陶瓷中找到切入点,打开一片天地而这,也从“技术”层面,解释了为什么老鸦滩成为不少外来艺术家登陆景德镇的首选地
行业资讯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行业资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