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厂记忆:建国瓷厂
Home|景德镇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春潮涌动|景德镇陶瓷厂记忆:建国瓷厂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从8月建国瓷业公司(建国瓷厂前身)筹建到8月,历时整整60个春秋这一路走来,建国瓷厂既有逐渐发展壮大的喜悦,又遭遇过“文革”的重创;既有连获国家银质奖章、国际博览会金奖、产品供不应求、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也曾出现过产品积压、资金紧张、周转不畅、职工下岗的困扰然而,阳光总在风雨后,建国瓷厂转型后“重获新生”昨日,记者走进建国瓷厂,厂里的老领导向记者讲述企业的历史沿革、发展壮大、改制转型的历史脉络前身建国瓷厂位于胜利路、中华北路、风景路的迎祥弄、彭家弄、龙缸弄、罗汉肚等处,是明、清时期的御窑所在地,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我市第一家国营企业,国家生产传统颜色釉瓷专厂昨日,记者来到建国瓷厂,与多前不同的是,无论是从厂外还是厂内,瓷厂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日的建国瓷厂更加具有陶瓷文化特色,原料车间在内的少数车间已经被出租,被人作为釉料制作厂或仓库使用厂区内专门安排了工作人员进行巡视,使得该区基本上保持了当的原貌而一些上世纪代至代陶瓷生产车间,也较为完整的保存下来。

更值得一提的是,瓷厂厂区内仍然保留烟囱作为广告景观塔,更加成为了瓷厂内的风景线据建国瓷厂厂长邵铭亮介绍,4月29日景德镇解放,千瓷都回到人民手中,当时由于各种原因,窑户无生产信心,延不开工,以致工人大批失业为了尽快恢复瓷生产,建立国营性质的制瓷企业,在资金极端困难的情况下,浮梁地委、浮梁专署、浮梁军分区拨给10万元和150担大米作为恢复生产的启动资金,并开展生产自救活动在此基础上,于8月16日,开始筹建“建国瓷业公司”那时180名工人没有固定工资,在食堂集体吃饭,同时发一些大米作为养家糊口之用在恢复生产中,工人们发扬艰苦创业精神,自己动手修补柴窑、检修设备,挖“脚板”泥、取晒架塘开国大典不久之后,这个初具规模的试验性瓷厂即投入生产经过半多时间的生产自救,试验性瓷厂的职工发展到219人,并组成普通厂、花瓷厂、餐具厂、针匙厂、蓝边厂、白釉厂、粉定厂、灰器厂、瓷板厂和窑厂记者了解到,4月1日,正式成立“江西省景德镇市建国瓷业公司”公司在生产民用瓷的同时,首次承担国家用瓷和省委用瓷任务。

至,建国瓷业公司由9处坯房、1座柴窑、197名职工增加到24处坯房、3座柴窑、495名职工8月1日,建国瓷业公司更名为“景德镇市建国瓷厂”。

在三国家经济恢复时期,全厂总产量增长3.7倍,每天干均增长率为92.8%,为全市公私企业作出了示范,显示了国营企业的主导地位和作用11月,星火瓷厂和烈军属瓷厂并入至此,建国瓷厂的资金占当时陶瓷生产企业资金总额的12.5%,职工822人,成为当时全市实力最强,规模最大的陶瓷企业产品由起初只能承做蓝边、二白釉普通日用瓷扩大到能承做国家订瓷如苏联大碗等品种发展邵铭亮告诉记者,国民经济全面发展时期,建国瓷厂为了加速生产发展,对企业管理、产品设计、科技研究等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创新,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并抽调了十余名对颜色釉具有丰富经验的老艺人专门从事颜色釉研制工作,恢复明清御窑生产的颜色釉品种。

他表示,为改革历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松柴烧窑和手工操作,建国瓷厂开始进行柴窑革新,进行“以煤代柴”试验,在市东郊童家山动工兴建煤窑同时,兴建一座从产品设计、制作生产、直到烧炼成瓷、较为现代先进设备的新型工厂———建国瓷厂新厂全市第一座倒焰煤窑在建国瓷厂新厂试烧成功,同新厂改名第一分厂(7月划出,易名国营宇宙瓷厂)7月,厂里进一步调整企业结构,加快了生产发展步伐在当时全市以地段、以产品品种划厂的变革调整中,决定将原有景德镇瓷厂、十九瓷厂并入建国瓷厂,职工队伍骤然增大,全厂已拥有3600多名职工,工厂的规模扩大,生产能力大大加强,生产品种也进一步增多,产量直线上升不仅如此,厂里还承担起高档展览瓷、全国各大城市宾馆饭店用瓷设计生产任务。

