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工的庆典和祭祀祭祀师主师主庙是瓷器行业祈奉先师赵慨的神庙大明洪熙元(),由监管御器厂的太监张善依照镇民风习下令修建的据史料记载:赵慨,字叔朋,(生卒月不祥),约生活在西晋永宁至东晋隆和间(-),赵慨晚弃职离官,隐居新平,由于他曾在浙江为官,精熟越窑制瓷工艺,来到新平镇后开窑设帐、传艺授徒,赵慨在新平的窑被认为是景德镇最早的窑景德镇烧造瓷器初期,所有的技艺中,烧窑最难,烧制瓷器经常失败,赵慨死后,窑工们心里没有底,通过一些简单的仪式祈奉先师保佑,后来发展到每到五月赵慨生日的时候,举行大规模赛会活动,以表达对赵慨的怀念(注:太监张善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修庙造神,这和当时信教奉神的社会风气有直接关系)大明成化初,太监邓原抵镇督陶,这是一个能体恤民情的人,为了使窑工能更方便祭祀,将师主庙移至御器厂东门外的大街旁;又因烧造御用大件瓷器令当时的来镇督陶的陶公公受阻犯难,传说他曾托梦向赵慨求助,并亲临师主庙祭祀烧香;,新任陶官陈公公拜谒师主庙时,感叹神像旧损,于是召见镇上各大头首,说:师主功德盖世,理应祈奉千秋新竣工的师主庙占地1000平方米,殿堂廊庑一概齐全临街为院墙,正中央大门的门楣上,时刻护国佑民师主庙进门是大院、院北为殿宇、两翼有廊舍、院南有戏台所有建筑物青砖灰瓦、白壁朱柱。
殿宇神龛里供奉着赵楷神像,头戴纶巾、身穿道服,仙风鹤骨、正襟危坐东西偏殿分别是:打杂师、作坯师、印坯师、利坯师、剐坯师、刹合坯师的立像到了清代,御窑厂内建了风火仙庙后,陶瓷业的烧、造两大行业分开祭祀活动,师主主要是造业前来祭祀;而烧业转为祭祀风火仙诗人郑庭桂曾有诗云:五月节迎师主庙、六月还拜风火仙(注:庙产充公,三后入驻消防队,拆除全部庙宇,延续500余的佑陶师主不能重见)。
祭祀五王无望,实际上是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相传这个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神通广大,在那个制作瓷坯虽人力可为,但窑火变换不可预测的代,通过祭祀一个神通广大无所不能的五显灵官大帝华光天王就显得尤为重要。
景德镇的瓷工建造的五王庙在珠山北侧横田社朝阳门,没有祭祀活动,瓷工们都要扎龙灯到五王庙前翻滚戏耍,往往施放鞭炮,彻数日夜。
祭祀风火仙师(1)风火庙是柴窑业祀奉童宾的庙宇风火庙在民间也被叫做风火神庙、神火庙明代万历间的景德镇著名窑工童宾死后被人尊称为风火仙童宾,字定新,又名广利,其祖人自乐平县迁居浮梁曾家岭、继迁现景德镇里村一带,后因童姓人氏兴旺,村名后被叫做童街童宾是浮梁童姓的51世,死后葬于童街村后凤凰山。
万历太监潘相主江西矿事并兼理景德镇窑务当时督造青花大龙缸,对窑工百般施暴,童宾纵身窑火、以示抗议窑火停息后,大龙缸奇迹般烧造成功,但是童宾的死激起了窑工对潘相的不满,他们一怒之下火烧税课官署和官窑,潘相仓皇逃离后来朝廷为平稳民愤、缓和人心,在御窑厂仪门东侧立祠,敕封童宾为风火仙师,从此,镇民窑户另祭童宾清朝御窑厂督陶官唐英曾手书佑陶灵祠,所以风火庙又被叫做佑陶灵祠唐英曾撰写《火神童公小传》、《龙缸记》;另一督陶官希尧曾撰写《重修风火神庙碑记》等,相传乾隆下江南时,到景德镇密封童宾为广利窑神柴窑业者把本行业叫做童庆社;还特制两面飞虎旗,恭送童