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维护大师体系?
Home|第六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审结果公示李一新刘伟邱含杨曙华俞军曾瑾|谁在维护大师体系?

本文刊发于《景色》杂志第一期搞收藏,在初入行时,大多数人根本就是只带耳朵,不带眼睛,懵懵懂懂就冲了进去,待到四五后回头,一切一目了然十多收藏历程回头看,艺术品行业只有20%的作者会出息,这20%的人中也只有一部分的作品具备很高的收藏价值不挑,不选,胡子头发一把抓,自然抓到的都是虾米,而非大鱼比如,很多收藏者只看职称,只看概念。

看职称,但凡只要是大师都投,不管真假,不管水平;看概念,中青都是潜力股,于是把所有中青都看成良驹,黑马,结果是空欢喜一场说到大师题材,应该是工艺品市场特有的现象,几乎所有工艺品种类均形成类似的大师体系但是,总是有人来贬低它,推翻它,这个我既赞成也不赞成赞成的方面,大师体制本质是好的,是积极向上的,只是这口好经被念歪了。

我一直在想,大师少评一点,就像日本的人间国宝一样,去世了一个,再评上一个,这样才能保证大师这个头衔的价值,而现在,应该是乱掉了,滥掉了。

现在这种大师体系的存在,似乎已经是千疮百孔了,不仅收藏之人愤慨,就连评上大师之人也多有不认同,很多老大师在外面已经把国大师这个头衔去掉了,这个曾经伴随着他们多,如同生命般贵重的头衔,被他们舍弃了,我想这种舍弃,实则是一种心痛,更多的是一种自尊心受到了冲击但是,这种大师体系能被推翻吗?不可能,一种体系形成了,不是一场运动,几个媒体,或者机构推波助澜就能推翻的有两个问题必须弄清楚,一,谁在维护这个大师体系?二,谁来替代这个大师体系?首先,我们说说简单点的,谁来替代这个体系?以教授为代表的学院体系是唯一能够被赋予这样重任的艺术集团。

可现实是,在学院体系中两栖大师也有不少了,并且曾经参评大师的学院教师占据了行业里的很大部分自己推翻自己的这种概念是成不了的!因而,学院体系替代不了,而其他的体系尚未形成,所以,推翻大师体系就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那么,谁又在维护这个大师的体系?首先是艺术家绝大部分的艺术家都是冲着大师的这个头衔奔过去的,有吃到葡萄的,也有等着吃葡萄的,他们各有想法,心态也不同,可是利益是根本,谁也不会去动摇自己的利益基础,大家都在这个局里,自然也会来维护这个局,谁也逃不出。

包括不少曾经仇视大师体系的艺术家,到最后也都想方设法地整个真不真、假不假的大师帽子,毕竟那个好看啊,就像lv的包包一样,真的,假的,一般人看不出来第二是官员、商家和收藏群体景德镇陶瓷界很多乱象,比如有个枪手现象,为什么能够纸包得住火?这是有原因的我昨天看到一个网友给我发来的一个名人之后的资料,这位艺术家出道很早,现在还是比较有名的,曾有其他艺术家谈起过他枪手之实,我也是一笑而过,懒得去考证,毕竟我又不做他的作品可是这位网友传过来的资料,让我颇为震惊此人的创作路子非常广泛,山水,花鸟,人物几乎皆通,而且,形式多样,样样皆通,风格多变,且可售数量惊人,如此这样画画,出作品.完全是一种产品的心态,市场上面需要什么,就做什么一个艺术家能把一种流派中的某些特点研究透彻就不容易了,可是像这样全通、全精、全才的艺术家,像这样出产品的状态,就不排除枪手的可能可是,艺术家自己是不会把自己卖掉的,他的经销商也不会,收藏者会吗?其实收藏者也不会,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即使收藏者感觉上当了,他也不会考虑去点破这个现象,第一他不愿去相信这个事情,就是确信了这个事情,他也会为自己的作品的价值去考虑,为了保护自己收藏品的价值,收藏者也不会去扮演打假的角色最后剩下媒体和政府监督,媒体和官员们在艺术品市场中也是既得利益者,通过各种方式揽获了不少玩意而且从法律角度说,调查取证难,也没有相关的案例进行参考,从而形成了一个法律的真空这么一个简单的例子也证明了收藏群体已经在即成体系获得相当的保值,增值的收益,大家都是土豪乡绅,要分田地的话,岂不是就是拿刀削自己,怎么可能收藏市场就是江湖,每次江湖的经历有得也有失,恩恩怨怨,就像我们掷下的硬币,一半覆盖着另一半、一半关心着另一半、一半替换了另一半、一半保护了另一半这是一个由各种人性交织在一起的江湖,任何行为无论是善是恶,在它背后都牵扯着太多的人。

我们进入这个江湖,往往是梦想很丰满要在收藏江湖上闯荡一番:现实却很骨感四五回头一看,钱花了不少,却没落下什么好东西

更多陶瓷快讯

陶瓷快讯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快讯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