邵铭亮告诉记者,就在这个时期,建国瓷厂集中了一批配制颜色釉、绘画青花、釉上彩和刁刻等身怀绝技的老艺人,一支较庞大的技艺队伍迅速形成,颜色釉产品的生产得到高速发展,不仅恢复了多停止生产的颜色釉品种,而且创新了一批高低温颜色釉所有这些色釉,陆续运用在日用瓷、陈设瓷、礼品瓷、建筑瓷上采访中,记者了解到,20世纪代初,为满足人民对颜色釉瓷器日益变新的需求,建国瓷厂组织了400多名工人进行技术培训,将粗瓷改为细瓷生产,使细瓷比例增大到80%以上同时,成立了成型试验组、颜色釉组,并恢复生产了薄胎、龙船等特种工艺瓷创制出历史上从未出现过的尖端产品,如“双万件”花釉缸和“500件”豆青刻花八方花瓶等兴旺其实,在十动乱期间,建国瓷厂也曾遭到破坏,大批技艺人员被迫转业,工厂被割裂成为元件厂、螺丝厂、标准件厂,工人们有的还调做泥工、建筑工,还有的改行从事杀猪,搞搬运等,新建的自动流水注浆作业线的新厂房也遭拆毁,沦为荒地,技艺人员由180人骤减到19人,新建的近4000平方米厂房也拆散被搬运到郊外柳家湾建厂此时,建国瓷厂已被肢解得支离破碎……粉碎“四人帮”后,建国瓷厂全体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加紧企业整顿,争分夺秒抢时间,加紧生产,健全和建立了各项制度,短期内,恢复了元气邵铭亮告诉记者,20世纪代,建国瓷厂通过企业整顿,基础工作完善,技术力量雄厚,建国瓷厂产瓷1001万件,产值524万元,销售额547.9万元,利润40万元,省市经委与总工会授予建国瓷厂“双增双节”先进单位,并被评为我市“十佳单位”之一同,“珠光”牌高温陈设瓷获首届北京国际博览会金奖代初,建国瓷厂增加气烧隧道窑1条、机压成型作业线2条等生产设备,职工达,产瓷1933万件,产值2364.5万元、销售额1702.6万元左右,利润80万元颜色釉产品遍及国内外、行销日本、加拿大、美国、意大利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讲述作为建国瓷厂的退休老领导,对瓷厂的一切,今63岁的钟宜斌再熟悉不过,厂里由辉煌走向没落,钟宜斌都一一经历就如他所言,老一辈的厂里老职工,对建国瓷厂的这份感情永远也无法忘怀,那些曾经都成为他们最美好的回忆采访中,钟宜斌向记者娓娓道来:“建国瓷厂曾在代和代的效益攀上了高峰特别是在代时,厂里的效益节节攀升那时的销售可以说是供不应求,厂里每3天开一次窑,窑里就需要600多担松柴,我们厂里柴窑用的松柴,堆放在厂里的各个角落,甚至堆到了马路边沿路走过来,看到的都是松柴”“厂里当时有2000多名职工,每天厂里都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特别是车间的工作场景,那才真叫热火朝天在厂里表现突出的,还会敲锣打鼓送上大红花以示鼓励到了放假时,瓷厂的工会就开展各式各样活动,那时的我们都以厂为家”钟宜斌说起当瓷厂的辉煌史,不禁开心地笑了起来记者了解到,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建国瓷厂职工福利事业逐步得到改善,为职工服务的食堂、医务所、保育院、浴室、制冰室、交通车等服务部门和设施条件有所改善为解决职工家庭生活困难,至,先后安排了职工子女就业450人,购进了土地4万平方米建造职工宿舍,300多户职工住房因此得到改善钟宜斌告诉记者,然而,自从,全市瓷厂经历第一次全面改革后,昔日的热闹景象已经淡出人们视线,尽管厂内所有车间保持不变,但人员已有2000多名职工缩减至六至七百名职工在那一,钟宜斌的妻子也从建国瓷厂下岗,建国瓷厂面临第二次改革,厂里的职工只剩下一至两人百名员工,车间也处于停工状态看着眼前发生的一切,在钟宜斌心里的失落无法形容他表示,不仅仅是他,建国瓷厂的职工们心里都非常失落厂里的一切,都已经成为了职工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有一次,妻子赶早起床准备去上班,可是到了厂门口才发现,她已经下岗了,离开了瓷厂。

其实这样的场景在许多职工都曾经经历过”钟宜斌感概地说。

新生正如钟宜斌所说,建国瓷厂历时整整60个春秋这一路走来,瓷厂既有逐渐发展壮大的喜悦,又遭遇过“文革”的重创;既有一派欣欣向荣的喜悦,也曾出现过产品积压、资金紧张、周转不畅、职工下岗的困扰然而,阳光总在风雨后,建国瓷厂终于踏上了希望的彼岸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中,从代中期开始,建国瓷厂同许多国有陶瓷企业一样,由于多方面因素,逐步陷入了困境下半,建国瓷厂面全停产后,厂领导班子根据要求,结合本企业实行,在全厂推行了企业深化改革工作“尽管建国瓷厂的厂区已不再具备生产功能,但它仍是见证着景德镇陶瓷业发展的载体由于环境保护等因素,建国瓷厂的所有厂房都不再租借给他人用于烧制瓷器,而少了这份收入的建国瓷厂,其财政状况也就显得更为窘迫”邵铭亮说,包括建国瓷厂在内的我市各国有瓷厂在经历了的体制改革后,曾经红火的建国瓷厂逐渐沉寂下来,热火朝天的生产景象不复再现,而挑起了名存实亡的瓷厂的管理担子就靠他们了。

邵铭亮告诉记者,在过去的几十里,可以说,建国瓷厂的历史也是一部活生生的景德镇陶瓷业发展史他和与其他厂领导都认为,建国瓷厂的老厂区属于我市重要的文化旅游资源,甚至值得专门为其编制保护和开发利用规划,如今,建国瓷厂正作为重要的陶瓷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利用,这条旅游线,包含着明代,清代乃至建国前后的大量陶瓷实物史料,组成了完整而清晰的瓷都历史文化脉络建国瓷厂打造成陶瓷文化旅游景区也成了厂内转型的重中之重“建国瓷厂经历了60多个春秋,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承载着历史的重负,在新一轮经济发展规划中,建国瓷厂转入了新的发展时期,着力打造‘建国陶瓷文化创意园’,瓷厂迎来了新产业的曙光”钟宜斌说,看到瓷厂的成功转型和发展前景,瓷厂的老职工很是欣慰,他们为建国瓷厂而自豪

更多行业资讯

行业资讯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行业资讯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