家,每到迎神赛会之时,窑工们到童家请出飞虎旗,摆宴设席,款待童家后代(注:,景德镇市总工会入驻风火庙;,景德镇市政府兴建办公大楼,全部拆除风火庙,唯有督陶官唐英手书的四块瓷板佑陶灵祠得以留存,现珍藏在陶瓷馆)祭祀风火仙师(2)景德镇的槎窑行业单独成立陶成社并建庙以祭祀风火仙师童宾陶成社的地点设在景德镇钟家下弄北侧的武举弄(注:当时强盛至极的槎窑行业单独建庙祭祀童宾虽有独占风火仙师的嫌疑,但并没有遭到镇民的反对,以分祈的方式祭祀童宾也得到了童宾后人的默认)明代御器厂南侧的风火神庙本为整个烧窑业祭祀、集会的地方到了清初,由于槎窑行业迅速崛起,其行业组织陶庆窑也逐步分离出三窑九会之外而自成体系,并于同治间,选择在槎窑比较集中的武举弄一带建造了陶成社,另为童宾造像,自行祭祀陶成社坐北朝南,相对简陋,由一幢土屋改造而成,门楣上向前一块青石板,上书陶成社这里的童宾像吴官打扮,雄威四射。
底座部分为神火坛,谕示着童宾为烧造龙缸葬身火海煅烧成神两侧有把庄师傅、做重工夫师傅、打大锤师傅、收纱帽师傅、捧匣钵师傅、红半股师傅、黑半股师傅、小伙手师傅、打杂师傅的塑像,这些师傅清一色头扎缠巾、身披搭肩,一副槎窑业窑夫打扮陶成社一度香火旺盛,但随着槎窑业的衰弱,香火也随之衰弱(注:进入民国,处于无人管理状态;解放前几,又突然香火重燃代中期,景德镇红旗瓷厂在此建造才会车间,庙产全毁,至今不能重见一物)祭祀陶王陶王叫宁封子,是一个道士,道号风跷真人,《搜神记》里说他能:积火自少而随烟气上下又传说是黄帝时代的陶正官据《历世真仙体道通鉴》记载:宁封子,四川灌县青城山人氏,居丈人谷时,黄帝、蚩尤战于山外,黄帝曾问到于山中,得见宁封子,获《龙跷经》一卷,黄帝得卷中道法,击败蚩尤,大喜,敕封宁封子为五岳丈人,管理五岳百神后,洪水泛滥,人们移居山中,为汲水而以泥制盆,泥盆遇水而碎,宁封子教万民以火烧盆,成陶,汲水不碎黄帝闻讯后有丰宁封子为陶正官后,宁封子不幸葬身窑火,人们尊他为陶王,建庙祈奉明代末,景德镇的都昌人窑工集资在他们杨家坞聚居地修建了庙宇,供奉陶王这就是景德镇最早的陶王庙相传,明末都昌南峰乡冯姓人氏东来景德镇从陶业,聚居景德镇杨家坞西北,修建陶王庙以祈兴盛一心供奉陶王的冯姓人氏果然兴旺发达起来,一跃成为在景德镇的都昌人四大姓氏之首,在景德镇流传着这样两句话:冯余江曹大似天、张王刘李站两边到清代,陶王庙香火更甚,陶王庙一度成为冯姓家庙,遭到其它姓氏的抵制(注:后,冯姓逐渐衰弱,香火也随之冷落再后,庙产成了民房,代中期,景德镇红星瓷厂再此扩建厂房,全部拆除庙宇,至今不能重见一物)祭祀天后天后,是神话传说中的海神,神话中的人物原型是宋代福建莆田人林愿的第六个女儿,据说她死后多次在海上显灵,元代至元间元顺帝封她为天妃神号,至清康熙朝又被封为天后,福建等东南沿海多有立庙奉祀的情况景德镇当时偏处内陆丘陵盆地原本没有祭祀天后的习俗但是当是景德镇的瓷器大都靠昌江水运,且远销外洋,景德镇的瓷工为了祈求水路平安,加上做瓷器贸易的福建人云集景德镇,建天后宫祭祀天后于是被景德镇瓷工纳入祭祀范围(注:还有另外一说是福建瓷商载运瓷渡海时,遭遇风暴,遇见天后显灵,回景德镇后兴建了天后宫,主要供福建瓷商举行祭祀活动,天后宫后来成为福建会馆)本文刊发于《寻入瓷门》
文化民俗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文化民俗 :
其他周边及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