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瀛洲先生谈到故宫博物院收藏哥窑青瓷特征时写道:“胎有沉香色、浅白色、杏黄色、深灰色、黑色等胎色釉色有粉青、灰青、鱼肚白、油灰、深灰、米色等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
泡珠明显均匀的其釉必灵活润泽;泡沫暗淡或无珠者,其釉必凝结而不润泽这是釉料的配合和火度过之与不及都有关系釉之光,虽视若稍暗,而宝光内蕴,光泽象人脸上的微汗,润泽如酥纹片多种多样,以纹道而呼有鳝血纹、黑蓝纹、金丝铁线纹、浅黄线、鱼子纹以纹形而呼名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为百圾碎它的纹片乍视很明显,要用放大镜照视其纹片和釉质确是紧密结合毫无裂痕……砂底足的特征是上端窄而下端阔稍作斜形其釉经火下垂,釉经常上厚而下薄,恰成垂直,而釉不过足,甚为规矩。
其露胎处正见黑色和酱色,故曰铁足但哥窑器中无紫口铁足者或者有紫口无铁足,有铁足无紫口者也很多”有的人则把传世哥窑特征概括为:胎骨厚重,釉薄不甚透明,光泽如酥有紫口或非紫口,铁足较少裹足支烧,胎色有沉香、浅白、杏黄、深灰和黑色由此可见,不仅文献记载中的哥窑青瓷与传世哥窑青瓷存在差异,而且陶瓷考古界对传世哥窑青瓷的理解也存在分歧(三)龙泉窑仿官与哥窑青瓷龙泉县的大窑、溪口等南宋窑址,出土了一批仿南宋官窑青瓷产品:胎骨致密,呈灰黑色,有铁骨之称,胎厚一般在1毫米左右,盆、洗等大件器物的厚度也不过3毫米,只有觚,因为器身高,负荷大,胎壁下部才厚达4—5毫米釉的厚度超过胎壁,但口沿釉层很薄,透露出胎骨,通称紫口从几件青瓷烧坯可看出,黑胎青瓷是一至四次上釉,釉以青色为主,也有米黄、紫色和乌金色,釉中普遍开片圈足底端釉层被刮去,烧成后露黑胎,谓之铁足龙泉窑南宋大窑、溪口故窑址出土的仿官窑青瓷与元明文献记载中的“哥窑”青瓷特征相吻合,笔者认为,这种黑胎青瓷应是哥窑产品无疑南末亡后,南宋官窑的烧造活动随即终止,但是龙泉窑场烧造仿官窑青瓷仍在继续,正如元代学者孔齐《静斋至正直记》所述,元代晚期所仿造的南末官窑青瓷,在造型和风韵等方面都达到了“绝类”的程度
颜色釉料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颜色釉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