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8日至13日,由陶瓷学院主办的“第二届红楼圆梦陶瓷艺术作品展”在陶瓷学院国际艺术交流中心隆重举办本次展览在陶瓷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而这群来圆梦的老艺术家们也引起了大家的好奇和关注这是一个特殊群体的艺术作品展,参展作者大部分都是陶瓷学院美术系63级的“黄埔六期”生这个班在毕业前碰上了“文化大革命”,本来暑假就要全部分到陶瓷行业进行艺术创作,但直到暑假过去一个多月后,才算毕业,原本四的学制,却有了五零一个月的超期学历毕业后,也与历届毕业生的去向不同,没有结合本专业去从事陶瓷艺术事业,而是一锅端,通通被大卡车拉到了高安县渡埠农场接受再教育这里原是一个劳改农场,后省军区某部队接管了大家被编入部队的各连队,在农场期间,以农业耕作、防洪抢险、挑堤筑坝等体力劳动为主,另加部队的训练、站岗放哨等军事生活,除了几位有机会去画毛主席像或搞“忠字室”的美术活动外,大部分同学都没有机会再接触画笔了在这种环境中熬过了一半,才得到正式分配工作的通知。
然而,所有分配名额中,没有一个是陶瓷专业的指标,那个时代,不存在自己找单位或私自去应聘的自由,唯一的出路就是服从分配,一场杂乱无章的乱点“鸳鸯谱”式的分配工作便开始了,除罗学正、张福平、冯祖华三位同学在景德镇有未婚妻而照顾回到景德镇的乡村当教师外,其余均分派到全省各地、各部门干上了与陶瓷毫不相干的“三百六十行”其中王文清分配在金溪县河源公社垦殖场,距县城很远,住的是木板房,吃的是“派饭”,没有具体工作,常跟农民上山砍柴烧荒,后借用到县里筹办阶级教育展览馆,工作一段时间后,才调入县文化馆工作刘珊涞分在星子县砂石公司,整天与砂子、石头打交道,八后才调入南昌铁路俱乐部从事美术宣传工作黄俭农分在余江县青农场,又劳动了两零九个月,才调入县文化馆任美工杨曙光安排在宜春京剧团从事舞台美术工作,每天干的是木匠活,钉木架,绷画布,然后用近一尺宽的大排刷涂颜料,一刷颜料够陶瓷绘画用上一半载的,全是体力活,一干就是九多。
李纪彬分配到省水电工程团当吊车司机,他给同学写信说:像进了游牧部落,建完电站就奔新的工地有一次在井冈山枫渡水电站开门机吊水泥,被满山的杜鹃花迷住了,又想到了绘画,没听到大坝下面的指挥,待反应过来,急忙之间,吊罐在半空中打“秋千”,一下把施工班长撞到水库里面,差点酿成大祸,连开吊车的资格也失去了。
聂冬根、黄修松则分配在深山沟的钢丝厂做普通工人贝伟民分在南昌铁路局政工组抄抄写写,龙学昌分配在井冈山良种场,李彩珍回到吉安老家当老师去了,肖美英在九江银行做营业员,曾云则安排在靖安县只有几十个工人的九岭钨矿卖饭菜票这种结局,在陶瓷学院历届毕业生中是唯一的,别的班级,或正常对口分配,或有“四个面向”,其中即有一部分同学可以专业对口直接进入陶瓷行业,而63级一个幸运儿都没有,这在陶院历史上也是前无先例,后无来者的在农场中,也有其他院校的毕业生,在同一连队的农林、兽医专业的学生,都比这个班更接近工作性质和现实生活,分配到各个县市,都有他们的广阔天地,有施展他们才能的空间而陶瓷美术,脱离了陶瓷产业这个大环境,就等于鱼儿失去了江河湖海,只会窒息成“咸鱼干”因此,他们面前的路,就显得异常曲折、异常艰难。
在这种现状面前,所有同学都共同经历了几个人生阶段第一阶段,是挣扎期面对这种无法实现自己愿望的现实,刚参加工作的前几,都在努力摆脱这种命运,尽量向自己所学的专业靠拢一点,各人挣扎的时间或长或短,最早的几之后就基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晚的则挣扎了十余甚至半生,直至退休才能了却心愿除景德镇几位同学回归了陶瓷行业外,其他同学大部分都进入文化馆、群艺馆、各类学校或其他工艺美术行业,与所学的陶瓷专业虽然不完全吻合,但基本是一个方向了。
第二个阶段,是面对现实期,有的已经归了宗,有的仍未实现自己的最低目标,但青时期的血气已荡然无存了,绝大部分同学都只能面对现实,一面争取更好的工作条件,一面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几内大多数都成了单位的行政和业务骨干,有了一定的业绩成果第三阶段,则是专业复苏期,这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事情,大家都已走过了生命中的黄金时期,都是爷爷、奶奶辈了,各自的本职工作都临近谢幕了,所以,有些同学又有点不安分,有点返老还童了,还在叨念事业上的“初恋情人”,如刘珊涞就曾到景德镇住上一段时间,过了一把画瓷瘾,黄俭农着手编著《中国当代陶瓷名家作品赏析》,李纪彬也准备了一大把陶瓷画稿,这一阶段,为实现圆梦活动,起到了一定的铺垫作用。
