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青花瓷
Home|弘治黄釉瓷|正德青花瓷

正德青花瓷,从色泽上说,有好几种不同类型早期用平等青,与成化、弘治青花有相同之处大部份呈现浅淡灰蓝色调,虽然不浓郁,但较稳定匀净;也有青花晕散,纹饰模糊的;薄胎白釉而青色淡雅如成化风格的,已比较少见;还有一类是色调深沉而不减鲜艳的青花器,即典型的正德青花瓷,其胎骨厚重,青花以浓中带灰的色泽为主新采用了瑞州(今江西高安县)“石子青”料,与此前的青花发色有不同到晚期又新用产自云南境外的“回青料”,开始烧造大器胎质:胎质不如成化和弘治瓷,胎体渐渐厚笨釉面:白釉多青中闪灰,釉面光亮釉质肥厚,不够细润,釉内多有气泡器物口沿釉较厚,器底釉较薄,可见旋坯痕器型:大器增多,造型浑厚凝重,衔接痕多见,腹部多留有明显的接痕琢器多连以托座,圆器口沿较薄。

器型多见瓶、祭器、花盆、洗等器插屏、花觚、磨盘式香盒、石榴形小罐、八方罐、七孔出戟圆腹高足瓶、笔架、绣墩是新出器物,并生产外销瓷器中的军持器型中最有时代特点的是“正德碗”,其特征是口微外撇,从口沿至足渐收敛,碗壁弧度大而深,圈足又名“宫碗”青花发色:有诸种色调前期除使用发色浅淡、稳定匀净的平等青以外,还使用了“石子青”青料这种“石子青”,又名“无名子”,产在江西瑞州(正德十《瑞州府志》记载:“上高县天则冈有无名子,景德镇用于绘画瓷器”)其色泽浓中带灰,还有发黑灰色的,还有的带铁锈斑文献称其色古箐正德中晚期使用产自国外的“回青”料回青料,也称佛头青,关于它的来源,《事物绀珠》说是:“正德间有大当镇云南,得外国‘回青’。

”《天工开物》说:“回青乃西域大青,美者亦名佛头青”《陶录》云:“正德中,有大当镇云南,得外国回青,价倍黄金知其可烧窑器,命用之其色古箐,故正窑青花多有佳品所谓加青,即穆罕默德蓝也”“回青”单一使用效果不好,它要掺用石青(又名石子青)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正德中晚期青花使用回青后,出现与嘉靖时相似的那类淡紫色和鲜艳浓郁的深紫色。

绘画风格从明中期淡雅飘逸向明晚期粗犷豪迈写意方向演变发展发色鲜艳浓重,蓝色浓翠而泛以紫色调有的青花瓷器因釉面气泡密集,青花晕散,“混青”现象严重。

纹饰:因受伊斯兰教和道教的影响,纹饰中多用“回文”和“吉祥”图案,如八宝、八仙、暗八仙、真武大帝,波斯文字、八思巴文书等以花捧字、阿拉伯文字、山石花鸟成为流行题材。

还采用穿花龙、螭龙和翼龙纹饰,双勾石榴、婴戏以及纤细工整的连续图案人物故事题材广泛,常见的有高士图、松下老人、携琴访友图等。

装饰手法为一笔点画和勾勒平涂兼而有之中后期采用石子青料,纹饰发灰,仍采用双钩填色,多有在平涂之后又晕染的用呈色浓艳的青花料(回青与石子青调和的料)画的纹饰,往往仿宣德瓷的画意所绘婴戏图,孩子脑袋很大,神态活泼天真底足:有的器物又出现与明初瓷相似的现象:乳钉状突出,有窑红、粘砂碗盘圈足稍高,直立或外撇,盘中心塌底款识:官窑器有楷书“大明正德制”、“正德制”款,有的加双圈,书写的部位大多在器底,某些琢器的上半部器身。

正德的“德”与宣德的“德”字一样,“心”字上没有一横断代提示:成化、弘治时期除淡雅的颜色外,还有发灰黑色的器物,有甚带褐色铁锈斑到了正德,这种现象更是日趋增多特别是后期,在色泽上和成化、弘治瓷有很大的不同:在青花钴料上,开始使用瑞州产的“石子青”和产自西亚的“回青”,青花发色为蓝中泛紫;在器物的造型上,一反成化、弘治以盘、碗为主的单调,器物品种变得多样,而且大型器物增多;器物制作上,正德瓷多数是胎骨厚重、釉色闪青,较之成化、弘治有明显差别注意:正德青花瓷器中那类青花呈色灰黑并有晕散,纹饰模糊的器物,勿看作元及明初青花,须仔细观察还有一类是色调深沉而不减鲜艳的青花器如正德青花中的鸡心婴戏碗,呈色翠青,有“混青”现象,与明嘉靖青花中的鸡心婴戏碗呈色相同,应都是不熟练使用回青的缘故

更多陶瓷问答

陶瓷问答分类很多,下面是其他类别的陶瓷问答 :

其他周边及相关: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鸿永瓷板画-微信联系方式
陶瓷优选