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和胭脂红
Home|锰和紫色|金和胭脂红

金和胭脂红金色的辉煌灿烂早就已经为人们所注意,并且用来作成了种种的装饰,而把它贴在陶瓷器上当作装饰的,恐怕从有史以前就已经开始了,只是还缺少可靠的遗物来证实这种推测目前流落在国外的早期作品,有银铠上的金箔闪闪发光的唐俑(日人永末新次郎所藏),有四川出土的贴着金箔的唐人墓俑(英博物馆所藏)后来发现的还有唐懿德太子及永泰公主墓出土的描金唐三彩陶俑,以及在定窑和建窑作品上烘烤或贴附金箔的盘、碗等直到明代时才盛行在瓷器上着金,而清代主要是用金粉代替金箔。

现在除去金粉以外,更发明了使用金水的方法当把金烘烤在陶瓷上的时候,若是金箔就先用它裁成图样贴在器物上,若是金粉可以用笔画成图样因此由图样来看,前者是用直线集成,后者是由曲线而成根据这一点也可大致区分明代以前或以后的作品不过还不能肯定说明代绝对没有烘烤金粉的,相反地,现代也可能用金箔补作。

所以说,单凭箔或粉来决定一件陶瓷器的时代是不十分可靠的用金画着图样的瓷器,如果放在700~850℃的温度下煅烧,金便可烘烤在器物上,然后用玛瑙棒或石英砂磨擦使其发光普通金在800℃左右就容易固着在陶瓷器上假使还未固着时,可以在金粉内多少加些煤熔剂媒熔剂可使用硼砂、红粉或弱火性玻璃等然后照这样使用纯金的方法不仅很费手续,并且消耗的金也较多,所以目前许多的廉价品改用了金水金水的制造,最初为德人居恩(kuhn)在所创制其调制方法过去各守秘密,大概用金的氯化物与挥发油及氯仿(chloroform)等调制而成这种溶液虽在暗处也有吸收光线的作用,因而金易于分离或分解,仅含有少量的金便可成为充分发生光辉的金液。

另外再加入树脂酸铋为溶剂,就可以施于釉中用低火度烧成一般所用的金水,多是在含有硫黄的油内加入10%以下的金作成溶液,用来绘制图样,所需的烧成温度既低,更不需要研磨的手续,因此着色十分浅薄,而且在使用时,往往容易脱落,极不美观在五彩夹金的斗彩上所附的金虽然被磨擦得只剩下极少的一部分,但比起金色完整的来说,却往往具有一种典雅之趣如果是在最初没有金色而后加上去一些,也可以作成类似早的金已经斑驳的样子,不过仔细分辨起来,最初就附有金色而经过长时间被磨掉的器物,即使金色已不明显,而留下的痕迹仍很清楚,并且普通多已变色,两者间还是能够区别的。

把金直接固着在陶瓷上的方法发明很早后来经过多方改良,比较新的一个方法是将金熔入釉内来着色这大约是在清代初期由西洋学过来的据有的文献上记载说,这种新方法早在为荷兰人卡西亚(cassias)的发明,到开始有用在瓷器上画(康熙二十一)方在景德镇使用,时称“洋彩”也许有人还以为用金着色的釉不知要多么辉煌绚丽,其实与金色截然不同,而往往现出浅粉或红紫系统的颜色例如清代的粉彩、胭脂彩或珐琅彩瓷器中的淡红的蔷薇色,乃至红宝石般的浓胭脂色,或闪紫的苏枋色等提起用金溶解成釉上彩这件事,很容易使人认为必须用很多的金才行实际上在釉内加入金分量很少,像红宝石那样浓的颜色也不过在釉中混入一万分之二左右的金,而浅粉色只要一万分之一的金就够了金所以能现出这样多种颜色的原因,和红色釉之由于铜的胶体而呈各种颜色的道理相同,也是因为金变成胶体状浮于釉中所致同时因其胶体粒子的大小不同而使颜色的种类互异如果将掺有适量金分的釉用高温加热,就会变成无色透明。

若使温度降低,就会在某几点上显出红宝石色,如果使温度渐渐下降,红色慢慢会带些紫色,终于变成紫、紫青、青,最后变成淡青色这一点和将已经还原的铜釉骤然冷却就会变成无色,而慢慢冷却时就变成黄-红-青色的道理相同关于上述几种颜色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其中所含金胶体粒子的大小,这个问题需要用特备的显微镜观察才容易理解例如当比较大的金胶体粒子的表面有光被反射时,便现出朦胧的暗褐色而在珐琅彩或粉彩的胭脂色表面用反射光线观察时,同样也可以看到褐色,二者是一个道理

更多陶瓷工艺

陶瓷工艺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工艺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