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圣发.出生于景德镇.11岁时跟随师傅学习圆器利坯技艺,16岁开始独立在私人作坊里工作到私营老板联营性质的永和瓷厂工作,进入公私合营性质的第九瓷厂表演圆器拉坯技艺的老艺人王炎生的介绍,陈圣发进入该博览区表演圆器利坯技艺至今文/《瓷器》记者王勇不愿离家的老人10月27日6时.陈圣发像平日一样准时起床.吃了点泡饭后,于6时45分出门,7点整赶到公交车坐车到达点后再步行一段路,便来到景德镇陶瓷历史博览区的入口处,这时才7时30分.离上班时间还有半个小时每天提前半个小时赶到工作地点,这是陈圣发数来养成的习惯按照博览区的规定.包括陈圣发在内的所有手工成型制瓷工艺演示师傅.都得舍弃节假目,为来自国内外的游客们表演曾经有位外地游客在观摩了陈圣发精湛的利坯技艺后.热情地邀请他到“大城市”里去表演,并承诺每月的酬劳将不低于2000元陈圣发在古窑进行表演的月收入还不到700元,对方开出的条件无疑很具诱惑力,但他却选择了留下陈圣发直到目前还是安心地留在古窑,继续向络绎不绝的游客们表演着利坯技艺但由于事已高,老人明显地感到有些力不从心尤其是随着近来最德镇旅游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游客来到古窑参观.更让陈圣发感到有些应接不暇以前他们这些制瓷工艺演示师傅们.可以趁游客稀少的时候,坐在小马扎上休息一会如今游客是一拔接一拨来这里参观。
这天下午5时30分,陈圣发正准备下班,古窑又迎来了一“车”游客,他不得不将回家的时间推迟——尽管已忙乎了一整天的他,很想回家好好休息一下想把手艺传下去陈圣发以前在萌生彻底“退休”念头的同时.自然也想到了如何将自己一手圆器利坯绝活传下去的问题上世纪代.他曾教过自己的亲弟弟学习利坯技艺,后来弟弟参军转业后,被分配到与陶瓷毫不相关的一家企业工作不久陈圣发叉在红旗瓷厂内收了两位学徒,可在那场“三自然灾害时期”中.徒弟们全跑到了乡下,再也没回来对于那两位徒弟的选择,陈圣发很理解,毕竟那时候在农村生活的人,相对城里人可以“近水楼台”地吃上更多的米饭自此之后,他也陆续收过一些徒弟,但几乎没人能坚持以此为业的让陈圣发感到担心的是,如今采用现代化生产技术的陶瓷企业,早就用机械压制工序来代替效率低下的手工利坯,这使得自己的手艺在经济角度考虑,是属于那种被淘汰的技术,没有必要也没人愿意去学习它他时常想起幼时学徒的}青景,当带徒弟的利坯师傅虽然不会像绘瓷师傅那样“留一手”,但只要徒弟稍有让其不顺心的地方,就会操起麻绳或扫帚劈头盖脸地打去虽然陈圣发在一之内便具备了“单飞”的能力,但按照当时的规矩,他却为师傅工作了三—那时是没有工钱”这一说的.师傅只是“管饭”.然后每月带徒弟去理一次发而已凭着娴熟的利坯技艺,陈圣发在红旗瓷厂工作期间,几乎每都能获得先进个人、五好职工、生产能手等光荣称号不过陈圣发却找不出一张当由厂里颁发的奖状或证书,因为他没想到自己晚还会乔迁新居,而那些荣誉的证明全贴在了墙上.想带也带不走陈圣发生有一子二女,儿子当初在红旗瓷厂烧窑,在那次全市范围内的瓷厂经营体制改革中下岗,之后便去当了保安而孙子如今也已长大成人,抱着男儿当志在四方的理想在福建打拼显然,陈圣发的后人并没有谁来继承他的技艺找到一位诚心想学利坯手艺的人,是陈圣发最大的希望.也是他心中挥之不去的遗憾他不止一次地告诉别人:圆器利坯手艺其实很简单,只要认真学一个月就可以“入门”;如果肯花时间和精力去钻研的话,最多只要花一时间,便可以达到十分熟练的地步听的人往往只是一笑置之,那让人不舒服的笑容分明是在说:“学圆器利坯有什么用?能赚多少钱?”这让陈圣发有些无奈.因此他期盼着在有关部门或个人的帮助下,能找到愿意继承这一技艺的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