第四阶段,就是圆梦期红楼圆梦,酝酿的时间很长除本班的这些特殊情况外,63届第一任班主任龚龙水老师起了纽带作用有的同学来到景德镇,龚老师就邀集在景德镇的同学一道聚会,给外来的同学提供生活和工作条件,贝伟民接下了陶瓷学院的亮化工程,聂冬根协助施工,杨曙光又为水墨陶瓷画的深入发展常来景德镇购置物资和器材,三人就经常谈到本班外地同学退休后的时光打发问题,希望大家都不要在麻将桌上消耗晚光阴,最好能回到景德镇,重整旗鼓,重操旧业,但不设定任何目标,只要心情愉快,能做到哪一步就做到哪一步,后向龚老师汇报了这个想法,得到了龚老师的全力支持贝伟民还曾经租赁过一套住房,作为同学聚会之场所,并准备为该场所命名杨曙光曾刻过一方“红楼票友”的印章,所以准备以“红楼票友村”或“红楼票友社”的名称来组合本班同学,还草拟了红楼票友村活动简章后有的同学认为大家是正规学陶瓷的,用票友来界定身份还是不妥,所以也曾改用过“红楼游子社”、“红楼赤子馆”等多种称呼,虽未最后定型,但总离不开当学习、生活了五多的教学楼——红楼。
陶瓷学院50周校庆时,又再次议到了回景德镇创作的话题之后不久,黄俭农、杨曙光也来到景德镇长住,静下心来进行陶瓷绘画创作。
再晚些时候,李纪彬、王文清和另两个班级的管兆平、邹家驹也来到景德镇画瓷,渐渐就形成了一批作品此时,龚龙水老师就提议在适当的时候,将这些红楼学子们的作品在景德镇展示一次,请老师和行家们来批评指正大家也一致认为,这是将半个世纪前大家只能在梦中见到的美妙情景变为现实的难得机会,所以将此次展览命名为“红楼圆梦陶瓷艺术作品展”同时还将这一想法向陶瓷学院原办公室副主任王庆生作了汇报,并得到了原党委书记肖任贤、副院长陈雨前的理解和支持,陈雨前副院长还指示要以陶瓷学院校友会为主办单位,由王庆生负责上下联络及展出中大方案的安排,谭秋宁负责承办方的各项具体工作在实施中,王庆生认为这个活动应该有连续性,建议冠以“首届”二字11月8日,“首届红楼圆梦陶瓷艺术作品展”在陶瓷学院国际陶艺交流中心举行开幕式,共展出以63届师生为主体的12人的83件作品经过一多的努力,又有新的成员加入这个群体,并决定在11月8日至13日举办第二届红楼圆梦作品展陶瓷学院党委书记冯林华、副院长陈雨前依然大力支持这一活动,并于10月25日在行政楼召开了第二届“红楼圆梦”作品展筹备工作会议,研究决定学院尽量满足校友们提出的要求,尽力办好这次展览,并确定将上一届陶院校友会作为主办单位改成以陶瓷学院名义举办本次展览共有师生16人参加许多观众认为,红楼圆梦展有一定的代表性,也有它的特别之处,作品面貌新颖,有些技法和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还有一定的突破,作者之间也拉开了距离,无近亲繁殖的弊端除此以外,更重要的是彰显了一种精神这批古稀老人,磕磕碰碰了一辈子,但他们对陶瓷艺术的执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对第二故乡和母校的眷恋,是那么的深切,那么的纯真他们还想抢回消耗了近五十的光阴,在有限的时光里,尽可能地释放出自己的余热,这种人生观,确实令人钦佩,令人崇敬陶瓷学院在第二届展览中的致辞也非常恳切地写道:“向阔别四十八载的六三届校友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对长期以来关心母校建设、支持母校发展的校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四十八里,你们坚韧执着,拼搏奉献,在各自的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业绩从红楼走出来的众多校友,尽管人生道路各不相同,但心系红楼、梦萦红楼的情结却是相同的不少校友,老当益壮,即使到了夕阳时节,仍在为促进陶瓷艺术的发展尽一己之力,这种始终不放弃追求艺术的精神让我们非常感动”(摘《景德镇日报·瓷苑专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