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瓷厂青花瓷的工艺改革
Home|景德镇十大瓷厂-景德镇市人民瓷厂历史详尽资料|人民瓷厂青花瓷的工艺改革

人民瓷厂青花瓷的工艺改革,始于20世纪代初当时全厂有五百多名青花工人,占全厂职工总数的近一半,可青花瓷比例只有17010,其原因就是当时全部是手工绘画,制约了青花瓷的产量人民瓷厂接到庆祝建国十周的国家用瓷(全部是青花瓷)的生产任务,厂部动用了全部青花工人加班生产,仍难以完成任务。

严峻的客观现实把青花工艺的改革不可回避地提到人民瓷厂的议事日程上来于是,厂部于20世纪代初组织刘书阁、龚细水、李会才等技艺人员进行青花工艺改革技术攻关要提高青花瓷产量,就要以贴花为主,第一步就试验成功了手工制版印青花花纸,贴花则从简单的贴线条开始,先进行画面相对简单的芙蓉花面的生产,从贴线条分水逐步进步到带水贴花,使青花效果日臻完美,通过二十多的试验、实践,人民瓷厂的青花产量日渐提高至,全厂除砂芯等工业用瓷外,日用瓷和工艺瓷的青花瓷比例达到100%,较好地满足了国内外青花市场的需要贴花技术推广后,如何提高贴花后的青花质量是人民瓷厂面临的新课题,该厂余金林等职工通过反复试验,成功地试制了一台dt400-2型青花花纸印刷机。

该机能将青花的“头浓”、“二浓”、“浓水”、“淡水”、“影淡”五种不同的料水一次印刷成功,在色调上达到了“料分五色”的效果。

8月,该印刷机获省科技成果四等奖人民瓷厂青花瓷以梧桐画面为主解放初期,青花梧桐画面多种多样,纹饰混乱,但画面中的吊珠、石桥、亭子、梧桐树必不可少,这成了梧桐花面的基本元素。

然而各种梧桐画面中所采用的“道教八宝”搭配不一、形象各异,中间主要的楼台形象也各自不同以正德元托为例f见效果对比图),其中部画面就有诸多差异为了统一梧桐画面,人民瓷厂于组织技艺人员对梧桐纹样进行改版,以在人民瓷厂蹲点的陶瓷工艺大师王希怀为主,参加人员有罗贤初、张彬、秦绍雄、袁迪中等,综合花面的特点及市场需求,对梧桐纹样进行了一次大的整合修改人民瓷厂成立了高档瓷车间,专门生产青花梧桐餐具,厂部组织技艺人员再一次对梧桐画面作了统一布局,并以10寸平盘为例,画出了效果图,由时任副厂长的黄新主持,邹炳炎为主,并请外销公司的同志参加,会同青花老工人刘书阁、冯永保、陈齐金等人,提出修改意见,然后作为标准样定版至此,梧桐画面基本定型这个画面,伴随着人民瓷厂五获国际金牌,给人民瓷厂带来了崇高声誉及勃勃生机画面统一后,厂部又对制版工艺进行改革,将手工制版改为更为先进的照相制版,使青花纹样由网线进展为网点,大大提高了青花工艺质量这样一来,青花梧桐画面更加细腻、生动、明丽、逼真随着要求订购青花梧桐餐具的顾客越来越多,人民瓷厂当时的生产情况远远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

为了增加配套率,为了提高“梧桐”的产量,青花梧桐也只有走带水贴花这条路。

为此,邹炳炎、刘书阁等同志在原来梧桐餐具的形象上,采取了什锦边开窗,配以小山水,把块面进行了分割,使其便于带水色、便于贴花操作这样,9月青花开膛梧桐餐具就正式投产了,并接受了大批量订货与此同时,被列为“六五“规划的景德镇日用陶瓷工业技术改造国家重点项目的人民瓷厂分层垂直青花瓷联合生产厂房于6月建成投产该厂房共有16条链式干燥青花瓷生产作业线,可供16个班组同时生产,全可生产青花瓷650万件。

青花作业线改变了景德镇一千多来一直沿袭的小作坊走架式生产青花瓷的模式,为企业上水平、上档次、上质量、扩大出口创汇打下了充实的基础人民瓷厂在三获国际金奖后,各种订单纷至沓来,青花瓷供不应求在这产销两旺的大好形势下,人民瓷厂居安思危,在成绩面前找差距通过市场调查,他们发现青花日用细瓷耐热冷急变性能有时不能满足一些高档宾馆、饭店高温消毒、机械洗涤的要求于是,该厂立即组织攻关高级工艺美术师袁迪中、助理工程师李志华、技术员邵任民等通过反复试验,决定在瓷釉中加入适量的硅灰石(cao-si0))作助熔剂,研制成功了硅灰石青花釉,增加了釉的高温流动性,使青花瓷成瓷热稳定性达到200c-20c热交换一次不裂,光泽度达87.8%,吸水率为0.19,维式硬度达593.8(hv),超过《gb10811-89青花日用细瓷器》的技术要求,一举解决了青花日用细瓷耐热冷急变问题,为企业带来了明显的经济效益该技术通过省级技术鉴定,获江西省科技成果三等奖。

更多现代陶瓷

现代陶瓷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现代陶瓷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