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无奈到创新在咸丰、同治、光绪、宣统四朝间,一种迥异于传统粉彩鲜艳、亮丽的新派粉彩在民间广为盛行它色调雅致,绘画风格靠近文人画,工艺也与传统粉彩稍有区别,一时间蔚然成风,甚而一向瞧不上瓷工的文人雅士,也不惜自降身价,投入到这种陶瓷的绘制中,陶瓷绘画中这才首次有了名家瓷画,这就是以程门、金品卿等新安画派为代表创作的落地粉彩在说到落地粉彩之前,不妨先聊聊新安画派新安画派是明末清初活跃于安徽南部,也就是现在黄山市一带的绘画流派古时黄山市原属徽州,新安江是这一带的重要河流,因此人们常用新安指代这一地方最早提出新安画派的人是清朝的艺术理论家张庚,这位生活在康、雍时期的清代画家,自己的画就以清洁雅秀而著称,因此他特别喜欢新安画派枯淡幽冷的风格品调,因此以新安画派称之后来的人多沿用他的说法,古徽州是一个人杰地灵之地,新安画派成员众多,其中实力雄厚、画艺可观者近80人清末,一批受新安画派影响的皖南籍画家由于种种原因来到景德镇,他们创作的新粉彩,在题材上抹掉了让人望而生厌的云龙纹、缠枝莲等传统民俗图案;在绘画程序上也改变了传统粉彩由众多工匠分工填画的方式,改由一人从头至尾而完成;最为关键的不同是,这种新粉彩的审美高度完全超越了工匠绘瓷,在一定程度上将文人画的意境趣味转移到了陶瓷绘画中,这一转变可以说尤为影响深远,可以说为景德镇陶瓷艺术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艺术源流,至今仍有不少艺术家追寻着这条源流之路,探寻陶瓷艺术魅力这样一个对景德镇来说堪称卓著的贡献,最早发生的契机却让人有些啼笑皆非,这种变化,不是我们想象中的所谓艺术上的自觉与大胆,倒实在是巧妇为无米之炊的变通之举。
话说咸丰五,历来没有受过战乱影响的景德镇陶瓷业,第一次因为太平军而陷入了全面停顿的状态,太平军攻陷景德镇以后,一驻就是,不但御窑厂全面停产,各种原料来源也几乎断绝为了生存,一些原本在御窑厂供职的失业文人不得不改画商品瓷勉强度日,但是因为原料短缺,他们就将就凑和,把玻璃白打底、雪白罩面等等繁复的工序都省去,以节约原料他们是怎么干的呢?比如说,他们把铅直接加到黑色的钴料里面让它成为粉料,这样不用雪白罩面也可以直接烧制,烧好后瓷料也能附着于瓷器表面。
这种变通的方法意外地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效果,画师们发现,这种改良的工序制作出来的瓷器,画面效果与纸绢画效果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大家竟相模仿,这些画师原本也都谙熟于各门画派,脱离了御窑厂一人填一工的束缚,大家从起稿到傅彩直到落款,都出自一人之手(当然也是当时社会动荡的无奈),于是便出现了许多诸如仿李思训父子的青绿山水、仿黄公望的浅绛山水、仿宋代院体画的花鸟等等,可谓不一而足从时尚到没落等到时局稳定,御窑厂恢复生产以后,画家们不但没有立马抛开这种新创作的粉彩,反而深深为这种新产品而陶醉,彼时不但市井流行,更扩展到了高级知识分子当中,可谓是雅俗共赏的全民爱好了在这其中,又特别以程门、金品卿、王少维等一批皖南籍新安画派的画师为代表,这群在时代的洪流中客居景德镇的画家,以他们的生花妙笔,为景德镇留下了惊鸿一瞥的浅绛彩,也为景德镇留下了一笔永恒的文人画陶瓷财富。
传统的景德镇工匠是少有人会在纸上作画的,而以往自负的文人又是不屑于在瓷上留下墨宝寂园叟就曾在《陶雅》中谈到:画纸绢者不屑于画瓷也,而能画瓷者,又往往不能画纸绢程门却是这其中少有的多面手,据说,其绘册页,纸贵洛阳,其画瓷品,价同球璧不但擅长人物、山水、花卉、翎毛等各类绘画,同时,篆书、隶书、楷书、行书亦俱精其余诸人也莫不如是,特别的是,他们皆通文墨,瓷上诗句,皆出于笔下,这更让他们与传统的工匠艺人拉开了距离正因为这种陶瓷绘画雅致文气,一时间引来不少文人墨客以此遣兴自娱、馈赠友人,这也可算是那个时代文人雅客之间的时尚玩意吧比如,安徽休宁的金石家戴启伟,就曾画《墨竹绛石图》帽筒一个送岱楼太守。
光绪间翰林院编修王凤池等人绘瓷就更为有名了王凤池字丹臣,是湖北兴国人,同治四二甲第七十二名进士,是名副其实的文人骚客。
在闲暇之余,他最喜欢画瓷器,这位翰林不但自己画,而且还经常与当时的陶瓷名家金品卿、王少维等合作画,可以想见,当时他的家中,必定时常高朋满座,相聚谈瓷他画的《桃坞春深图》盏托等瓷器,品相相当不错,看来绝不只是偶尔为之、玩票而已,其时如王凤池这样的文人绝不在少数他们所创作的这种新式粉彩,或有人称之为浅绛彩(大收藏家关善明先生首次使用浅绛彩瓷一说),笔者更愿意称之为落地粉彩,不但因为他们画的粉彩不用玻璃白填底色,而直接用颜色料填绘在瓷胎上,更因为新安画派的画师们将文人画落地在景德镇的陶瓷上然而这种落地粉彩虽然一时成风,却有其致命的缺点,时间一长便暴露无疑文人画家们过于陶醉画面上的枯淡幽冷,在粉彩工艺上并没有进一步的探索与革新,久日深以后,落地粉彩颜色易于剥落,画面也渐渐残破,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许多当时的瓷器颇有些品相不全的原故,色料也渐渐褪去光泽待到洋彩飘洋过海来到中国以后,这种绘画就在清末民初中,彻底失去了市场,永远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而仅剩一段传说了。
陶瓷历史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