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伦理与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中国古代曾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说法,这当然是夸张了以孔子思想为核心的儒家伦理的实践价值然而,儒家伦理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最深邃、最富有生命力的思想体系,千百来的确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人类历史上曾有许多灿烂一时的所谓的大文化,但终归灰飞烟灭而儒家文化却生生不息从某种角度来说,中国传统商业文化恰恰是对儒家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作为"儒者第一义"的义利之辩,就是商业文化学中一个重要课题儒家伦理关注人际间的秩序、规范以及社会责任感,强调人们在其所处的道德关系网点上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但并不排斥赚钱、发财人们往往根据孟子"仁义而巳矣,何必曰利"、董仲舒的"正其谊(义)而不谋其利"以及宋代儒家的一些说法,便认定儒学重义轻利,排斥商业事实上,《论语》中许多论述,如"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等等,都是主张义利并举,将经济与伦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不过又强调经济生活的道德原则,认为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精神价值重于物质价值而已明治维新之后,日第一银行头任总裁涩泽荣一以及天皇教席三鸟中洲都曾说:"论语中有算盘,算盘中有论语",这句话贴切地阐述了儒家伦理与商品经济之间微妙而又深奥的关系道德附丽于一定的经济生活中,并为经济的发展提供更为适宜、更符合人们心理要求的规范、手段;而经济生活又蕴含了一定的道德原则,并调整道德生活中的各种关系。
两者彼此交融、互相促进这和中国历史上"义以生利"、"既无功利道义者乃无用之虚语耳"等,表达的意思是基一致的"义者,宜也",这是优化、协调各种利益关系的"度"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即从人类之爱、人际关系中延伸、生发出来的一种互相尊重、互相友爱的人文精神,是儒学以仁释义,以义释利,在利益观与道德观之间建立的平衡机制儒家伦理作为商业文化的源泉之一,可以整理、研究的内容还有很多。
比如作为儒学基内涵的"礼",原是尊敬和祭祀祖先的仪式,后来逐步演化为以血缘为基础、以等级为特征的伦理规范,渗透在君臣、父子、夫妇、兄弟、长幼、朋友等各种社会关系中一方面,它维护了封建家长式等级制度,另一方面,它又融入现实生活的习惯、风俗之中,成为人民言行举止道德化的潜在制约力量从后者引申开去,儒家伦理又将"礼"看作是人类区别于禽兽的外在符号,是人类文明进步的标记《孟子告子上》中有一段话说:"一箪食、一瓢饮,得之则生,弗之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人的各种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一种文化活动,它往往超越简单的生理要求而带有精神满足的意味"呼"与"蹴",是一种粗野、非礼的举止,因而得不到社会成员,即便是乞丐,的认同和接受"礼"是人们交往、沟通的共同语言今天在商业经营活动中倡导优质服务、礼貌待客,实际上就是对儒家所讲的"礼"的批判性继承再如,儒家主张"信"与"和"的原则,即"朋友有信"、"国人之交止于信"信,是人际交往的法则,也是五伦关系中、最有价值的内容商业活动中的信用、公平、兑现的观点,就是"信"的体现有信,则能相互尊重、礼让;有信,则能"同气相求"、众志成城,才能联结起社会交往关系中稳固的伦理网络,实现"闭门一家亲,开门天下亲"由信而和,由和而亲,这种带有浓郁理想色彩的文化氛围在海外华商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瓷器收藏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瓷器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