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中国和瓷器都译为chlna?从全球各大博物馆、收藏机构、著名藏家、古玩经纪人等等无不将中国古陶瓷作为收藏的首选中,得到了最好的回答也由此使得中国古陶瓷近来在各大拍卖行屡创新高:1.5亿港元的乾隆珐琅彩杏林春燕图小碗;2.2亿元的元青花鬼谷下山图大罐;过2亿的宋汝窑洗;1.5亿的明成青花黄蜀葵碗;2.8亿的明成化斗彩鸡缸杯;过5亿的乾隆珐琅彩转心瓶等等自七十代苏富比、佳士德开始拍卖中国历代官窑以来,它的价格一直以强劲的势头往上飙升,其增长的速度每以几十倍甚至上百倍的价格扶摇直上。
历代官窑佳器涨势的主要原因在哪里?那么,决定历代官窑佳器涨势的主要原因在哪里?我认为在以下几个方面:1、其工艺创作的难度《天工开物》中讲到,创瓷“共计一坯之力,过手七十二,方可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说明制成一件瓷器需经过七十二道工序,其工艺之复杂还不包含微细之处作为专供皇家享用的官窑佳器,对每一道工艺的要求则更为严格,不得有丝毫差错皇家用瓷是求质不求量的,每一道工序都是集当时国内顶级高手为之创作过程中若有一道工序出了差错,都将造成该器物的前功尽弃。
即使七十二道工序全部按规定创作完成,最后选进窑炉内尚有不定因素:窑温的高低,窑内烟尘的飘忽,都会造成大量不符合规定的次品历来有“一窑千件,成者一二”之说那含着各类金属成分的胎釉在高温下出现千变万化的结果常常不以督窑官的意志为转移的所以“一件官窑,千人精力”之说毫不为过足见成品之难2、代表那个时代顶峰的艺术结晶凡官窑器,除了征集当时顶级的制瓷工艺师外,其器物上的纹饰,特别是到了清康雍乾三代,都是宫廷一流画师绘制清宫档案记载中就不下二三十人,如:戴临、戴正、唐岱、贺金昆、邹文玉、冷枚、郎世宁、焦秉贞等等,这些画家即使留在纸上或绢本上的画现在都是价值连城,何况留在难以把持而又不易变质的瓷胎上作为中国书画载体的绢和纸都不易保存,受气候和收藏条件的影响,即便精心保存,过了千,绢面或纸面免不了发脆、发黑,影响了整个画面的欣赏效果唯有留在瓷面上的画,只要不去人为地擦抹,釉面包浆会日益滋润肥厚,色彩尤为鲜艳加之,瓷器不怕冷,不怕热,不怕潮,不会霉,只要不加碰撞,将随着岁月的流逝,显得越发光泽诱人故有“旧器如新才是宝”之说我将官窑佳器比喻成“立体的画,无声的诗”也是鉴于这一点将它摆在任何地方,都是一副立体的画,加之釉面上的精彩之作,又成了画中之画如果多份雅兴,还能在瓶、觚、尊等陈设器上插束时令花卉,更会相得益彰,颇与文人雅趣相谐真正的大藏家都是内涵很深的文人雅士,他们能从历代官窑中找到一份可寄托的情怀,珍爱之情自然而生,在拍卖场上见到难得一见的孤品,竞相争夺也在情理中了3、皇权的倾力支持作为封建最高统治者的皇帝,平时在物质享受上可以随心所欲,倾全国之最供其享用但精神生活还是贫乏的,当时没有电影、电视等类似当下的科技成果的享用,于是把审美的兴趣专注在御窑的烧制上,特别倾情之举表现在清三代(康、雍、乾)的身上他们除了征集全国顶级制瓷工匠为御窑厂供职外,还让宫廷御用画师绘创瓷上的花卉和纹饰,并派督窑官严格监督管理每一件官窑瓷器,从纹饰到器形,在最初的样稿阶段,皇帝都亲自参与设计和审定康雍乾三位皇帝从小就由顶级名师教学开悟,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眼力,加上又是全国顶级艺术家的合力打造,使得官窑佳器成为当时最高艺术含量的结晶,成了皇帝的痴迷物,皇帝平时把玩欣赏的“玩具”画只能欣赏,只有官窑器既能欣赏又能把玩,由此受到皇权的鼎力支持:倾全国之力、之财、之智慧打造而成。
中国瓷器是中国对外的名片所以,每一件称得上正官窑的佳器,都是找不出半点瑕疵的无论是从型到纹饰,从胎到釉,从底足到落款,全是那么的完美无缺有藏家说过“真正的官窑器即使外行也看得懂,至少觉得它特别优美”这话不无道理在懂行的人眼里,它更是有生命的,欣赏中仿佛听到制瓷艺人发自肺腑的沉吟;宫廷画师灵感的呼喊;督窑官战战兢兢的倾诉……彼此进行了心灵深处的交流。
由此可见,作为中国古陶瓷的顶峰之作——历代官窑佳器,受到世界各国藏家、投资人、博物馆以及大财集团等的攫取对象,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苏、佳等国际大拍中屡创新高也显得不足为奇了这是它特具的艺术价值、文物价值、历史价值综合的正常结果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欣赏眼力的上升,它将越来越受到追捧。
从投资角度而言,纵观四十来苏、佳拍卖的记录分析,其升值率,还没有一样其他的艺术品能与中国古陶瓷相匹敌的当然,更不排除国际财团或知名的财富拥有者从规避遗产税的角度争相拥有中国历代官窑器的因素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应该是中国古陶瓷自身特具的艺术魅力起的决定作用最后,我用一句话来概括它的特殊诱惑力:中国瓷器是中国对外的名片它的诞生发展史就包含了中国五千的文明史,代表了中国人文、艺术、哲学以及东方文明和传统精神的最高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读懂了古陶瓷也读懂了中国有史以来china备受世人瞻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