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由青岛市规划局与中国雕塑院主办,青岛市城乡规划展示中心(青岛市雕塑馆)与中国雕塑院青岛分院承办的“四方水土·青岛首届国际陶瓷艺术展”在青岛雕塑馆隆重开展展览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提供学术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陶艺协会主席雅克·考夫曼与来自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及中国等20多位参展艺术家同青岛社会各界人士一起共聚青岛雕塑馆,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本次展览特邀来自世界各地的25位艺术家参展,这些艺术家中的许多人都有多元文化的背景,其中不少国外陶艺家与中国陶瓷有着很深的渊源,都很向往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和文化。
陶瓷是水、土、火交融的产物,本次展览的展品来自世界各地,运用了不同地区的水与土,故展览取名“四方水土”虽然作者来自四面八方,所处的文化环境有差异,作品的表现方式也各不相同,但作品所呈现出的形式美和内在美却是相同的,展览呈献给我们的是一场精彩的“现代陶艺盛宴”此次参展作品共75件(组),作品均以陶瓷为介质,以雕塑、装置、影像、数码打印等不同表现形式呈现它们各具特色,除少数带有实用性风格外,作品更多的是偏重设计感和纯粹观念、以及情感的表达比如吕品昌的《触摸世界-反视觉化的寓言》,作品以“盲文纸页”的形式呈现,在破碎与翻卷之间散发着社会学的语义,表现的是对弱势世界的关怀同样,来自韩国的艺术家金俊用电脑设计的陶瓷影像作品及耿雪的瓷质电影《海公子》也颇具特色《海公子》出自清代文学家、小说家蒲松龄所著《聊斋志异》,耿雪综合使用了多种媒介,通过“瓷视觉”这种形式作为影片的主视觉和形式语言,用一种新的表现形式重新诠释这一经典。
《海公子》准确而充分的表现了瓷器的性格,又有效的传达了聊斋故事的特殊美感和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气质作品在形态方面也呈现出多元的面貌,兼具平面性、雕塑性和装饰性以及多媒体应用,比如张楠的《点》、《孔》系列作品和雅克·考夫曼的《卷轴》、《韧性》等等,其中不乏综合材料的运用。
比如来自台湾的著名陶艺家张清渊的《莫名石》系列作品通过与铁质器物载体相结合,构建了作品与结构之间的平衡,每一种承载形式的转换,在空间和重量关系上都能延伸出新的思索又如鸿韦的《平衡的语言》,将瓷土与不锈钢相结合,这种传统与当代材料的重组并不仅仅是作者对材料本身的探索,更体现了作者对中国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思考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夏德武的《腿与鸟》系列、中国美术学院的戴雨享的《本空》系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白明的《瓷石》系列、山东艺术学院的远宏的《致白》系列、南京艺术学院的陆斌的《大悲咒》系列、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的陈光辉的《椅子》系列、美籍华裔艺术家周光真的《搪瓷时代》系列等作品,都具有鲜明的个人印记,工艺精湛,内涵丰富,意境深远同样值得我们关注的是来自英国皇家艺术学院的弗莉斯蒂·艾利芙和日裔英籍陶艺家安田猛自由豪放的弗里斯蒂与安静内敛的安田猛不仅是好搭档,而且还是一对好伉俪他们来自遥远的欧洲,却同样热爱着中国传统陶瓷文化,用独属的艺术语言,表现着西方现代观念与中国陶瓷之间的融合。
另外,青岛本地的艺术家们也在本次展览中很好的展现了自己的作品张白涛的《女狼系列》、许雅柯的《阖》、李宏文的《盛宴—当下状态》、万里雅的《福寿如意》、李兰的《什刹海》等都颇具特色,都用陶艺特有的艺术语言,表达了对生活和当下社会的热爱和关注加拿大阿尔伯塔红鹿学院陶瓷系主任特鲁迪·戈丽的《3d墙纸》、澳大利亚艺术家嘉斯·基特森的《象征秩序之外》、曲镛的《律动》、孟福伟的《冬去春来》也各有特色正如考斯曼所说“本次展览作为一个开放式的窗口,可以让我们通过相互展示和讨论去了解更多的材料形态,以及东西方艺术家不同的创作理念”本次展览在材料使用、表现方式、观念表达、技术探索等方面都有大胆创新突破,对当下陶艺的发展必定会产生良好的启发和引领作用。
通过此次展览,不仅可以展示中外当代陶艺发展的现状,更能促进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艺术家之间的互动交流,为广大市民提供艺术交流和鉴赏的平台同时,也希望籍由此次展览探索和打造青岛国际陶艺双展这样一个品牌,使其成为青岛雕塑馆乃至青岛市的一张特色名片展览于9月19日开幕,至10月底结束,展期一个多月,喜欢和热爱陶艺的观众千万不要错过这一精彩的文化与视觉盛宴注:青岛雕塑馆周二至周日10:00至16:00开馆,周一闭馆,免费对外开放,欢迎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