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器为全人类共有,瓷器则是中国的创造中国是文明古国,陶瓷源远流长中国瓷器烧成,经历了由陶到瓷的继承与发展的历程,构成了中国陶瓷绵延不断的进步与发达的历史特点,在八千陶瓷生产的历史长河中,从陶到瓷,到陶、瓷齐驱是中国陶瓷发展的基本脉络景德镇制瓷集中国历代陶瓷科学、工艺、艺术之大成,在继承我国铁、铜、钻三大釉系的丰富基础之上,发展创造出了成体系的硬质瓷系列高温颜色釉和低温颜色釉景德镇瓷器在官窑和民窑并蓄五百的相互促进发展中形成的瓷器艺术传统,被海内外誉为国瓷的象征,在世界陶瓷史上闪烁着灿烂夺目的光辉这期间以进步完善的景德镇中国硬质瓷体系和瓷艺装饰艺术,对世界各国陶瓷业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20世纪前半叶,中国处于多事之秋,晚清至民国期间陶瓷业每况日下,几乎濒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新中国建立,国家对传统陶瓷艺术和陶瓷产业进行了恢复和发展,使中国陶瓷获得了新生代初期,为保障百姓生活用瓷的基本需求,国家对陶瓷业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生产方式则从手工业过渡到了机械工业中国陶瓷工业生产自上世纪代至代,经历了恢复、改造与发展的过程与此同时,国家主管单位和有关部门对中国传统陶瓷技艺和艺术,按照政府对工艺美术传统文化提出的保护、发展、提高方针和适用、经济、美观的生产原则,在以景德镇为代表的中国南北传统产区,实施了一系列恢复、发展工作。
,中央人民政府责成文化部、轻工业部组织承制建国瓷,并由周恩来总理审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庆典用瓷建国瓷是由中央美术学院承担并完成设计方案,由轻工业部主管设在景德镇的建国瓷制作委员会,组织数十个手工作坊同步完成制作的大型工程建国瓷是新中国第一代专家和名艺人结合的成果,是20世纪代以来中国传统陶瓷恢复的里程碑景德镇瓷器传统手工技艺与艺术的恢复正是在此基础上开始的,文化部与地方政府组织中央美院师生与景德镇名艺人百余人,历时一,烧制名瓷数百件,参加首届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艺美术展,分别赴印度、前苏联、东欧等国进行文化交流与此同时文化部调拨了故宫博物院典藏的近干件景德镇历史名瓷,为恢复瓷艺参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景德镇陶瓷馆和景德镇陶瓷研究所。
20世纪代,景德镇陶瓷工业首先得到恢复和发展,一方面依靠以八大名家为代表的名艺人、老工人总结传统的制瓷技术和宝贵经验,另一方面组织有关科学研究单位的技术力量合作,致力于传统名瓷的研究、恢复和发展,从科技角度对传统名瓷系统进行了科学总结在此基础之上,景德镇陶瓷研究所老一代名师,陶瓷美术家王大凡、王步、刘雨岑、陆云山、王锡良、张松茂、汪桂英、戴荣华、李雨苍等陶艺家设计并制作了外交部、钓鱼台国宾馆等首批用瓷以及国家礼品瓷和中国驻外使馆用瓷这一时期的作品代表了景德镇陶瓷恢复发展中的高峰期改革开放为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新的环境空间上世纪代末开始,景德镇陶瓷馆建立了实验研究室,率先展开了对元、明、清青花瓷工艺的研究和恢复工作,获得了社会各界的赞誉上世纪代,景德镇陶瓷艺术和科研事业有了长足发展,相继设立了省、市级研究所,在深入探索元明制瓷工艺及传统绘画艺术的基础上,拓宽了景德镇现代瓷艺的表现形式,在艺术风格和工艺模式等方面均取得了突破性的发展,出现了多种瓷艺材质和装饰工艺相互交融,从传统程式化装饰模式向个性化风格转变的趋势近来,随着经济体制的转变、商品经济日益活跃及企业改制,景德镇的手工制瓷传统得到恢复,并向纵深发展众多小型企业和作坊在参与陶瓷制造过程中,在传统成型和烧制方面有突破性的创举例如,澳大利亚间歇式气体化窑炉的推广和普及,使景德镇艺术瓷生产从固定温度、升温曲线、窑炉气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景德镇还组建了部属陶瓷职工大学,为景德镇乃至全国各产瓷区培养了大批陶瓷工艺和艺术创研人才,成为陶瓷战线上不可忽视的生力军随着近来中国陶瓷产业经济的兴旺发展,景德镇陶瓷学院办学规模迅速扩大,正朝着多学科、国际化大学的方向发展自上世纪代起,景德镇陶瓷学院向各大陶瓷产区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已经成为学术、科研、创作中的中坚力量,在中国现代陶艺发展中起着主力的作用。
来,景德镇陶瓷艺术在继承和发展中所走过的路,大体上也概括了中国其他传统陶瓷产区经历的状况,中国陶瓷艺术从上世纪代恢复开始,确实得到了发展,在发展中也经历了曲折,有经验也有教训,这一切确实需要我们反思与展望
陶瓷艺术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艺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